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0章 年 鞑靼扰边(2 / 2)

经过几日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宁夏城。看着那高大的城门,苏沐阳心中满是感慨,这一路的艰辛,此刻都化作了欣慰。进入城中后,他们将货物安全交给了富商,富商对他们千恩万谢,还额外给了些赏银。

而在宁夏城,苏沐阳也听闻了朝廷针对鞑靼扰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朝廷增派了戍边的兵力,加强了各个关隘的防守,同时还让一些有经验的将领整肃军纪,训练士兵,准备给鞑靼以沉重的打击。苏沐阳心想,这下百姓们总算能有安稳日子过了。

可鞑靼那边,并未就此罢休,依旧时不时地在边境进行小规模的侵扰,企图寻找机会突破防线,劫掠财物。宁夏城的守军也时刻不敢松懈,日夜巡逻,加强戒备。

苏沐阳在城中休整了几日,本打算带着兄弟们回固原城,可这时,他听说有一支民间的义勇队伍正在招募人手,准备协助朝廷抗击鞑靼,保卫边境百姓。苏沐阳心中一动,想着自己一身武艺,既然来到了这里,何不再为抗击鞑靼出一份力呢,便和兄弟们商量,想要加入义勇队伍。

兄弟们听了,有的表示赞同,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有的却有些犹豫,担心会有危险,毕竟之前和鞑靼骑兵交手,已经见识到了他们的厉害。苏沐阳看着犹豫的兄弟们,说道:“我知道大家有所顾虑,这确实危险,可咱们一路上看到那些百姓的惨状,难道就忍心看着鞑靼继续肆虐吗?我不强求大家,愿意留下的,咱们一起并肩作战,想回去的,我也绝不阻拦。”

最终,有几位镖师决定和苏沐阳一起留下,加入义勇队伍。他们开始跟着队伍进行训练,学习一些配合的战术,准备随时应对鞑靼的侵扰。

一日,探子来报,说有一股鞑靼骑兵朝着附近的一个村子袭来,义勇队伍立刻集结,朝着村子赶去。苏沐阳等人赶到村子时,只见鞑靼骑兵正在村子里烧杀抢掠,百姓们哭喊声响成一片。苏沐阳怒从心头起,大喊一声:“兄弟们,杀啊!”便率先朝着鞑靼骑兵冲了过去。

这一次,有了之前的战斗经验,再加上义勇队伍平日里的训练,他们与鞑靼骑兵打得难解难分。苏沐阳更是勇猛无比,他瞅准机会,一刀砍向那鞑靼头目的战马,战马受惊,将头目甩了下来,苏沐阳趁机上前,制服了那头目,其余的鞑靼骑兵见势不妙,纷纷逃窜。

义勇队伍成功击退了鞑靼骑兵,解救了村子里的百姓。百姓们对他们感激涕零,纷纷拿出自家的食物来感谢他们。苏沐阳看着百姓们脸上重新露出的笑容,心中满是成就感,觉得自己这一番辛苦都是值得的。

然而,抗击鞑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后续的日子里,依旧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但苏沐阳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众多的戍边将士、义勇们,都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守护大明的边境,守护百姓的安宁,与鞑靼持续斗争着。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着各自的发展与变化。

在朝鲜,正处于李朝时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尊崇儒家思想,以科举选拔人才。政治上为封建君主制,重视农业发展,开垦大量农田种植水稻等作物,手工业如陶瓷、纺织等也有一定发展,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朝贡贸易往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互通。

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阶段,各地大名势力逐渐崛起,纷争不断,将军虽名义上政权,但实际权力有所分散。其独特的武士文化盛行,武士遵循忠诚、荣誉等严格准则,在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经济方面,农业是基础,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沿海地区贸易活动增多,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形成了如茶道、能剧等特色文化形式。

奥斯曼帝国正处于不断扩张的强盛时期,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其军事力量强大,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组织架构,不断征服周边地区。在文化方面,融合了多种民族和宗教元素,伊斯兰教影响深厚,同时吸收了拜占庭等地的文化特色,建筑艺术上宏伟的清真寺便是例证,商业贸易也十分繁荣,掌控着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法兰西王国在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依然存在,但城市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商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纺织业、酿酒业等颇具规模。文化上,大学逐渐兴起,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在这一时期虽然面临着内部的诸多矛盾和外部的一些压力,但依旧在文化、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伊斯兰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众多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风格,农业依旧是主要的经济支撑,种植着小麦、棉花等作物,并且有着繁忙的内陆贸易活动,连接着不同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