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50集《妙法莲华经》(1 / 2)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685 字 1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一百零二面。

这一段重颂的“合法”,主要讲到佛陀解决三界火宅的方法是“舍几用车”,佛陀放弃了中道的实相而强调我空的真理,因为众生的根机,很难在空跟有无碍的情况之下来了生脱死。因为一个执着心重的人,他要么着有,要么着空,你跟他讲不取不舍这种中道平衡,对他是很困难的,根机不够。根机不够,宁可着在我空,虽然不圆满,但起码能够了生死。所以我们说过,一开始不用要求圆满,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就是你在什么位置,你先知道自己现在需要什么。所以佛陀放弃了圆满的茶几,而用三乘的方便,就是要赶快把这些三乘诸子带离三界,因为时间紧迫。

所以,在三界的修习叫做分秒必争,你必须想办法在堕落三恶道之前出来。这样讲就简单了。如果你一堕落三恶道,那就非常麻烦了。因为我们好不容易听闻佛法,栽培各式各样的善根,一到三恶道,面目全非,重新整顿要花很多时间。所以针对整个三界的果报,必须快!我们必须要在堕落三恶道之前就赶快跳脱三界,最好是今生跳脱三界,佛陀的意思是越快越好。所以佛陀必须要“治乱世,用重典”,佛陀舍弃了中道实相,专讲我空的智慧,而且强调苦谛,强调苦谛就是让这个速度加快。厌离!

出来以后,我们说过,到了界外,你不能老是施设方便,你要开始怎么样?回归到正途,回到真如本性。你要面对你本来面目了,你不能老是要糖果吃了。所以,佛陀一开始是安立了一个涅盘寂静,到最后佛陀给的是一心真如。就是说,涅盘寂静是不存在的东西,“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我们希望追求一种快乐的感受,快乐感受有过失;佛陀告诉你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叫做涅盘寂静乐,大家就有兴趣了。但是佛陀到最后说,涅盘寂静乐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假相,佛陀要给你常、乐、我、净,更好的东西。所以到了“会权入实”,入这个实法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就要开始面对我们的真实面貌了。真实面貌就是所谓的一心真如。

我们做一个说明。我们刚开始修学是有所住。佛陀先讲业果,所以我们一开始以善业为住。你看人天种性的人是欢喜善法,他善法越多越好,他做什么事都想这件事情是不是个善法。他用善法来当作他修学的最高目标,只要是善法,只要能让他来生得到快乐,他什么事都肯做。但是这样子有什么缺点呢?自我设限,你把你的生命设定在善恶的业果。虽然是“饶汝千般快乐”,但“无常终是到来”,所以你就以善恶的业果把自己给框住了。人天种性是这样子,以善法为住。

这种人天种性慢慢进步以后,佛陀讲到空性,以空性为住。这好一点了,至少他能了生死了。他看到什么事,就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给我一个皇帝做,你给我大富长者做,我用无常的观来观察这种东西,“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个快乐果报是不能掌控的。所以,以善法为住就是生死轮回;以空性为住,达到出世的解脱,但是缺乏功德妙用。

所以我们一开始是先有所住,以空性为住而离开三界,就是法执嘛。法执好过我执,至少你执着的是一个清净法。但是,诸位!你离开三界就不能这样子了,你不能老是要求佛陀给你方便。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要好好地冷静下来,向内看一看:你从什么地方来?看清生命的本来面目。所以到了三界以外,开始要成就无量的波罗蜜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回到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把这些方便的法,善恶的业果、空性的这些法,全部拨开来。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见初祖,慧可大师讲一句话: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初祖说:将心来,吾与汝安!说你那个心不安稳,不安稳的心在哪里呢?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三祖遇到二祖,那个时候三祖身体很多病痛,说我乞求向和尚忏罪。二祖说:将罪来,吾与汝忏!你把罪找出来,我就让你忏。三祖回光返照,觅罪了不可得。二祖说,我已经帮你忏罪了。四祖遇到三祖也是这个概念,说我要乞求解脱法门。三祖说,谁绑住你了?结果一回光返照,觅之了不可得。

就是说,我们一开始是需要方便,我们需要佛陀安一个法,让我住在这个法,把我带离三界,把我带离罪业,把我带离三恶道。但是我们总有一天要开始面对自己,我们的本来面目原来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其实我们向外追求的东西都是一个过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就是最好的车子,所有的成佛都是从这边开始的。

当然,我们刚开始不能接受,那必须要佛陀创造一个涅盘的假相,创造一个我空的法,来带离三界。但是,离开三界以后,我们开始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就是所谓的正因佛性。这个就是《楞严经》说的圆满的因地,成佛的因地。你只要没有面对自己,严格来说,你还没有在成就佛陀的资粮,还没有。就是说,你要煮饭,你不是马上去烧东西,你要找到米。你没有找米,你用沙去煮饭,你一天到晚修空性,你修它三大阿僧只劫,你还是空性。空性不能成佛,空性可以让你解脱。所以,你一旦要步入成佛之道,第一件事情,找到成佛的正因,就是清净心,一念的离相清净心,这是关键!所以,为什么说“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就是这个概念。就是佛陀先创造方便,想办法先把你从三界拉出来;拉出来以后,我们开始面对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就是大白牛车的问题了。

丑四、颂合佛言不虚 分二:寅一、总标不虚章门;寅二、别明不虚之义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那么这样子讲,佛陀一开始没有讲真话,没有告诉我们,原来我们的心是清净的、是具足的,而捏造一个我空的假相、涅盘的假相来引导我们,那这样子佛陀到底有没有虚妄,有没有说妄语?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探讨。

颂合佛言不虚,意思就是佛陀是不虚妄的。它的理由有两段。

寅一、总标不虚章门

看经文。

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

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

佛陀说,“汝诸子等”,你们三乘的佛弟子,都是我多生多劫慢慢慢慢、点点滴滴,示现作你们的师父,示现作你们的兄弟姐妹,来教育你们,你们的善根都是我给的。所以佛陀是我们的法身父母。尽管我们多生多劫以来,“众苦所烧”,为这个生老病死的业报身所烧,但佛陀总是不离不弃,多次地示现人间,用种种的方便来救拔我们离开三界。这个是说明父子情深,方便救拔。

看第二段。

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

障碍既除,佛陀必须要“会权入实”了。我虽然前面说“汝等灭度”(三乘的诸子在三界里面游戏,追求快乐,所以佛陀不得不创造另外一种快乐,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来引导我们,所以这个叫做灭度,一种没有过失的寂静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其实只是“但尽生死”,它不是真正的圆满的灭度。“今所应作,唯佛智慧。”我的目的只是把你从生死里面带出来,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三界的生死,你就不应该再要求佛陀一天到晚给你蛋糕吃、给你糖果吃、给你方便,你要面对的是真实的智慧了,你要面对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智慧。

古德说这段经文跟前面的三段是不太一样。我们说过,前面的三段说明“不虚”,偏重在法。佛陀答应给你三车,结果给你一个更好的大白牛车。所以这一比较,大白牛车比三车还高贵,所以“以重夺轻故不虚”。

前面的不虚偏重在所给予的功德之法,这个地方的不虚偏重在佛陀内心的平等。这个地方佛陀诉诸感情,父子情深。作为一个父亲,我怎么可能对大儿子比较好、对小儿子不好?不可能!哦,你是菩萨,你是长子,我给你大白牛车;那你是二乘人,你是庶子,你是次子,小儿子,我给你羊车、鹿车?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佛陀的平等不是约法安立平等,是约心。就是说,“三界众生,皆是吾子,我则是父”。

所以,这个地方的经文强调不虚是诉诸父子的情感。父子情深,所以内心是平等的,是这个概念。

寅二、别明不虚之义卯一、明皆是佛子理应平等;卯二、明不能受大乃说三乘;卯三、明后若堪受还与大法

我们看寅二的“别明不虚之义”。

这个平等是怎么一个平等法呢?佛陀的平等,跟我们说的齐头式的平等不一样。佛陀的平等是契机式的平等,就是说,对你是好的,就是平等。

卯一、明皆是佛子理应平等

看经文。

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

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

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

如果我们具足大乘善根,一开始就能够接受中道实相,能够同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能够同时深入三界的果报又不贪染三界……如果我们有这个本事,佛陀当然会说诸佛实法,一定会跟我们讲说称性起修:你既然有这个根机,那你也不要离开三界了,你直接修《华严经》,直接修菩提心,修六度法门。什么叫成佛之道?三界就是你成佛之道!那么佛陀直接讲真实话,就不跟你讲方便了。对我们根性够的人是这样子的,所谓“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其实所有的都是菩萨道,只是说你的菩萨道是后半段的菩萨道,还是前半段就走菩萨道。这个地方是说,佛陀的平等就是内心是平等,但是要落实到教育那就要看根机了。你如果是这种根机,那当然佛陀直接讲大乘法,那就不要再跟你讲什么我空法空了,直接讲一念心性称性起修了。这第一个。

那如果我们没办法接受呢?看第二个。

卯二、明不能受大乃说三乘

看经文。

若人小智 深着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假设我们的智慧善根,特别大乘的善根薄弱,根钝而且是遮重,贪爱的烦恼又特别重,根钝遮重的情况下,为此等众生说于苦谛。贪爱心重的人,一旦涉入到三界的菩萨道,可能会贪求三界快乐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不能讲中道实相了,就讲苦谛,强调三界的过失。说三界的快乐是无常的,是不可掌控的,所以无常故苦。谁愿意得到一个不安稳的东西呢?这个不安稳就是痛苦,既然痛苦,表示生命不可掌控。你如果能够掌控生命,你会让自己死掉吗?不可能。你如果能够掌控生命,那生命就不应该有死亡的问题、生病的问题了。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生命会有痛苦,表示这个东西业力说了算,不是我们说了算。

这个苦谛对我们来说相应,“众生心喜”,契机就心喜,就感到受益,“得未曾有”。所以,“佛说苦谛,真实不虚”,的确是个痛苦。佛陀说方便,其实也合乎事实。这是第一个。

看第二个。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着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我们知道痛苦以后要找原因。我们为什么会痛苦,我们怎么就落入生死轮回?那佛菩萨怎么就不会生死轮回呢?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着苦因”,所以就贪着三界的快乐跟执着,“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轮回的根本就是爱取。对于快乐的果报,产生贪爱也就算了,我们还产生坚固的执取,去掌控它,从今生来讲叫做主宰,对来生叫做期待,我们对来生有一种快乐的期待。对今生的快乐有一种主宰性,对来生有期待性,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这种心态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先讲苦果,再讲苦因。

那怎么办呢?当然就要灭除苦因了。

什么叫做灭谛?我们看下一段。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佛陀的重点在灭除我们心中的爱取,就是以无常、无我的智慧——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把我爱执那个“我”拔掉,你不要看到什么东西都跟“我”连接。这样子这个“我”被破坏以后,三界的果报就没有依止处了,“灭尽诸苦,名第三谛”。就是灭谛。

前面是苦谛、集谛,这是灭谛。灭谛就是修无常、无我的智慧,来断除我们对贪爱的相续。

这就是最后一段。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那么最后的解脱,什么叫解脱呢?“为灭谛故”,为了成就涅盘的缘故,修行这个无常、无我的道,就是智慧,所以离开三界的果报,这个就是所谓的解脱。其实与其说我们从痛苦的果报解脱出来,倒不如说从我们心中的妄想解脱出来。

这个地方强调的就是苦集灭道。其实苦集灭道分成两块,苦谛是一个关键。就是说,生命的改变,你要先了解自己。就是当我们知道我们生命的现象是痛苦的,我们才会产生改变。

比方说,往生极乐世界。你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呢?很多人说这里就是极乐世界,但蕅益大师不同意。他说三界是让你堕落的地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好梦的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要离开三界的果报,首先要告诉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所以你要知道三界的果报是痛苦的。这个痛苦包括诸天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无常的,是不可掌控的,所以首先了解生命的现象,第二个才是真正地学习正确的方法。这两个重点,苦谛是一个,出离心;第二个,集谛、道谛跟灭谛就是一个方法,就是无常、无我的方法。

卯三、明后若堪受还与大法

这段经文我们解释一下,看卯三。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前面说过,三界的解脱,这个解脱是怎么安立的?它只是远离虚妄,就是破妄。我们在三界里面,本来三界没有错。你看圣人他要广度众生,要积功累德,他也是来到三界,他怎么就没有生死呢?他怎么就没有起火呢?我们自己捏造一个我执的掌控,所以佛陀用我空观破除我执,从这个地方安立解脱。是远离我们心中的一种我执的妄想,这个叫解脱。其实,从成佛之道来说,我们自性的功德还没有真正地开显,所以从菩提道的角度,还没有得到大乘的解脱。所以“佛说是人,未实灭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看最后一段。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