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乡村能源转型的破冰之旅》(2 / 2)

叶立航和吴林决定寻找更多的资金渠道。他们尝试与一些环保组织和公益基金会联系,希望能获得资助。然而,这些组织对于项目的审核非常严格,需要提供详细的规划和可行性报告。

吴林日夜不停地整理资料,准备各种申请文件。叶立航则四处奔波,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向更多的人介绍他们的项目。但很多时候,他们的努力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资金的缺口依然巨大。

在技术方面,尽管叶立航带领一些年轻人参加了培训,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远比培训中复杂得多。新能源设备的安装需要严格的标准和精准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地请教外地的技术专家,支付高昂的咨询费用。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检测设备,对于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能效评估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叶立航和吴林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检测工具,通过不断地试验和改进,来尽量满足基本的检测需求。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有限,很多时候还是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在能源存储和调配问题上,临时的电池储能方案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尝试探索其他的储能方式,如利用水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但这些技术在乡村的应用还不成熟,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改进。

叶立航和吴林亲自参与到试验中,经常在现场一待就是一整天,记录数据、分析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积累和经验,试验进展缓慢,失败的次数远远多于成功。

与此同时,新能源设备的运行维护也成了一个大问题。由于乡村环境较为恶劣,设备容易受到风沙、潮湿等因素的影响,故障频繁。而村里的技术互助小组虽然能够解决一些小问题,但对于复杂的故障往往无能为力。

吴林不得不建立详细的设备维护档案,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叶立航则积极联系设备供应商,争取更优质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但供应商往往因为距离较远,响应速度慢,无法及时解决问题。

在推广新能源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一些村民的抵触情绪。一些村民习惯了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不愿意改变。还有一些村民担心新能源设备会影响自家的风水或者美观。

叶立航和吴林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耐心地解释新能源的好处和设备的安全性。他们还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能源解决方案。但村民的观念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推广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家庭方面,由于长期忽视了对家人的照顾,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老人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叶立航和吴林感到无比的内疚和自责。

吴林尽量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为孩子辅导功课,叶立航则带着老人去医院看病。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无法给予家人足够的关心和陪伴。

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叶立航和吴林身心俱疲。但他们知道,乡村能源转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不能轻易放弃。

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叶立航和吴林与一些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针对乡村能源转型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项目。他们还积极参与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法规完善工作,为乡村能源转型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他们在村里组织了能源节约竞赛活动,鼓励村民们养成良好的能源使用习惯,减少能源浪费。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也增强了大家对能源转型的支持。

未来,他们期待着乡村能够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乡村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