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0章 年 整顿吏治考核官员(2 / 2)

可这考核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官员之间平日里就有矛盾,便借着这考核的机会,互相弹劾,想把对方拉下马。有两位官员,一位觉得另一位在之前的一个工程中贪了功劳,另一位则觉得对方在处理公务时故意刁难自己,于是两人都向考核的官员递上了弹劾的文书,各说各有理,一时间,考核的官员们也头疼不已,还得细细去调查核实,分辨真假。

柳逸尘把这些官场里的纷争也编成了故事,讲得那叫一个精彩,听众们一边听,一边感叹这官场的复杂,也对这考核官员的事儿有了更深的了解。

就在考核接近尾声的时候,又出了一档子事儿。有个外地来的富商,想在应天府投资做生意,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他听闻了这次吏治考核的事儿,觉得这是个好时机,要是能和那些考核优秀、有前途的官员搭上关系,往后自己的生意也好做呀。于是,他便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了不少官员参加,名义上是交流感情,实则是想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合作的对象。

柳逸尘也被邀请去宴会上说书助兴,他到了那儿一看,好家伙,这宴会上官员们看似谈笑风生,可眼神里都透着些小心思呢。那富商先是说了些场面话,然后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打听各位官员在考核中的情况。有的官员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成绩,有的则遮遮掩掩,不想多说。柳逸尘在一旁看着,心中暗自好笑,觉得这官场和商场交织起来,还真是有意思。

不过,这宴会最终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毕竟那些官员们也知道如今考核正严,不敢太过放肆。而那富商,也通过这次宴会,结识了几位靠谱的官员,谈成了几笔生意,也算是各有所得。

在这整个整顿吏治考核官员的过程中,柳逸尘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正直的官员,有狡猾的小吏,还有那些关心官场动态的普通百姓。他通过自己的说书,把这官场里的故事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次考核的重要性和其中的曲折。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整顿吏治或者考核官员的情况,且与大明整顿吏治考核官员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朝鲜李朝,当时也重视吏治的清明,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侧重于儒家思想的践行情况,看官员是否秉持“仁、义、礼、智、信”等品德,同时也会考察官员在地方上推行教化、发展农业等方面的作为。与大明此次考核注重政绩、品行等多方面不同,朝鲜更强调道德层面的考核,将官员的品德修养视为首要考量因素,这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官员要求的侧重点差异,朝鲜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认为官员品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服务百姓,引领社会风气。

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阶段,各地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对家臣等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直接,主要看其在军事作战中的表现以及对大名的忠诚度。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大名扩充领地的家臣会得到重用和赏赐,反之,若有背叛或者作战不力的情况,便会受到惩处。这和大明考核官员涉及政务、民生等多个领域不同,日本大名更关注军事相关的能力,毕竟当时处于诸侯纷争的格局,军事力量是保障自身地位的关键,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对官员考核的重点区别。

法兰西王国在中世纪晚期,国王对官员的考核多与贵族的利益相关联,官员需要维护贵族阶层的权益,同时保障国王政令在地方的推行。考核内容包括是否按时足额征收赋税上缴给国王和贵族,是否能处理好地方上与教会、贵族之间的关系等。这与大明考核官员旨在吏治清明、服务百姓有所不同,法兰西受贵族势力制衡,官员的考核更多是在权力平衡的框架下进行,体现出不同社会结构下考核官员的目的差异,其权力分散在国王、贵族、教会之间,官员需兼顾多方利益。

奥斯曼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对官员的考核既有对其治理地方能力的考察,如保障税收、维持治安等,也注重官员对不同民族、宗教群体的管理能力,毕竟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官员要能妥善处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促进地区的和谐稳定,才能在考核中获得好评。这和大明考核官员虽都有治理方面的考量,但奥斯曼帝国因多元的民族构成,在考核中额外突出了民族管理这一要素,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官员能力要求的不同,其需要官员具备跨民族协调沟通的能力来维持庞大帝国的稳定。

俄罗斯当时正处于逐步崛起的阶段,大公对官员的考核侧重于其对边境地区的开拓与守护能力,以及组织百姓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情况。因为俄罗斯周边局势不稳定,需要官员能巩固边境防线,同时提高国内的粮食产量,保障物资供应。这与大明考核官员注重多方面综合情况不同,俄罗斯更看重官员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基础产业方面的作为,源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周边面临诸多威胁,需要优先发展自身硬实力,反映出不同地缘环境下对官员考核重点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