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四(1 / 2)

《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用他的金刚法眼,在阐扬净土的各类书籍中,选择其中契理契机,阐述完备到极点,无法复加的精品文章汇集而成。第一,《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自己的注解。文义渊深但又不难透彻理解,义理圆融且直捷,全归一心之妙用。微妙得无以复加,应当时常研究阅读。

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

至于后面的九种,没有不是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然未必能够一一全部了然明白,然而一经翻阅,如同服下仙丹。久而久之,以凡夫的资质而转化成仙人的智体了(这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以错会,认为是令我们成仙)。

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

《净土圣贤录》详细记载了阿弥陀佛因地中的行愿,果上的功德。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等诸菩萨,自行化他的事迹。其次涉及慧远大师,智者大师,以及清朝初年的诸位大祖师,善知识,往生的事迹。以及比丘尼、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的事迹。

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

又采摘他们言论当中,比较切要的部分,一并录在传记中,使得阅读的人,效法古人有参照的对象,致使怀疑无从生起。以古人为师,努力修习净业。比到处参访叩拜善知识,利益更加真切啊!

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

《龙舒净土文》令人断疑起信,将修持的各种法门,进行分门别类,详细分析,逐条陈述。是导引初机的第一奇书。如果想要普利一切众生,不可以不从这部书来入手。以上三种书,以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一共五种,前面已经跟福严师说过,令他请书并邮寄给你,不知道已经请到没有?

若无,当寄回音,即为邮寄。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

如果没有,应当寄来回信,可为邮寄。有了这些书,净土宗的众多义理,可以完备了知。纵然不遍阅群经,有什么欠缺呢?倘若不知道净土法门,纵然让他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想了生死,还不知道要经过几大劫,才能满他所愿。

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

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土称: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万病总治。对这个药不知道,实在痛惜啊!知道了而不去修,以及修持而不专心致志,就更加痛惜了啊!

女人出门,大有妨碍,况用度艰难,更为不便。

女人出门,大有妨碍,何况用度艰难,更是不方便。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

受戒这件事,如果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要入戒堂学习威仪,方才知道丛林的规矩,和做僧人的威仪轨则,那么游方行脚,就没有什么妨阻。否则十方丛林,不会让他挂单住宿

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

如果是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到寺里受戒,也不是不可以。至于自己家里穷困,又何必如此。只要在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个七日,自誓受戒。到了第七天,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指既受五戒,堪能承事佛法故。满分:五戒全部受持),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丈夫的女子,就说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唱说三遍,就为得戒。只要自己诚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不要认为自誓受戒,是不如法。这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

普陀秋不传戒。传戒在于正月上旬开堂,至二月十九圆满。然祈安住修持净业,不可奔驰跋涉。倘或执着不改,便为不识好恶。妨自己之清修,负老僧之忠言。我欲汝即生成就道业,断不至障汝法缘。汝但谛思,自知取舍。至于不能出家,即欲舍命,此念虽烈,此心实痴。今之尼僧,谁堪为师。住持庵庙,强暴实多。汝既是女,上士则难为御侮,为避嫌故。下愚则竭力夤缘,欲造业故。

普陀秋天不传戒。传戒在正月上旬开堂,到二月十九圆满。然而请你安住家中修持净业,不可奔波跋涉。如果执着不肯放弃(来普陀受戒),就是不识好歹。妨碍自己的清修,辜负我的忠言。我想要你当生成就道业,一定不至于障碍你的法缘。你要好好想想,自然知道取舍。至于如果不能出家,就要舍命,这个念头虽然刚烈,但这个心却实在愚痴。当今的尼僧,有谁堪能作为师父呢?住持庵庙,强暴的事实在太多。你既是女身,上士则很难御侮,因为避嫌的缘故。下愚之人则极力攀附权贵以求高升,这是欲造业的缘故。

汝只知出家为尼之解脱,不知出家为尼之障碍。故不辞烦琐,剀切言之。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驴女马女,亦未可知。欲复得人女之身,恐未有此之大幸。纵令复得人女,或得为男,或为人王,天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又安保其于佛法中,又复遇此即生了脱之净土法门也。纵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报尽即生西方之为愈也。

你只知道出家为比丘尼的解脱,不知出家为比丘尼的障碍。所以我不怕烦琐,恳切对你说。你认为舍命就能得到解脱吗?不知道阿赖耶识随业力所牵,又再受生。做驴女、马女,也不可知。想要再得到人女之身,恐怕未必有这个幸运。纵然又得人女之身,或者转为男身,或者成为人中之王,天上之王,又怎能保证能够遇到佛法而信受呢?又怎能保证在佛法中,又再遇上这个即生了脱生死的净土法门呢?纵然能够遇到,不如今生就忍耐住世,报尽即生西方为更好啊!

汝从生已来,有如此为汝筹画者否。倘或不依吾言,即为忘恩负义,则将来之苦,当更甚于今日无量无边倍矣。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可听与否,祈自裁度。并祈以此告福莲贞女知之。

你从出生以来,有这样为你筹画的人吗?倘若不依从我的话,就是忘恩负义,那么将来的苦,当更加超过今天无量无边倍啊!“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是不是听从接受,祈望你自己裁度取舍。并祈望以此告诉福莲女士知道。与康泽师书

( 光) 宿业深重,现行劣弱。虽起长期,绝无进步。妄念胜于佛念,业识障彼智识。 我宿业深重,现在的行持劣 弱。虽然起长期念佛,但绝对没有什么进步。妄念胜过佛念,业识障蔽智识。

佛慈普被,犹不蒙益。每一思及,惭赧无喻。然佛既不以摄受诳人,( 光) 必以死期败烈(死期败烈,北方土语,烈者功烈,败者败坏。如张巡守睢阳,誓立灭贼功烈,以死为期,决不退败,若不死必定要成此功烈,若死才见败坏耳。此语北人常谈,南方来曾未闻,故标其意致耳),哀求加被。即当时不蒙加被,终有加被之日。

佛陀的慈光虽然普遍加被,还是不能蒙受利益。每每想到这些,就脸红的无法言说。然而佛陀既然不以摄受往生来欺诳我们,我必定以“死期败烈”(死期败烈:是北方的土话,烈:功烈,败:败坏。例如张巡守睢阳城,立誓要成就灭贼的功勋业绩,以死为期,决不退败,若不死,必定要成就这个功勋业绩,如果死了,才见败坏。这个话北方人常说,南方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指出这个意思罢了),哀求佛陀慈光加被。即使当时不蒙加被,终究会有加被的一天。

今拟三十随众过年,至初一日仍复起期,直至和尚退院,方始解期,再定后来章程。决定要得心佛相应,方可稍安此心。现在法道日见倾颓,后来事体,将有不忍言者。宜着力念佛求生西方,庶不虚此出家修行矣。否则恐后来虽欲修行,无地可修,虽欲求法,无法可求矣。奈何奈何。

现在打算,大年三十,随众过年,到了正月 初一,仍就再起期,直到方丈和尚退居,才会解期,然后再定以后的规划章程。决定要得到心佛相应,方才可以稍微安心。现在的法道,一天比一天倾颓,以后的事情,将有不忍心说的情形。应该努力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虚这一生出家修行啊!否则恐怕到了以后,虽然想要修行,没有地方可以修行,虽然想要求法,没有佛法可求啊!那可怎么办啊?怎么办啊?

期中略将无量寿经疏,细阅两遍。其玄谭总判,虽不及台宗。而消释文义,甚是清楚。不可不看。

专修期中,略将隋朝慧远法师的《无量寿经疏》,仔细阅读了两遍。其中经文前的玄谈总判,虽然不及天台宗的完备。而消释文义,很是清楚。不可以不看。

观经疏,阅三遍。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阅读了三遍。善导和尚专门以平实的事相法门,接引末世的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的法门,他的慈悲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而无以复加了。实在是因为众生的业力情识没有消除,三昧没有成就,纵然高谈实相理体以及真如本性,终究只会成为画饼( 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

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其书经中外抄录,错讹不胜其多。

又因古人听到“理性当体便是”这样的道理,功夫则进行的更加快速。现在的人听到这些言语,则会荒废松弛道业,只想要随任自己,在业识的苍茫大海中随波流转罢了。《观无量寿经疏》这部书经过国内国外的展转抄录,错误的地方有很多。

仁山杨子,凡点句读处皆恰当。至于校讹,亦只照样校对,并未厘正错讹,如所刻弥陀疏钞等。( 光) 不惜获罪,略为正订。

杨仁山居士,一切标点句读之处都很恰当。至于校对讹误,也只是照原样校对,并没有厘清匡正错误的地方,例如他所刻的《弥陀疏钞》等等。我不顾虑获罪,大略做了一些订正。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然不敢与杨子及今之当道弘法者观。彼若见之,将又如通公之骂聪明人耳。

觉得善导大师的慈悲婆心,更加亲切。然而不敢给杨仁山居士以及现今正在世间弘法的人看。他们如果见到了,将又要如同通智大师那样骂聪明人了。

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此三种讹字皆标于顶格。待明春解期时当呈上一览。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阅读了一遍。文字义理显豁直捷。真正能够向上继承慧远祖师,向下开启智者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祖师。应该仔细去看。这三种书中错讹的字,都标在书的顶格。等到明年春天解期的时候,当会呈给你一看。与谛闲法师书

( 光) 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

我自从出家以来,就相信净土法门。但因为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泛泛,虚度岁月。口里虽然念佛,心却不染法道。近来承蒙法师你的教诲勉励,立誓期望不辜负你的慈悲婆心。无奈昏沉散乱交相攻伐,依旧还是过去的老样子。因此每天阅读十多页净土宗的典籍,来发起胜进之心。

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

看到飞锡大师的《宝王三昧》中的随息念佛法门,就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念佛,于是觉得妄念不像以前那样潮涌澜翻。想来久而久之,应当定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的一天。又查到《乐邦文类》,《净土圣贤录》,都收录了这一段文。因此明白慈云忏主所说的十念法,说到凭藉一口气来收束心念,这个根源应在此处。

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 光) 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而《莲宗宝鉴》也记载了这个方法。足以见到古人预先知道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不依这个方法,不能入道,而预先施设这个方法。然而古人大多不以这个方法教导他人,因为那时人的根机还很利,一发乐意念佛的心,自然得到一心不乱。而现在的人,像我这样障重根钝的人,恐怕一生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乱。所以陈述自己的私见,请教于见解高明的(法师您)。确当与不确当,请明白告诉我。

( 光) 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