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回印光法师文下册(2 / 2)

我们既然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除见惑,可以无论如何都不造恶业的实证,如果不专修净业,以期望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那么恐怕尽未来际,还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不能出离,能不悲哀吗?愿我同人,全都生起正信。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序(俗称梁皇忏)

吾人之心,体本明净,由无明故,烦惑遂生。烦惑既生,便成昏浊,而明净之体,遂为隐没,实未尝减损一丝毫也。

我们这个心,体性本来光明清净,由于无明的缘故,烦惑便由此生起。烦惑既然生起了,心于是就昏浊了,光明清净的体性,因此就隐没了,然而实际上心却没有减损一丝一毫。

欲令复本还元,非竭诚尽敬,恭对三宝,忏悔业障不可。诸大乘经,具有令忏悔之文,随人所宗,述为忏法,如法华,光明,净土,大悲等。

想要恢复本来的光明清净,非得竭尽诚敬,恭敬对待三宝,忏悔业障不可。诸多大乘经,都有令我们忏悔的经文,随各人所宗奉的,编述为忏悔之法,如《法华忏》、《金光明忏》、《净土忏》、《大悲忏》等。

此之忏法,详于披陈罪相者,以梁武帝为度元配郗 (xi ) 氏夫人,堕于蟒蛇之苦,兼欲一切人民同沾法利。特请志公,并诸高僧,检阅经文,述为忏法,帝亦时运睿笔,发挥意致。

这个《梁皇宝忏》的忏法,详细地披露陈述罪相,是梁武帝为了超度元配夫人郗氏,堕落成蟒蛇的痛苦,同时想要一切人民同沾法利。特别请宝志和尚,以及诸位高僧,搜检阅读经文,编述为忏法,梁武帝也不时运用御笔,发挥其中的意趣。

惜帝未悉净土法门,故于述成之时,郗氏特现天人妙庄严身,而为致谢。使帝详知净宗,则其夫人当必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高预海会,登不退地,又何得资此大法大心,竟以生天结其局哉。

可惜梁武帝不知道净土法门,所以这部忏法编述完成之时,郗氏特地现出天人妙庄严身,而来致谢。假使梁武帝知道净土宗,那么他的夫人应当必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高预莲池海会,登不退地,又怎会凭借这个大法大心,而竟然只以生天作为结局呢?

后之礼忏者,悉当注意于回向往生,方获究竟实益。此忏以大菩提心为本,从兹竭诚尽敬,外慕诸圣,披陈罪咎,内重己灵,故得生佛心融,感应道交,消除历劫之罪垢,开发本具之心光,其为利益,莫能具宣。

后来礼忏的人,都应当注意要回向往生,方才获得究竟真实的利益。这部忏法以大菩提心为本,从此竭尽诚敬。向外仰慕诸位圣者,披陈自己的罪过;向内注重自己的性灵。所以得到众生与佛心相融,感应道交,消除历劫的罪垢,开发本具的心光。这个利益,不能完全宣说。

文虽显浅,较比台宗注重理观,不详披陈罪相诸忏,为能普被三根也。自昔以来,未有讲与注者,盖以文义显豁,无须讲注。

忏文虽然显浅,比较天台宗注重教理修观,不详细披陈罪相的诸多忏法,更能普被三根。从古以来,没有讲解与注解的人,是因为文词义理显明豁然,不必讲解注释。

须知法无浅深,唯取利人,律无玄义,以道宣律师之上根利智,尚须十次听讲,及其为注,则不厌其详,何独于此法而忽之。

必须知道,佛法没有浅深,只取利益众人;戒律没有玄妙之义,以道宣律师的上根利智,尚且还须要十次听讲。等到他为戒律作注解时,就非常的详尽,为何唯独对于这个忏法却忽略了呢?

观宗谛公,以时当末法,人多不知自省,遂致所行与所学相悖。因发心讲演,以期人各主敬存诚,洗心涤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因为时代正当末法,人们大多不知道自我反省,于是导致所行之事与所学之理相违背。因此发心讲演《梁皇宝忏》,以期望每个人,恪守诚敬,洗心涤虑,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唯恐有失。

学行相顾,必期于自立于无过之地而后已。方子远凡,宿具灵根,虽出富室,颇好清修,每聆妙义,悉能领会。

所学与所行相顾,必定期望自己处于无过之地而后才停止。方远凡居士,宿具慧根,虽然出生在富裕之家,比较喜好清净修行,每每聆听妙义,都能领会。

此次听讲,随为记录,又经宝静,诚一,常静,三师为之辅弼,遂得成帙 (zhi ) 。其父母同预讲筵,躬为缮 (shàn ) 写,可谓见其子即知其父母,非是父母不生是子也。

这次听讲《梁皇宝忏》,随听闻并记录下来,又经过宝静、诚一、常静,三位法师加以辅佐,于是得以集成书册。方远凡的父母一同参预了讲经法会,亲自加以誊写,可说是,见到儿子就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不是这样的父母不会生出这样的儿子。

方子欲排印,祈余作序。余惟修行之要,敬为第一,人能主敬存诚,则一切凡情无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发现,凡一切人我是非,无明贡高,以及懒惰懈怠,因循委靡之习气,皆悉消灭。

方远凡居士想排印这个《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请我写序。我认为修行的要道,以恭敬作为第一,人能够恪守诚敬,那么一切凡情没有办法生起,本具的圣智自然发现,凡是一切人我是非,无明习气,贡高我慢,以及懒惰懈怠,因循委靡的习气,全都消灭。

而况恭对三宝,披陈往罪,则惭愧恐惧之心,希圣希贤之念,如饥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诸圣,下重己灵,痛念我与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圆证三觉,我何以久轮六道。

而何况恭敬对着三宝,披露陈述以往的罪过,那么惭愧恐惧之心,仰慕效法圣贤之念,如饥如渴,油然而生。向上仰慕诸位圣者,向下注重自己性灵,痛念我与诸佛,同一个心性,佛为什么圆证三觉,我为什么长久轮回六道。

从兹改往修来,返迷归悟。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 (qing ) 厕,直下取出,屡次洗濯,俾复本净。待至净极,则悬之高幢,必能随意雨宝。

从此改往修来,返迷归悟。譬如摩尼宝珠,堕在厕所,当下取出,多次洗涤,使之恢复本来的清净。等到清净到极点,就悬挂在高幢之上,必定能够随众生心意而降下珍宝。

此种大事因缘,若不发挥若文若义之意致,则或有不得实益者,此随闻录之所宜普遍流通也。

这种大事因缘,如果不发挥文义的意趣,或许会有得不到实际利益的人,这是《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之所以应该普遍流通的原因。因果录序

因果报应者,乃人事与天理或顺或逆之影响也。故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因果报应,是人事与天理或随顺或违逆的影响。所以《尚书》中说:顺道吉祥,逆道凶险,吉凶之报,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没有不报的。

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避吉趋凶,愿一切同人斥名唾骂,天地鬼神夺魄殛 (ji ) 诛,及死后灵魂永堕三途恶道,受诸极苦,经百千劫,莫之能出者。然其所作所为,多皆反其所愿者何也。

一个人虽然愚昧到极点,但断然没有对灾祸感到喜欢并高兴的,也不会避开吉祥而趋向凶险,更不会愿意一切人都来指名唾骂,被天地鬼神夺去魂魄而遭到诛杀;以及死后的灵魂永远堕入三途恶道,受那些极大的苦痛,经过百千劫,不能出离。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大多都违反他自己的愿求,这是为什么呢?

由世少通人,不提倡因果报应之道,而家袭陋习,唯知以自私自利相传之所致也。间有所作所为,顺乎天理,内而家庭,恪 (kè ) 尽己分,外而交际,务益于人。以及种种善举,悉皆奉行。

这是由于世间少有通达明智的人,不提倡因果报应的大道,而家传沿袭那些顽劣鄙陋的习气,只知道以自私自利,代代相传所导致的。偶尔也有一些所作所为,顺乎天理。内及家庭,恪守竭尽自己本分;外至交际,务必利益他人。以及种种善举,全都奉行。

若恤灾赈饥,济难扶危,戒杀放生,护惜物命,持斋吃素,诵经念佛,以期自他兼利,幽显均益者,无不家门清吉,子孙兴隆,富贵尊荣,令人景仰。

像悯恤灾难,赈救饥民,慈济苦难,扶持危困,戒杀放生,爱惜保护万物生命,持斋吃素,诵经念佛,以期望自己他人都得到利益,阴间阳间均能得到利益的,这种人,没有不是家门清平吉祥,子孙兴隆发达,富贵尊荣,令人景仰。

历观传记,凡贤哲挺生,功业杰出,或道传群圣之心,或德为万民之望者,其先代皆有利人利物,资幽资显之懿行阴德焉。

历来纵观诸多的传记,凡是贤哲之人诞生,功业杰出,或者能够继承大道以传承群圣之心法,或者德行为万民所景仰的人,他的先祖都是有利益他人,利益万物,资福阴界阳界的善行阴德。

然此特凡眼所见之绪余耳,而其人之神识,或上生天宫,或高超佛国,世间凡夫,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耶。

然而这还只是凡夫之眼,所看见的先祖遗留下来的庆祥,而那个先人的神识,或者上生到天宫,或者高超到佛国,世间凡夫,又如何能够全知全见呢?

因果之理,大发明实维佛经,而儒教经书,亦屡宣说。若书之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与洪范五福六极之说。及易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莫不皆以因果报应之理示人。

因果的道理,大大的显发阐明,实际是在佛经中,而儒教的经书,也多有宣说。像《尚书》中所说的:作善事,上天降下百种祥瑞;作不善,上天降下百种殃祸。与《尚书﹒洪范》中五福六祸的说法。以及《周易》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没有不是以因果报应的道理来开示学人。

但以其言简略,只说现世,及与子孙,未能详言过去现在未来,轮回六道三途之事,若不深研精思,或致当面错过。兼以俗儒每欲各竖门庭,与佛竞异,纵令知之,亦不肯提倡。

只是因为(儒家经书)言语简略,只说到现世,以及子孙,并未能详细说到过去、现在、未来,轮回六道三途的事情。如果不深入地研究,好好地思考,或许导致当面错过。又因为世俗儒生,每每想要各自竖立门派,争着要与佛法不同,纵然令他知道,也不肯去提倡。

致使贤者莫由树淑世善民之极功,愚者悉皆怀弱肉强食之恶念。由兹互相攻击,成千古未闻之杀劫。被杀者人固知其可惨,而杀人者之惨,当更酷烈万倍,惜世人不能悉知悉见。

(这些儒生的言行)致使贤者没有办法树立使世风淑美,使人民向善的极大功勋;愚昧的人,全都心怀弱肉强食的恶念。由此而互相攻击,成为千古未闻的杀劫。被杀的人,固然知道他可怜悲惨,而杀人之人的悲惨,应当更加严酷惨烈一万倍,可惜世人不能全知全见。

其可见者,若被人杀,若灭门绝祀,乃千万分之一二耳,其在三途所受之苦,则罄竹难书矣,可不悲夫。

可以看见的,像被人杀害,像灭门绝后,这只是千万分之一二分罢了,他在三途中所受的痛苦,是难以写尽的啊,这能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吾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即圣教昌明之世,若不提倡因果,尚不能普令愚民潜息隐恶,悉使智者,大积阴功。

我常常说:因果,是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权。即使圣教兴盛发达的时代,如果不提倡因果,尚且不能够普遍让愚昧无知的人,潜移默化地止息恶行;使得明智聪慧之人,广大地积聚阴德。

况今世道人心,坏至其极,废弃圣经,推翻伦理,邪说横流,载胥其溺。有心世道者,思欲挽回狂澜,若不以因果报应为震聋发瞆之资,虽佛菩萨圣贤悉出于世,亦莫如之何,况其下焉者乎。

何况现今世道人心,坏到了极点,废弃圣人经典,推翻伦理,邪说横流,让人民的道德风尚相继变得沉沦低下。有心于世间道德风尚的人,思索而想要挽回狂澜,如果不以因果报应,作为震聋发瞆的资辅,虽然佛菩萨、圣贤全都出现于世间,也没有办法,何况是圣贤之下的人呢?

无锡金居士昌,有见于此,特记录近世,及现时各因果事,排印流布。冀人人各怀自利利人之心,以行己立立人之道。则习尚正而风俗淳淑,人祸息而天眷常临。举此竞争士类,同作羲皇上人。因序其大意,以贡阅者。

江苏无锡的金昌居士,看到这种情形,特别记录近世,以及现时的各种因果事理,排印流布。希望每个人各怀自利利人之心,来实行让自己成就,并且成就他人的大道。那么风气端正,而民风民俗仁厚善良;人祸平息,而上天的眷顾常常降临。举凡是这些竞争的世人,同作隐逸无争的君子。因此序写其中大意,以呈现给读者。生西金鉴序(后改作净土清钟)

娑婆世界,以音声作佛事,生死苦海,非念佛莫出离。而芸芸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久经长劫,轮回生死。

娑婆世界,用音声来作佛事;生死苦海,如果不念佛就不能出离。而芸芸众生,迷惑真性,追逐妄尘,背离觉性,合于尘境。经长久劫,轮回生死。

于是动我释迦世尊同体悲心,特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门,俾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

于是触动我释迦世尊的同体大悲心,特别开启一个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使得上中下根,无论是证果圣人还是业力凡夫,同在现生,往生西方。

其成就大机,顿证法身,俯提劣机,速出生死,一代时教,皆莫能及。以故西天东土之出格高人,莫不以此自行化他,由其为入道之妙门,成佛之捷径故也。

此净土法门,向上可成就大根机众生,顿时证得法身,向下可提携劣机众生,快速出离生死,一代时教,都比不上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西天东土杰出的高僧大德,没有不是以这个法门来自行化他,因为这个法门是入道的妙门,成佛的捷径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