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不适合现在的人修学,即使学也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绝对不能顿悟明了自心,亲见本有自性。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没有善知识提醒和把持,替他抉择正确的路头;二是因为学习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禅。名义上是在参禅,实际上是误会了禅。
光于宗教不宜混滥论,及净土决疑论,已示大概。今人无论上中下根,皆须以力敦伦常,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为事。
我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以及《净土决疑论》中,已经指明了其中的大概。现今的人,无论上中下根,都必须把努力遵行伦常道德,恪守诚敬,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作为事业。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
因果一法,是世出世间圣人,烹炼凡夫,成就圣果的大宝炉。若最初不将因果的道理研究透彻,那么等到通宗通教后,或许还会做错落因果的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望了。
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
不要说因果的道理浅近而忽略它。如来成就正觉佛果,众生堕落三途六道,都没有超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狭小,佛经中所说的大因大果,或许领会不到。
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二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应当用世间浅近的书籍,作为超凡入胜的方便法。例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等(《太上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是古今注解这本书之首,文字义理都很好,共有二本),假如熟读这些书, (根据书中所说) 详细审察来行事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良民,人人都可以了脱生死了。
光前年曾刻安士全书(文钞中有二序,可知大概)板存扬州,各经房皆为流通。诚淑世善民之要书也。
我前年曾经刻印《安士全书》(《文钞》中有《安士全书》的两个序,看后可以知道书中的大概。)刻板保存在扬州,各地经房都有流通。确实是挽救世风,教导民众向善的重要书籍啊。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皆不读而知。
念佛所注重的是往生,念到极处,也能明心见性,并非对于现世完全没有利益。从前,被称为“明教大师”的嵩禅师,每日功课都要念十万声的观音圣号,后来对于世间的经书,都能不读而知。
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方可知念佛之妙。而光之芜钞,屡屡言之。居士谓现世无益者,不但未深体净宗诸经论,即光钞亦属走马观灯,未暇详究耳。
应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就可以知道念佛的妙处。我在《文钞》中也反复地提到了。你说念佛对现世没有利益,这说明你不但没有深刻体会净土诸经论的道理,而且对我的《文钞》也只是走马观灯地读了一下,并没有详细深究其中的道理啊。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
戒律不单单是粗略地针对言语行为来说的。如果内心不恪守诚敬,就是犯戒。而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框架和统领。假如人不知道因果,或是瞒因昧果 (对于所造作的身口意前因有所遮掩,对于所招感的果报感到冤屈无辜) ,都属于违犯戒律。
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绝无惑业未断,得了脱者。
念佛之人,起心动念应常常与佛相合。那么就是律、教、禅、净,一道齐行了。必须知道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门,都必须断惑证真,才可以了生脱死。绝对没有惑业还没断除干净,就了脱生死的。
念佛法门,断惑业者往生,则速证法身。具惑业者往生,已超登圣地。一则全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二者难易,奚啻天渊。
修行念佛法门,已经断除惑业的人往生后,就立即可以证得法身;仍有惑业未断的人往生后,也已经超越凡俗高登圣地。一个是全仗自力 (指其他法门) ;一个是全仗佛力,又兼仗自力 (指净土法门) 。二者证道的难易程度,何止是天渊之别。
每有聪明人,涉猎禅书,觉其有味,遂欲以禅自命,拟为通方高人。皆属不知禅净所以,妄自尊大之流类。如是知见,断断不可依从。依之则了生脱死,恐经尘点劫数,尚无望也。祈细阅光文钞自知。
时常有一些聪明人,涉猎了一些讲述禅宗的书籍,觉得很有味道,于是自命为是禅宗行人,还打算成为通达各个法门的高人。这些都是不知道禅宗和净土的所以然,妄自尊大的人。这种知见万万不可依从。如果依从这种知见去修行,想了生脱死,恐怕要经历尘点般的劫数,也仍然没有希望啊。与吴璧华居士书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只因迷背,轮回不休。如来慈悯,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
我们众生的心性,和佛是一样的。只因为我们迷惑背离了本性,所以才轮回不息。如来慈悲怜悯我们,随顺众生的根机宣说不同的法门,使一切众生都能就路回家。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所说的法门虽然很多,有两种尤为重要:禅宗和净土,最易了脱生死。禅宗只靠自力修行,净土则兼仗佛力。两种方法比较起来,净土最为契合根机。好比人要渡过大海,必须要靠舟船的帮助,才能很快到达彼岸,从而身心都获得坦然。
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末世众生只有这个法门可以修持,否则就是违背根机,劳苦而难以成就。我们要发大菩提心,真实地相信,恳切地发愿,一生坚持不懈,念念唯是佛名。
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
念极情忘,达到念而无念的境界,禅宗和教下的妙义,就可以彻底显现。等到临命终时,承蒙阿弥陀佛接引,直登上品莲台,证得无生法忍。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我有一个念佛秘诀,现在恳切地告诉你:竭诚尽敬 (诚敬到极处) ,妙妙妙妙。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知。
所谓在持长斋念佛之外,应遵守的生活规矩,就是敦实地行持孝道和友善,完全恪守伦理纲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涉及乖谬不正的事情,并且涉及虚伪作人。给别人做事情应当克尽自己的职责。遇到有佛缘的人,劝他们修行佛道。如此种种修行事相,不需要具体地一一标明,只要勤看《印光法师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然会知道。
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须知身为佛弟子,所有的作为必须超过世俗人的所行,才能使自己得到真实利益,使他人看了也能够效法学习。如果只是嘴里说修行,心中怀有不善的念头。对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间的人,不能恪尽自己的本分。这样的人名为假善人。因地的心既然虚伪,真实的利益又怎能得到呢?
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始。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格物致知,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袁了凡四训序。
圣贤的学问都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的。更何况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的人呢!格物致知等意思,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了凡四训序》这两篇文章就知道了。
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窠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恁么道。窠曰,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须知此语,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要语。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
从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 “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这么说。”禅师说:“三岁孩童虽然能说,可是八十老翁未必能做到。”要知道,这是一切学佛人最重要的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事情都必须在心地上论。不专门指外相上的行事而已。
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心地上不起一丝恶念,身口意三业全体是善。那么他念佛,功德胜过常人百千万倍。想让心地上只有善念,了无恶念,就应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同面对佛和上天,方才可能有希望。心里稍微一放纵,一切不如法的念头,就会随之而起啊。复马契西居士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