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88集《妙法莲华经》(1 / 2)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921 字 16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九十七面,这一段是说明授道法师。就是我们作为一个自行化他的法师,怎么样能够来纳受《法华经》。

这有两种:一种是透过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这五种法的熏习而成就智慧;第二个就是透过十种供养来成就福德。这两种,福慧双修,就是授道法师。

那么,这个授道法师,到底他的过去是什么因缘,他才有办法、有这个能力来修福修慧呢?就讲他过去的因缘。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佛陀就招呼了一声药王说,“当知是诸人等”,这个诸人是包括了前面的五种法师跟修学十种供养的法师,授道法师。他的过去生一定是曾经供养十万亿佛。亲近诸佛是很重要的,广学无量法门嘛,所以他得栽培很多的大乘善根。而更重要的是什么?“于诸佛所,成就大愿”,菩提愿,所以他才能够以大悲心在佛世的时候跟佛陀来到人间。

诸位!我们看大乘的功德有两个:一个是智慧的善根,一个是菩提愿。一般来说,我们这种比较低阶的强调的是善根,就是智慧这一块。我们这种低阶的人偏重在内观,就是强调清净心。只有高阶位的菩萨才有资格讲菩提愿。我们一般的佛法修学,还是重在自利。所以能够让佛陀称为“于诸佛所,成就大愿”的,这个菩萨的阶位应该不低。这是讲到他过去的因缘,那就是佛世的法师能够受持五种法师、十种供养。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莲华经。

这以下就各别地说明,这两种法师有下品法师跟上品法师。

先解释下品法师,就是佛世的时候的下品法师。佛陀说,“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你应该明确地告诉他说,“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这个诸人就是前面说的修学五种法的法师,跟十种供养的法师。

为什么这样讲呢?“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乃至于修十种供养,就是我们说的华香、璎珞乃至到最后的合掌恭敬这十种供养,那么这个人既修福是又修慧,而且是正确地走上真如的无上菩提道路,所以应该为一切世间所瞻奉。瞻者,瞻仰恭敬。而且是奉事供养,而且是应该以如来的供养而供养之。因为他已经走上无上菩提了,他是未来之佛了,因为“此人是大菩萨”,心中发了无上的菩提心。那他发了菩提心,成就清净心、菩提愿,他怎么来到世间呢?“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他是乘愿而来的。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判作下品,因为他受持的经文比较少,他受持乃至一偈,他是片段地受持。

看下面的上品法师。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那么什么是上品法师呢?就是你能够受持整部经典,为人家演说整部经典。古德说,这个下品法师虽然信解,但是他没有多闻。他对于《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思想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有广学多闻,所以他只能够为人家讲片段,一偈一句。上品法师不但信解整部经的内容,他还能够广学多闻,所以他能够方便地去开演整部《法华经》。

这个地方一再强调说,这个佛世的上品下品法师都是怎么样?“哀愍众生,愿生此间。”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这个菩萨法师是怎么来的?叫做愿兼于业。他不是真正完全了生死,就是他有愿力,但是他也有一些业力,生死业力。那么这个地方的判教是属于圆五品观行位。这个圆五品,它是没有断烦恼。智者大师就是圆五品。

圆教里面最低位的就是名字位,像我们现在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名字位。名字位只有信解,就是我们观行力不足以调伏烦恼。我们未来的修学就是烦恼继续活动,我们观照继续观照,我们顶多做到不随妄转,但是我们不能消灭、调伏烦恼,会变成两个同时活动。但是我们理观呢,我们顶多做到不随妄转。

但是圆五品不一样。圆五品叫做圆伏五住,它有调伏力了。五住就是五种烦恼:第一个,三界的见惑,这是第一住。因为见惑是属于通惑,它通于三界的。你消灭了欲界的我执,你就整个色界与无色界的我执都断了,都调伏了,因为我执没有分什么欲界的我执、色界的我执跟无色界的我执,没有这样区分的。它是一断一切断,它是通惑。这第一住,三界的见惑。第二个,欲界的思惑,欲界的烦恼。因为它贪的所缘境是五欲,这第二个。第三个是色界的思惑,色界的烦恼所贪的对象是禅定的三昧乐。还有无色界的思惑,就四住了。第五个是界外的无明,有所得的无明,无明惑。

所以这五品观行位是很特别。就是说,圆教人他即便没有断烦恼,他还是可以把烦恼调伏住,然后乘愿往生十方净土。这是圆教厉害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带业往生。

这个地方的上品下品的法师是佛世的,他们都是五品观行位以上的,这是指的他的阶位。

我们看最后总结。药王!当知此人——这佛世的上品下品法师,他们能够生长在佛世,都是依止菩提愿力,乃至于在佛灭度以后,以大悲心生于五浊恶世而广演此经。

这个是讲到授道法师的功深福重。

我们总结一下。

我们明白了道理,叫做信解,那么怎么把信解落实到我们内心变成观照呢?这是很关键了,把文字相变成心中的智慧,就是你要修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这五种法,然后修十种供养。

这个地方的供养很重要,就是修皈依。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弘一大师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他说过去有一个比丘尼,她发心要抄一本《法华经》。她怎么抄呢?她找一块地,她用挖土机先把污泥,不干净的泥土,全部挖掉。挖掉以后,她用干净的石头,洗过的石头,用作水泥当它的地基。然后上面她用香木,就是有香味的木头盖一个抄经室。然后她进抄经室之前,她一定要先沐浴更衣,换一套新的干净的衣服再进去。在抄经的时候,她怕她呼出来的空气污浊,她就接个管子,把她的呼气接到窗户外面去。她是这样子来修供养。所以她的这部经抄完的时候,这部经是不得了。我们说过,诸法因缘生,过程很重要。所以她这部经一读起来的时候,她这本经放出金色的光明。所以很多人就知道这件事了,就是这部经是在这么一个恭敬的情况下抄起来的,那这事就传开了。

后来有一个法师,应该是阶位很高的法师,要讲《法华经》,就希望能够借这本她恭敬心抄的《法华经》来讲。这比丘尼一开始是不借的,但这个法师硬要借,她没办法就只好借他了。但是这位法师一升座,他把这本《法华经》打开来的时候,里面全部是空白的,一个字都没有。这个法师就知道要忏悔了,赶快下座忏悔。忏悔,他的惭愧心一生起,惭愧心会带动清净心,所以再升座的时候,这个文字相又出现了。不可思议!

诸位!《法华经》本身它不在乎你怎么供养,重点是培养你的恭敬心。其实我们到了不可思议的尤其是一种特别微妙的法门,包括念佛的感应道交,包括真如本性的开显,这种不思议境,恭敬心都很重要。所以诸位!你如果条件允许,你这个佛堂还是要稍微讲究一下,因为你修的不是其他法门。就算你不为佛陀着想,不为《法华经》着想,你得为《法华经》旁边的护法着想。护法神是有分别心的。我看有些居士,他那个佛堂就做得特别庄严,你一进去就很摄心。不一定要很奢华了,说实在,但是你不能把佛堂弄得太简单,你这个诵经坐在地下什么的,这样不好。

就是说,他这个地方强调四个字——敬视如佛。你怎么面对佛陀的,当然这个是相对论妙了,不是说你一定要用璎珞,而是你是什么样的财力,你做到什么程度是看你的能力。但是今天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半天却没有效果?没有修皈依嘛。就是说你应该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地把诵经的法座弄好,点上你认为你买得起的香,香花供养。你从这个事修当中培养你的恭敬心,你很容易——古德说的那句话有道理——“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这就是所谓的修皈依。所以你要掌握它的精神。其实它的核心思想,十种供养的重点在于:敬视如佛,合掌恭敬。那个比丘尼你看,你说她多有修行,也未必,但是她就是修皈依,所以她把这部经抄出来以后,就特别的有她的感应。

所以佛陀就讲出了事修的五种法师——修慧,跟十种供养——修皈依。智慧跟皈依,这两个缺一不可。

壬二、明来世

前面是讲佛世,这以下讲佛灭度以后。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这个地方讲到来世的,就是佛灭度以后,到了末法时代,有下品上品。

先看下品。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在我灭度之后“能窃为一人”,就是你教化的众生比较少,你讲的经文也是比较少,乃至一句。你虽然只讲一句,但是你是什么?你是一个如来使,你是如来所派遣来的特殊的使者。为什么呢?因为你是行如来事,你用真如理来为一人说法,使令他得到利益,你就是如来的使者,你是行如来之事业。这个指的是下品法师。

看上品法师。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这个是上品。你能够用整部经典广泛地为人解说,就是你不但信解,还多闻。这个地方是说到一件事,就是说,你能够为别人来演说《法华经》,可能你为你的同参道友说,欸,你念佛的时候,你不能只是从因缘观了。因缘观当然就修——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那你一心归命。这当然是对,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你有没有回光返照?你不能老是专注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你有没有想到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能念的心可是无价宝珠啊,那可是具足清净心菩提愿。所以你应该是怎么样?双向修学,而不是单向的一心归命。你应该是依止一念的清净心菩提愿,念一句佛号,用这句佛号熏习你的清净心,产生一种权实不二的修学。

你把这个观念告诉你的同修,你就是如来的使者,你就是做如来的事业。因为佛陀来,他讲的话跟你一样,他也是讲这个道理,也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所以你扮演的刚好是佛陀的角色,因为佛陀跟他开示也是讲这个观念,也是会权入实。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哪怕你跟对方讲一个基本的观念,你就可以当作是佛陀的使者,佛陀的事业。因为佛陀也不可能经常出现,应化身要出现不容易,所以有时候看我们这些凡间的菩萨,偶尔扮演佛陀的角色。这是佛陀鼓励大家,你多扮演我的角色,多做我的事业,是这个概念。

辛二、总明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前面是一个别明,别明就是它有差别相,有佛世、有佛灭后,有上品法师、有下品法师。这以下就是不管你是佛世,不管你是佛灭,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它的结果都一样,就是逆之得罪,顺之得福。

我们看逆之得罪。佛陀也是招呼了药王菩萨,假设有一个邪恶之人,他以不善心……他的心态是不善的,可能是嫉妒,可能是瞋恚等等。那么他以这种不善心,在一劫的时间当中,他亲自以恶口来毁谤、骂詈佛陀,这个罪够重了吧?佛陀是最殊胜的福田,你用一劫的时间,又以瞋心,那么这个罪,佛陀说,尚轻。相对于你毁谤受持《法华经》的人来说,相对甚轻。假若你用一句恶言,不要多,一句话就好,来毁谤、骂詈在家出家的人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这个地方的罪业甚重,我们解释一下。古德解释这段经文的时候说,我们对罪业的判定有三个指标:一个约心。你当时的烦恼心有多重,还是你是无心。这第一个,约心。第二约境。你面对的是什么境界,你面对的是父母、师长、三宝,这种境是特别重。第三个就是我们说的约损益,约对他产生的伤害的效果。

这段经文对轻重的判定,特别约损益。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大智慧光明,有自在力,你毁谤他,他不受损,所以判作轻。这第一个。而一个凡夫众生,好不容易在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当中,他信解《法华经》,他受持《法华经》,他在栽培他的菩提善根,结果你这一毁谤,使令他产生退转。那你呢,你做了一件事情——断其佛种。你做的事情跟魔王刚好完全一样,所以这个罪过极重,因为你对他的伤害叫做不可弥补。你把他的车子偷了,你把他的房子给抢了,这个都可以弥补,因为这个东西他死亡的时候,它迟早会消失掉。但是他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他这无量劫就有这么一次的机会能够栽培菩提善根,结果你把它剥夺了。就是他无量劫的黑暗当中,唯一一次成就佛道的机会,你把它给毁掉了,那这个过失已经没办法弥补了。所以他的罪过的轻重是约对方的伤害、受伤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你这样子做比你去骂佛陀更重,这是约损益来说。

我们看顺之得福。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那么反过来,如果有人受持读诵《法华经》,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人在读诵受持《法华经》,他是做什么事?“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他在开显他的自性功德力。

诸位!佛陀的庄严是怎么来的?你不能说它是因缘所生法。说他过去生做了很大的布施,但是你有没有知道一件事情,佛陀所布施的寺庙现在都不存在了!那你说佛陀的功德圆满是怎么来的?其实佛陀供养寺庙是一个借假修真,佛陀透过供养寺庙的因缘,开显他的自性功德。如果你今天把功德安立在外境,那问题很严重。因为佛陀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但还有很多没有度,所以你就可以说,欸,佛陀功德不圆满。不能这样看。你这个是从因缘观来看。佛陀无量劫来修种种的布施忍辱,他的内心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度化一切众生。至于有没有度,那是因缘的问题,你跟他有没有缘。他自己的内心已经具足这个成佛的能力了,他有能力度化一切众生了。所以理论上,一尊佛就可以度尽所有众生,但是因缘上不允许,因为每一个人因缘有亲疏远近的差别。

就是说,佛陀的庄严,来自于他的自性功德力的成就;而你诵《法华经》,刚好也是在用自性功德来熏习让你庄严。所以,你跟佛陀的庄严来自于同一个出处,就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则为如来肩所荷担。”佛陀把你背在肩膀上,就是佛陀非常重视你,你跟佛陀同一个地位。其所在的处所,你应该向他礼拜,因为他是未来之佛。恭敬、尊重、赞叹,乃至于用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跟肴馔(肴馔就是熟食),乃至于作种种的梵呗来赞美,以人中的上供而供养之,乃至于天宝,以天上的宝花来散落在他的身上,还有天上的珍宝来奉献供养他。

“所以者何?”当然,做这些供养除了恭敬、皈依以外,重点在下面——你要跟他求法,因为是人欢喜宣说妙法。这五种法师,他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功能,所以你向他求法,你就有什么好处呢?“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是一个快速成就的法门。“须臾闻之”啊!

为什么呢?古德解释说,这种一佛乘的因果,它的好处叫单刀直入,它不跟你讲因缘所生法。说,你要透过布施成就富贵的果报,透过持戒……它不同于我们今天修的这种单一的功德,它是直接地契入真如本性。那这样子形成什么效果呢?“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因果同时,就像莲花一样。就是说,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其实你果地的功德已经成就了,没有表现出来,已经成就了。就像莲花一样,莲花刚开始的时候,含苞待放的时候,你看到花的同时,这莲子就在里面了。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只有受持《法华经》,你才有资格讲这句话。你不能说我修布施,我修因缘所生法,我也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没有这件事情。你是修因缘所生法,它有一定的成熟时间,它不能讲当下。能够讲当下的就是,你内心要直观真如,才可以当下。就是你已经成就佛的少分功德了,那“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只有《法华经》做得到,就当下相应,当下就成就佛陀的功德善根。

这就是把五种法师的受持方法跟功德,佛陀作一个说明。

庚二、重颂 分三:辛一、奖励自行利他;辛二、重颂别总二义;辛三、结叹经最第一

重颂当中有三段。

辛一、奖励自行利他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当勤供养 受持法华者

第一段,佛陀先赞叹人,受持五种法师的人。“若欲住佛道”,说一个人能够安住无上菩提,不退转了,而且未来“成就自然智”,就是一心三观的智慧,应该怎么样呢?“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我们说过供养的目的,不是说你今天是去供养这个人修福,其实重点在于对法的皈依了。透过供养来修皈依,你就能够成就自然智,就能够安住于佛道。这是第一个,赞叹人。

看第二段,赞叹法。

其有欲疾得 一切种智慧

当受持是经 并供养持者

如果我们想快速地成就“一切种智慧”(一切种智就是中道智慧,就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一切智,你要讲一切智就是空观智慧;道种智,就是因缘观了,就假观了,就十法界因缘果报;一切种智那是完全具足了一心三观了,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智慧,权实不二),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要快速成就中道智慧,怎么办呢?“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就是前面说的,你要能够作五种法的修学,又供养《法华经》,就是理观、事修都要具足。

这个地方特别强调安住佛道。佛道修学最难的就是退转的问题了。我们一般人对佛道的修学,很多人从事修,从事相着手,但事修很容易退转。你看有些同修他开始学佛,他的因地是缘事相而发心的:欸,我看到了三宝的庄严,开始学佛。结果呢?结果有一天他看到了三宝不庄严了,他就退转了。因事而起,因事而灭。欸,我看到众生可怜,我发菩提心了。结果再以后,他看到众生不是可怜,是可恶,众生不再可怜了,他就退失菩提心了。所以我们很多人的因地发心不正以后,他不但是果报小,自我设限,他还很容易退,因为你是因事而起,而这个事相是变化的。但是你依止真如本性,你永远不会退,因为跟外面因缘都没关系了,这个称性而起的佛道,是容易安住不退的。这佛陀赞叹有不退转的功德。

辛二、重颂别总二义 分二:壬一、颂别明;壬二、颂总明

我们看辛二的“重颂别总二义”,把这个别相的五种法师跟总相的顺逆罪福作一个重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