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远回到御林军营地后,立刻着手进行改革。他深知,御林军不仅要负责京城的防御,还要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响应,支援边境。因此,他决定从训练、装备和指挥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御林军的战斗力。
首先,李文远加强了御林军的训练强度,增加了实战演练的频率。他亲自上阵,教导士兵们如何在战场上灵活应变,如何协同作战。他还引入了新的战术理念,如分兵合击、诱敌深入等,使御林军的战术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李文远改善了御林军的装备。他从国库中调拨了一批精良的武器和铠甲,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装备到位。他还特别注重士兵的防护装备,为他们配备了更厚的盾牌和更坚固的头盔,大大提高了士兵的生存能力。
最后,李文远优化了御林军的指挥体系。他设立了多个指挥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区域的防御。他还建立了快速通讯系统,确保各小组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协同作战。通过这些改革,御林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然而,就在李文远忙于改革御林军之际,朝堂上却暗流涌动。一些朝臣对李文远的崛起心生嫉妒,纷纷在宋王面前进谗言,试图削弱他的权力。其中,以兵部尚书王大人最为积极。王大人多次在朝会上诋毁李文远,称他“居功自傲,目无王法”,试图挑拨宋王对李文远的信任。
一天,宋王在朝会上再次提及此事,王大人立刻站出来,说道:“陛下,李文远统领御林军以来,虽然有所建树,但其行事过于独断,不尊朝廷法度。臣恐其久而久之,会生出不臣之心。”
李文远心中愤怒,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深知,此时不能与王大人正面冲突,否则只会让宋王更加怀疑他。因此,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应对。
李文远回到御林军营地后,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张风府说道:“大人,王大人在朝会上诋毁您,分明是嫉妒您的功劳。我们是否应该直接向陛下表明心迹,以正视听?”
李文远摇了摇头,说道:“风府,此时直接与王大人冲突,只会让陛下更加怀疑我。我们不如先稳住阵脚,等待时机。”
刘强也道:“大人,王大人在朝中的势力不小,我们不能轻易与他正面冲突。不如先从其他方面入手,削弱他的影响力。”
李文远点了点头,说道:“好,我们就从其他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加强与朝中其他大臣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其次,我们要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让陛下看到我们的实力。”
李文远决定先从争取朝中其他大臣的支持入手。他利用闲暇时间,拜访了多位朝中重臣,向他们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心。他强调,自己统领御林军,只是为了守护京城的安宁,绝无其他野心。
许多大臣被李文远的诚意所打动,纷纷表示支持。其中,以吏部尚书赵大人最为积极。赵大人在朝会上多次为李文远辩护,称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并建议宋王给予李文远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与此同时,李文远也在战场上积极行动,争取更大的胜利。他利用御林军的精良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多次成功抵御了金军的袭扰。他还主动出击,多次击退金军的侦察部队,确保了京城的安全。
一天,金军的一支侦察部队再次靠近京城,李文远立刻下令御林军出击。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御林军成功击退了金军的侦察部队,并俘虏了多名金军士兵。李文远将俘虏的金军士兵带回京城,向宋王展示了御林军的实力。
宋王看到俘虏的金军士兵,心中大为欣慰。他说道:“文远,你做得很好。御林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你继续努力,守护京城的安宁。”
然而,王大人并未因此放弃对李文远的攻击。他见直接诋毁李文远无效,便决定采取其他手段。他暗中联络了金军的使者,企图与金军勾结,共同对付李文远。
一天深夜,王大人在自己的府邸中秘密会见了金军的使者。金军的使者说道:“王大人,只要你能除掉李文远,我们金军愿意与你合作,共同瓜分宋朝的江山。”
王大人眼中闪过一丝贪婪,说道:“好,我愿意。但你们必须先给我一些好处。”
金军的使者点了点头,说道:“好,我们答应你。只要你能除掉李文远,我们愿意给你大量的金银珠宝,以及高官厚禄。”
王大人心中大喜,立刻答应了金军的条件。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职权,制造一些假证据,诬陷李文远与金军勾结,企图谋反。
几天后,宋王突然接到一份密报,称李文远与金军勾结,企图谋反。宋王心中大惊,立刻召见李文远,质问道:“文远,你可知罪?”
李文远心中一惊,立刻跪拜道:“陛下,臣绝无此事。臣一心为国,绝无二心。”
宋王冷哼一声,说道:“你休要狡辩,朕已收到密报,称你与金军勾结,企图谋反。你若不能给出合理解释,休怪朕无情。”
李文远心中明白,这是有人在背后陷害他。他沉声道:“陛下,臣愿接受查证。若查证属实,臣愿领罪。”
宋王命人彻查此事,李文远心中焦急,却也无法辩解。他深知,若查证结果对自己不利,自己将面临极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