第九十三回 舍卫出城寻豹影,雪山讲经引兽踪(2 / 2)

对于这样一位功德满身、度化世人的后起之秀,作为这方天地守护神的湿婆神自然也是颇为欣赏。

一番赞赏、嘉许后,湿婆神对于佛陀来到雪山也是并不反对。“雪山之大,尽可容纳芸芸众生,佛陀尽可任意觅地修行。”

拜见完二位大神、得到二位大神的允许,佛陀这才开始为自己挑选落脚点。

因为自己内心另有计较,所选之地自然不宜离二位大神太近;但因为不知道那双头寒羽豹究竟位于何方,所以位置也不宜太偏,否则不利于搜寻。

因众弟子中,亦有专心念佛,不习神通者。所以在选择住处的时候,不能跟梵天和湿婆一样住在雪山之巅。

一番挑拣,佛陀选中了雪山中部的马纳斯鲁峰,此山远观似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傲然挺立。梵天和湿婆神皆住此山之东。山脚下有山谷,谷内气候宜人,猿啼豹吼,鸟兽往来,谷内有小湖,正宜人居。

舍利弗、目犍连等人运起神通,伐木造屋,将众人安顿下来,自此,众人在雪山之下暂且住下。

安顿下来之后,佛陀开始讲经授徒。

这个时候,佛陀才开始发觉自身的一个大弱点:纵有通天彻地的神通,却没有近身制敌的手段。

这自然跟他的证道方式有关,他是通过觉悟证道的,未曾经历过脱胎换骨的历练,也未经历生死搏杀的考验。

虽然在宫内为太子之时,堪称文武全才,但那只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罢了。

但是对于现在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佛陀来说,虽然一念可至三界六道,一经可退百万魔兵,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近身技艺。

所以,要论近身的手段,他恐怕还不如自己的徒弟舍利弗和目犍连,也更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弟子们的。

这不由得让他更是迫切地想要与多宝道人的魂魄融合,一旦融合成功,以业火红莲、血火无形剑、金刚破魂臂甲那些手段,虽然还比不上圣人,但若再配合上经文和其它神通,跟圣人的一战之力还是有的。

但现在也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魂魄融合上面,自己也到了修习几种实用的神通的时候了!

佛陀在修行达到极高境界后,凭借其天眼通洞察世间万物的细微变化,天耳通聆听宇宙间一切声响,他心通感知众生的心思意念,漏尽通断绝一切烦恼漏习,宿命通知晓过去未来的因果命运。

这些神通赋予了佛陀超凡的智慧和能力。

在一个静谧的禅定时刻,佛陀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

他首先思考如何将自身的神通之力融入一套掌法之中。

他以宿命通回溯过往无数战斗的经验,分析各种招式的优劣;以漏尽通排除心中杂念和干扰,专注于掌法的构思;以天眼通观察天地间能量的流动规律,寻找掌法的力量源泉;以天耳通倾听自然万物的韵律,体悟掌法的节奏;以他心通揣摩对手在面对此掌法时可能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反复推演,佛陀终于成功地创造出一套看似平凡却蕴含无尽威力的掌法。

他以自身对大般若经的深刻领悟为其命名为般若掌。

此掌法击出时,看似无形无迹,没有华丽的招式和惊人的气势,但却能直接连接敌手的宿命,沟通六道轮回,凭借着佛陀对宇宙法则的掌控,将敌手轻易地投入轮回之中。

数年之后,佛陀回归盘古世界。般若掌传入凡间,凡人称之为“如来神掌”。

但凡人由于缺乏佛陀的神通和对宇宙法则的深刻理解,无法洞察宿命、操控轮回,难以发挥出般若掌的真正威力,最终般若掌只是与普通掌法同列。

然而,佛陀并未停止对神通的探索和创造。

在般若掌之后,他又决定融合六通之能创造一门新的功法——狮吼功。

佛陀再次运用宿命通,回顾以往听闻的各种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力;借助漏尽通,清除内心对声音的偏见和局限;依靠天眼通,观察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和变化;通过天耳通,捕捉到自然界中最为震撼和神秘的声响;利用他心通,揣摩众生听到不同声音时的内心反应。

在历经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后,佛陀终于创造出了狮吼功。

当他发出这一声吼时,犹如惊雷乍响,声音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对于有缘之人,这声吼能令其恍然开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而对于心怀恶念之人,则能直接将其送入轮回,以示惩戒。

这门狮吼功同样威力无比,成为佛陀神通的又一杰作。

佛陀又以此二项神通授予众位弟子,以目犍连所得最多。

自然,对于此来雪山的目的,佛陀一刻也不会忘记。

自从安顿下来之后,佛陀就开始打开神识,四处探察那双头寒羽豹。

但因为古籍中并未将其形态描述清楚,只知道是天外来的一道金光,并且从其名字推测,应该是两个头,跟豹子类似。

佛陀循着这几个特征四处搜寻多日,佛陀搜寻的时候,神识扫过梵天和湿婆神所在之处,二神自然知晓,但却并未觉得异常。

毕竟佛陀此刻也是一方大神,新来此地,扫视周围环境,查探四下的众生灵,自然也是应有之事。

以佛陀之能,虽说神识已可一念之间遍观天上地下九幽十地,但相比起探察天上、人间和海洋来说,若是要仔细探察地下的话,还是比较吃力的。

因为地下有重重岩石阻隔,所以往往只能往下探察数百里,并且若距离越远,则效果越差。

但是对于探察生灵来说,这却已经足够了。毕竟没有哪个生灵会钻到地下数百里的地方去生存。

为此,佛陀以游历之名,带领目犍连也游遍了整个雪山范围,每到一地,皆仔细用天眼、天耳、他心通探察其下之生灵,自雪山之顶至地下数百里,毫无遗漏地仔细探察了一遍,可惜皆无所获。

由此看来,古籍中所载似乎并不确切。

佛陀内心虽有失望,但也知这本来就是大海捞针之举,却也是随遇而安,只待再另行换地搜寻。

闲暇之时,佛陀就在山谷内的小湖边与众弟子讲经说法。山谷内气候温暖湿润,于修身养性来说,确实是上佳之地,附近的动物鸟兽之属也是众多。

佛陀讲经日久,四周的鸟雀猿猴渐渐为经文所感,灵智渐开。

此后佛陀讲经之时,四周不但有众弟子环绕,而四周鸟雀也均静卧于旁,侧耳静听。

慢慢地,围绕在佛陀旁边听经的动物越来越多,其种类也越来越多样,从最开始的鸟雀猿猴,慢慢到水中的游鱼,再到山间的狐兔、鼠、豹。

甚至连那翱翔天际的苍鹰,隐匿于草丛深处的蛇蝎,也都被这神秘而深邃的经文所吸引,纷纷聚拢而来。

整个山谷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圣的道场,佛陀端坐在中央,声音洪亮而平和,每一个字都如同天籁之音,在山谷中回荡。那些生灵们或安静地伏卧,或专注地站立,眼中都闪烁着对智慧的渴望。

鸟雀们不再叽叽喳喳地喧闹,而是静静地聆听着佛陀的教诲;

猿猴们也停止了嬉戏打闹,神情庄重而肃穆;

水中的游鱼不再随意游动,而是整齐地排列,仿佛在用心感受着每一句经文的深意;

狐兔们忘却了平日里的警觉,鼠类也不再藏头缩尾,就连凶猛的豹也收起了獠牙,忘记了捕猎,温顺地沉浸在佛法的海洋里。

这片原本寂静的山谷,因为佛陀的讲经,变得充满了生机与灵性。每一个生命都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宿,佛法的光芒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灵魂,让它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指引前行的方向。

此后的数百数千年,在这片天地间,诞生了众多的精、怪、神、仙,皆佛陀讲经之功也,此乃后话。

梵天和湿婆神闻之,也为佛陀之功德所感,虽然自持身份,不便亲身前往,却也屡屡以神识扫过此地,偶尔不经意间听几句经文,也觉豁然开朗,自此,二人对佛陀又看重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