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第76集《妙法莲华经》(1 / 2)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729 字 16天前

寅二、次明因缘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二面,我们看寅二的次明因缘法。这个地方讲到大通智胜佛的说法,先说阿含时。阿含时包括了四谛跟十二因缘。我们看十二因缘的经文。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前面的四谛是四个法,比较简略,到十二因缘,把四谛开展出十二个法。这十二个法分成两个内涵:一个是流转门,就是顺着无明开始活动产生行业,乃至于生老病死。如果你的生命是往这种趋势在活动的,那你就是流转生死了。第二个就是逆向的。你现在的修行,已经产生另外一种因缘了,这个是还灭门。我们看还灭的情况。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你在十二因缘当中,只要满足任何一个,比方说你满足无明灭则行灭,或者你满足了触灭则受灭,或者你满足了受灭则爱灭,你这十二个因缘只要其中有一个灭,十二因缘就全部停止了,一个就好。那到底要哪一个,我们待会儿再说明。这十二因缘它是环环相扣,只要你把其中一个停下来,其他的十一个就全部停下来了,这是还灭门。

我们看附表第三十七面,补充讲表第二十一,十二因缘与三世二重因果。

你把这两章合并起来看。这十二因缘有十二个法,十二个法我们要先区分一下,它讲到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三世。这三世有两重因果,就是过去的无明跟行,是烦恼跟业力,所以招感了今生的果报。那你今生的果报是怎么来的?是过去的无明跟业力而来的,这是第一重因果。那你今生又会依止这个果报,又去造业,又造了一个烦恼跟业力,那么这个烦恼业力,又会去招感来生的果报。所以你今生的烦恼业力跟来生的果报又是一重因果,就变成三世二重因果。

这是一个现象界,那我们修行怎么办呢?

当然,你不可能回到过去,比如说,欸,我想办法回到过去,跟我前世沟通一下,叫他不要这么放逸。不可能!你也不可能去追溯到未来。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掌握的,就是今生这一块。

今生当中,果报不能改变。识、名色、六入、触、受,到这个果报,你只有一件事情,叫做认命,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爱、取、有。怎么改变,我们待会儿再说明。反正你今生能够做的只有三支,爱、取、有这三支,其他的全部认命,这个果报只能认命。十二因缘,它牵涉到过去,也牵涉到未来,那我们重点是掌握今生。先把这个大方向厘清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研究十二因缘了。

先看第一个,“无明”支。

无明。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什么叫无明呢?无明就是烦恼。它的本质就是愚痴。什么叫愚痴呢?就是你对世间上的事情产生迷惑、闇钝,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反正就是跟着感觉走,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人就是愚痴。由于无明的数数妄动,就会使令我们流转生死,它是生死的根本。

这个愚痴有两个差别:

从粗的角度,叫做“异熟果愚”。异熟果愚,就是对因果的愚痴,这是最严重的。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不信因果,这种十二因缘是直接到三恶道去的。就是它不仅是流转生死而已,是要直接到三恶道的,这是异熟果愚。

第二个,“真实义愚”。真实义愚就是对于我空的真理产生迷惑。我们一直认为五蕴里面有一个我,我们总是觉得生命可以主宰,这个是我执的颠倒。这个不见得会到三恶道,因为我执着有一个我,我也可能造善,我相信因果,虽然我执着有一个我,我希望这个我能够来生活得快乐,所以你也可能造善。

所以,真实义愚是轮回的根本;异熟果愚是三恶道的根本。这个愚痴有浅深的两种差别。

我们看“行”业。

行。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这个无明,他本来是打妄想,打妄想打久了以后,遇到因缘就容易有身口意的造作。就是由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造罪业或者福业,或者不动诸业。这个不动诸业就是禅定了。禅定的身心寂静叫不动,它不是罪业也不是福业,判作不动。

也就是说,颠倒妄想跟善恶的业力,是我们过去的因地。你说,我从什么地方来?你不要讲太远,讲太远当然就是一念心性了。就是我的前生是怎么来的?两件事情:妄想加业力。你看我们一个人,我们打很多妄想,但是不见得所有妄想都会去实践。所以,只有妄想,没有招感性;只有业力而没有妄想,那叫无心之过,也没有招感性。

记住:所有的事情,要妄想加业力两个东西具足,才会产生轮回的力量。比方说,你今生很富贵,怎么来的?你前生一定有打布施的妄想,然后你一定有适当的行动,你有布施的行为,你今生才会富贵的。你今生很庄严,你上辈子一定有忍辱的妄想。为什么叫妄想?因为你有所得,还是妄想,但是它是善法,就是一种善法的妄想。然后你一定有忍辱的行为,要有实际的行为,你今生才会庄严。你既富贵又庄严,但是你身体病痛很多,那表示什么?你前生有瞋心的妄想,还有一些瞋心的身业跟口业。所以,我们过去生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也有很多很多的业力,然后就形成了今生的你,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你今生接受了过去生很多的妄想。当然,这个地方强者先牵,其中有强势的妄想,就是你这个妄想“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妄想是你经常打的,再加上你经常造作的行为,就把今生的你给创造出来了。

这个十二因缘是这么解释的,就是要有两个东西才能创造生命,一个不可以。比方说你前生很想布施,你从年轻起就想布施,结果一直没有布施,你没有行动,你今生不会富贵的,单一的无明不具有招感性,一定要有妄想加行动才有今生的果报。

那谈完过去,我们来谈谈今生。今生是怎么回事?先看第一个,“识”。

识。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这个识就是,你过去的妄想跟业力,在你前生死亡的时候,其中某几组特别强大的突然起现行了,强者先牵,然后就引导你到母亲的肚子里面投胎了。

刚开始投胎是一个心法,它不是色法。是一个心法,一个明了的心识。这个心识是怎么来的呢?过去的妄想跟业力产生动力而去投胎的一个阿赖耶识。我们去投胎,一定要有一个心识,包括做试管婴儿也要有投胎。你把父精母血放在一起,它不会变成婴儿的,一定要有一个众生他那个心识要投胎进去,要有一个心法进去,这个生命体才会成就的。不是两个色法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果报体,不可能的,一定要有心法,这个心法就是识。

我们看“名色”。

名色。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名色就是,你投胎以后,你这个心识跟父精母血这个色法结合了,这个时候胎相就成就了。但是你六根未成,你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圆形的胞胎,眼耳鼻舌身包括意都没有成就,所以你没有思考能力,也没有感受能力,就是一个名色,一个色心二法和合的名色。

我们看“六入”。

六入。六入为六根完具位,亦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前面的名色就是一个胞胎,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人。但到六入的时候,你用科学仪器去照射,他已经有人的相状,因为他六根长出来了,他有头发、有爪、有牙齿等等。这个时候六根具足,叫做六入。所以,从六入开始,这个生命体开始有感受了。这个感受有两种,一个是个别感受,一个是共同感受。

我们先谈个别感受。你生长在胞胎里十个月,他也十个月,你们都在胞胎里面,但是按照唯识的经论上说,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感受。福报大的人,他在住胎的那十个月里,他会感受到自己在一个花园,在一个宫殿里面到处玩乐。就是说,他的身体是在胞胎里,但是他自己的感受,是发觉自己在宫殿里面到处玩。那福报差的人,他在母亲的胎里面,感受到自己常在一个黑暗的墙角,就很恐怖,很多的狗啊狼啊要去吃他,所以他是这样子的感受。其实他还是在母亲的胞胎里。是他开始有思想有感受。这个是个别感受。

第二个,共同感受。他跟谁共同感受呢?他跟母亲有共同感受,叫母子连心。就是说,如果你智慧很高,你福报很大,你会影响你母亲。就是本来你母亲是一般般,结果怀了你以后,欸,突然间变聪明了,辩才无碍;但是她把你生出来以后,她又恢复一般般了。为什么呢?母子连心。所以母亲的情绪,她忧伤、快乐的情绪,会直接传送给这个胎儿,就是共同感受,他跟母亲有共同感受。

总之,到了六入,他有思想有感受了,他有想法了,但是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面,六入。

我们看“触”。

触。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什么是触呢?就是他开始接触外境,对外境开始产生认识。就是怎么样呢?他出胎以后跟外面的六尘的境相接触,他一出胎的时候,当时的情况叫做触。

在东方的命理跟西方的命理来说,对这个触很重视,就是你投胎的年月日时。你本来在母亲的胎当中是一片黑暗,你突然间遇到外面的光明,这个光明来自于哪里?月球跟地球的角度。那么,你这个身体从母胎出来以后,受到第一道光明,决定了你的今生的性格、你跟六亲的关系、你的智慧浅深、你的胸量格局,就是这个触。

当然,命理学它的盲点就是,它以为说你因为这个时间点出来,所以你才会这么聪明。佛法是看得更远,佛法说,这是一个触,它是因为有六入、名色、识、行、无明的积累。佛法意思就是说,因为他有善根,所以他才会这个时候出来。这样你懂吗?这是一个结果。那么命理学把它当作原因,是因为你这个时候出来,所以你变得很聪明。这个因果颠倒了。

总之,这个触一出来以后,它就因为月球地球两大磁场的角度的影响,决定你的性格,你的性格就决定了,这个触就是你出胎的时候。

我们看“受”。

受。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你跟外境接触以后慢慢长大,就有很多感受了,就有很多情绪了。对于随顺你的心情的,你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对于违背你心情的,产生痛苦;对于中等的环境,产生舍受。那么这个就是感受。

一般到这个地方,古人的判定叫做十八岁,就是到了感受。因为你这个时候思想没有成熟,所以,按照古人的说法(可能古人的思想比较封闭了),因为他那个时候年轻,特别小时候在一个村庄,没有接触太多环境。古人他们认为说,十八岁以前,你这个人完全就是活在过去,就是你的人生只有快乐跟痛苦,就两种感受。因为你今生的造作还没有启动,你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都跟过去有关,所以你十八岁之前就是看你的过去。说你这个人福报很大,你不要太得意,是你的过去,过去生修得好;你的福报很差,你也不要悲伤,跟你今生也没有关系,跟前生有关系。

一个人在十八岁之前,基本上就是继承过去,因为你今生的业因没有启动,你今生的思想也没有完全启动。所以,十八岁是完全看你的过去,完全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句话就讲完了。

长大以后,那就不是果报了,因为你已经开始造业了,你开始把今生的因缘也加进去了,所以你的生命体某种程度上跟你的今生造作有关了,慢慢地今生的力量就越来越大。

我们看下面,“爱”。

爱。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什么是爱呢?就是染着。有些人对财富,有些人对名声,有些人对感情,过去生的习气加上今生的环境,他对某一种财、色、名产生爱,所以他的心就住在那个上面。住在上面以后,他就产生取舍了,对于快乐产生取,对痛苦产生舍,产生取舍的这种分别了,就是爱,贪爱。

贪爱慢慢地增长广大,就变成取。看下一段,“取”。

取。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那么取呢,就是一种身口意的追求了,它是由贪爱而来。由种种的执取,产生身口意的造业,也是招感未来的苦因,名为取。

我们一个人没有学佛,你既没有出离心,更没有菩提心,所以你生命的目标只有一个事情,就是满足你的贪爱。你喜欢财物,你这辈子就为财物而活,你这辈子所做的一切一切,你讲的话、你的行为、你思想打的妄想,都跟财物有关系;你追求感情的,你为了感情,什么都愿意做。就是取是由爱而来,所以,人生没有学佛你就只是满足你心中的贪爱,就这样子而已,就是取由爱而来。

由取到最后的结果,就变成有。我们看“有”。

有。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有”,就是存在,这个存在不是一般的存在,那是一种强大业力的存在。因为你由贪爱变成取,由取产生身口意的造作,而产生一种潜在的业力。

这个业力为什么叫潜在呢?记住,因为你还没有死亡,但是它已经成就了。就是说,你一个人一到有支,你人生很难改变了,因为它得果报的因素已经几乎成就了,除非你产生重大的忏悔,你产生重大的学习教法,产生重大的止观。

所以,一般我们修行不能从有支下手,因为来不及了。到了有的时候,你来生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就是说,你从有支去切断,很难切了。所以我们修行,要么从爱,要么从取,我们待会儿再说明。你到了有支的时候,人生已经定数了,你来生要去哪里,你基本上成定数了。

当然,有特殊的例外:你善根很强,你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开示,开始忏悔,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从有支反转的,是有这种例外,但是按蕅益大师的说法,千万中难得一二。就是说,你不能把生命中这么重要的因素,把它诉诸到临终的有支,你这个赌博太大了。你平常也不调爱,也不调取,就是我从有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再来改变,千万分之一。

所以我们不建议从有支改变,因为这个有支已经是很难改变了,除非你过去生真的大善根,今生只是一时的糊涂。

这是今生,那么到了有支以后,那你就准备面对来生了。

生。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一旦到了“有”,一种潜在业力成熟以后,那投胎是必然的。有潜在的业力,在六趣,看你爱取的是善法多,还是恶法多。如果你贪爱的是善法多一点,你就投生在人天;你爱取的是恶法多,就是到三恶道。就这么回事,就由有支跟爱取决定。

我们看“老死”。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所以你一旦投胎,你就要老死了。说,欸,我不想死亡。除非你不要受生。所以佛法强调无生,你一旦受生,那老死是必然的。

十二因缘它的修行,先谈目标,它的目标在不受。它这个不受,不是不受今生,是不受后有,就是我拒绝来生的果报,叫不受。它的目标在不受,不受后有。那么,它的下手处有两个,一个是从爱,一个从取。一个从爱切断,一个从取切断。

我们刚开始修行,可能目标不要太高,先从取下手。尤其是年轻人,你还有家庭的经济压力,你要接触复杂的人事。如果说你什么都不能贪爱,那你没有贪爱,你如果没有很强的菩提心,你修行、生命就没有动力了,所以刚开始先从取。就是说,我可以稍微的贪爱,但是我不能产生坚固的执着,先从不取下手。到了晚年,你到了临终前几年进入战备状态,连爱都要调伏,就是都摄六根了,你爱取都要同时调伏了。

那我们的建议是,初学者先从取下手,不取。因为你每一个取就会加强有,加强业力。你对人世间执着越少,你临终要往生越好处理,因为取它牵动有。那如果到晚年,六十岁以后,连爱也要调伏,因为你已经没有这个人事的因缘了,你连六根的爱都要收起来了。

这爱跟取两个,是切断的一个关键。就是十二因缘里面,你不能回到过去去切断你的无明跟行,你也不可能对今生的果报产生伤害。你伤害果报没有用,因为它是一个果报,果报没有好坏,它是无记。你也不可能从今生的业力下手,到了业力的时候来不及了,所以你只能够从今生的烦恼爱跟取下手。这是十二因缘的修学。

丑二、闻法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