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96集《妙法莲华经》(2 / 2)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509 字 16天前

所以提婆达多示现三种逆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犯了三种逆罪以后,在戒律上说,他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无间地狱的果报现前。犯一个逆罪就是要入无间地狱了,何况三个逆罪?提婆达多这个时候内心恐慌,他本来要称“南无佛”,忏悔,结果念到“南无”两个字的时候,因为罪太重了,“佛”字还没有来得及念,就直接堕入无间地狱去了。一劫的时间,然后罪毕出来,成就辟支佛果,然后入涅盘。这个是迹门。

蕅益大师对于这一段迹门的解释是说,提婆达多他这种示现叫做什么?“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议。”他的内心没有这种烦恼,但是他示现这个逆。一个人的心中没有逆罪,能够示现逆罪,这个人的内心功德是八地以上了,不可思议。

举一个例子。提婆达多堕入地狱以后,释迦牟尼佛就派阿难尊者去跟他问候。他说你去跟你的亲哥哥问候一下。阿难尊者仰仗佛陀的神通力,就到无间地狱去了。他看到提婆达多在油锅里面煮,说我代表佛陀来向你问候,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呢?提婆达多不可思议,他说,我现在在油锅当中,我的感受就像三禅的快乐一样。三禅快乐是有为快乐当中最为快乐的了。所以蕅益大师说,提婆达多是“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议”。

那有人就问蕅益大师说,那他干嘛要示现逆罪呢?他好好的示现正常不是很好吗?他说,他要警告后世人,使令大家不敢造罪。就是说,如果大家都示现向善,我们就不知道造罪的过失。所以,提婆达多示现三种逆罪,然后临终示现堕入无间地狱,这样子,蕅益大师说,使令后世众生不敢造恶。这就是“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说这是什么境界?蕅益大师说这是游戏神通、普门示现的境界。他举例子,比方说迦留陀夷、央掘魔罗等等,都是属于这种游戏神通、普门示现。就是一个僧团里面必须要有顺的、逆的,使令佛陀的戒法才圆满。

这一段讲到提婆达多的示迹,他的迹门。

己三、劝信生善

佛陀讲完提婆达多的因缘以后,做一个总结。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讲完自己跟提婆达多这段因缘以后,佛陀就作总结。佛告诸比丘,在佛陀灭度以后,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听完以后内心清净,而且产生恭敬心,完全没有任何疑惑,那么这个人来生绝对不堕三恶道,而且一定能够生在十方诸佛面前,生生世世,所生之处都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那么他的果报呢?如果是在人天,就享受殊胜的快乐;如果生在佛前,就是莲花化生。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解释说,为什么听到<提婆达多品>不生疑惑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不堕恶道而生在佛前呢?

蕅益大师说,提婆达多造作逆罪以后又能够蒙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你听完以后完全相信这件事情,表示你这个人“不于善恶之迹妄生分别”,你这个人对于这种善恶相状的执取已经是慢慢地淡薄了。这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人对善恶的相状不生执取,那表示你内观的智慧增长,你内心对于一心真如,内观已经到了一个程度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钟以扣鸣,刀以磨利,金以练精,梅以寒香。”就是说,一个钟要去扣才有声音的,刀要磨才利,黄金要经过提炼才能够精纯,梅花要经过寒冷才能够产生香气。所以蕅益大师结论:“但取其益,不计其非。”这是重点了。

我们一般人因为理观薄弱,所以我们怎么样?害怕恶因缘,我们喜欢善因缘。我们希望能够有好的善知识帮助我,越来越多,贵人越来越多,恶因缘越少越好。他说你这样是错了。你今天会对善恶的相状产生执着,表示你的理观是薄弱的。他说,重点是它对你有帮助,而不是说它到底对不对。比方说,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如子食乳,不讥母丑”。这个母亲对小婴孩,她可以给他母乳滋养他,这个小孩子不会去计较这个母亲长得丑不丑。重点是怎么样?重点是这个母亲可以滋养你。

就是说,顺缘也好,逆缘也好,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结果。结果当然帮助你了,就是所谓的“但取其益,不计其非”。如果你能够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那么你这个人的观照力到一定水平了。观照力强的时候,你的业力也调伏了;虽然有业力,但是可以带业了,带业往生到人天,带业往生到佛前。

所以蕅益大师说,提婆达多示现这么多的逆罪,还能够蒙受佛陀的授记,你对于这一品深信不疑,表示你这个人看事情已经不是从有相的因缘在看,你是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事情了。就恭喜你了!你这个人远离三恶道,生在佛前。

这个地方是总结。

戊二、明今日文殊通经龙女作佛 分二:己一、明文殊通经;己二、明通经利益

前面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讲自己的成长,修学过程,这以下提出另外一段因缘,就是文殊菩萨在龙宫里面说《法华经》,使令龙女转身作佛,就讲这另外一段公案。这地方有两段。

己一、明文殊通经 分五:庚一、智积请退;庚二、释尊止之;庚三、文殊寻来;庚四、智积请问;庚五、文殊回答

庚一、智积请退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

释迦牟尼佛讲完提婆达多跟他的一段因缘以后,从下方世界来的多宝佛的侍者……因为多宝佛塔是怎么样?从下方,从地涌出,住在空中。其实多宝佛来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人来,他带了一个侍者。这个侍者叫什么呢?叫智积菩萨。智积菩萨就白告多宝佛说:当还本土。他说,我们来这个娑婆世界的目的是要证明一佛乘的因果,现在任务也达成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这个智积菩萨是谁呢?蕅益大师说,多宝佛灭度以后,他保留全身舍利,弟子盖完宝塔以后,这个智积菩萨就是侍奉供养宝塔的人。他也是以神通愿力,随从多宝佛塔处处听经,所以他也是法身菩萨。他等于是照顾这个宝塔,平常他要是不出去的时候就照顾这个宝塔。

庚二、释尊止之

我们看庚二的“释尊止之”。世尊希望他能够再停留一下。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智积菩萨就提醒多宝佛说,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释迦牟尼佛就讲话了,就告诉智积菩萨说:“善男子,且待须臾。”请你再多待一会儿。为什么呢?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来论说一佛乘的妙法,然后才回去。

那么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

蕅益大师说,智积菩萨内心是怎么想?他说,多宝佛塔的出现是为了证明《法华经》的功德,现在已经成就了迹门流通,此事已经成办了。释迦牟尼佛请留,是希望他能够作本门的发起,就是后面的开迹显本的发起。不但是迹门流通而已,希望能够再进一步作开迹显本的发起。所以,释迦牟尼佛把他留住。

庚三、文殊寻来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释迦牟尼佛把智积菩萨、多宝佛留下以后,这当下,文殊菩萨就坐千叶宝莲而来。这个千叶宝莲有多大呢?“大如车轮。”这个大如车轮是取其相,不取其用,就是相状是圆满广大的。随同来的菩萨也是坐宝莲花,他不是一个人来。文殊菩萨是从大海娑竭罗龙宫(娑竭罗就是咸水海)自然涌出,住虚空中。从这个生死业海当中,从海涌出,住在空中。到了灵鹫山之上,然后一看到佛陀,当然他从莲花里面下来,顶礼两位佛陀,释迦佛跟多宝佛。修完恭敬以后,就往智积菩萨的地方,彼此互相慰问,然后在一旁坐下。

有一个情况我们要解释一下。前面多宝佛塔来到释迦牟尼佛前面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要开塔。而开塔是有条件的,你要把十方的应身佛都召集回来。要召集应身佛就得怎么样呢?要三变国土。所以当时其实把一些有漏的高山大海都已经是给空掉了。空掉以后,这个时候怎么还有娑竭罗龙宫、从大海涌出呢?

蕅益大师就解释了。他说,当时的三变国土,叫做“但是变见,非谓改体”。但是变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一个时空,有些人见到的是清净,有些人见到的是不清净;有些人见到多宝佛,有些人是什么都没看到。就是个人见到的因缘是不一样的,而不是改变这个果报体。

诸位!你想,这个果报体是众生的共业,佛陀不可能改变因缘果报,佛陀是不能去干预因缘果报的,这个是断灭的思想。也就是说因缘有各自的差别。就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有些人看到佛陀把国土变清净了,但是同样的地方,有些人看到的国土污秽依旧。而这两个,清净国土跟污秽国土,同时处在一个空间,而各自看到不同。

蕅益大师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当中,有弟子问释迦牟尼佛说,十方国土都是清净的,您老人家怎么是污秽的国土呢?释迦牟尼佛用足指按地,这个时候大众自见坐到清净的宝莲花上。但是其他的不是《维摩诘经》的大众,看到娑婆世界还是土秽如故。就是怎么样呢?各自的因缘见到自己的国土,就所谓的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见到不同。这就是所谓因缘的差别。

庚四、智积请问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

文殊菩萨来到佛前的时候,向两尊佛顶礼。去跟智积菩萨问候的时候,智积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您老人家往龙宫去,教化众生,其数几何?

龙宫在佛教里面是很特别的地方。从外相的果报来说,龙是卑贱果报,它是一个畜生道。但是从内心来说,龙宫里面的龙眷属有很多是佛弟子。是什么人堕入龙宫呢?乘急戒缓。就这个人喜欢研究智慧,但是戒行有亏损,那么就堕入龙宫去了。所以它有神通,福报也很大,但是它的果报卑劣。因为戒行不清净,所以到龙宫里面。

所以智积菩萨说,你不在人间教化,跑到龙宫去,那你这样能够度多少众生呢?其实是心中有所质疑。

庚五、文殊回答

智积菩萨提出这个质疑,我们看文殊菩萨怎么回答。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 ,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师利菩萨就回答他说,我在龙宫里面教化的众生其数是不可限量、不可称计的,不但是口不能宣,而且是心不能测。你稍等片刻,就能够亲自了知了。这句话还没有说完,这个时候有无数菩萨,也是坐千叶宝莲,从大海涌出,到灵鹫山,住在空中。

这个时候来的菩萨有两种:一个是本来就修大乘法的,一个是修声闻法的。

我们先看一开始就修大乘法的。“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这些菩萨在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叫做权教菩萨。权教菩萨也是菩萨,但是他偏重事修,理观薄弱,他不能会归到清净心,所以他用有所得心来行菩萨道。但是后来怎么样呢?后来都会权入实了,所以能够具足菩萨行。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人是声闻人。他本来过去生修小乘的,修四谛法、出离心的,那么听完《法华经》以后呢,他能够怎么样?“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他能够在一念的清净心中修四谛法门,这个四谛当然就是无作四谛了。所以他能够修这个大乘的空义,大乘的空义就是中道实相了。

所以文殊师利就告诉智积菩萨说:“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这个地方,说是三乘法会归到一佛乘以后,我们看声闻乘,“在虚空中说声闻行”。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即便我们在理观上会归到离相的清净心,但事修上还是要从对治的角度,还是要修你相应的法。比方说你现在适合修四谛法门,你还是修。

那有人就问了:四谛法是苦集灭道,有四种相状,而我们是清净心,那清净心跟这四种相状怎么互动呢?

它的互动是这样——在虚空中修声闻行。就是借相修心。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叫做什么?叫着相。我们是看到苦谛就投进去,然后就觉得什么都是痛苦的。那么痛苦跟快乐是产生对立了。当你产生痛苦的时候,你就否定了快乐;当你进入空性的时候,你就否定了缘起。

所以诸位!苦谛这个法没有错。我们常常说法执、法执,但去其执,不去其法。我们生死凡夫,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出离心,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苦谛。那你说,我修苦谛会不会修到最后出离心太重了,变成进入偏空了,对因缘法产生排斥了?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的确会有这个问题。就是,每一个法门,在开药的时候,它会引导你到一个地方,但是到了一个地方它跟另外一个法就产生对立了。但是你听完《法华经》以后,你安住一念清净心,你修苦谛,你不会产生苦谛的执着。你修无常,也不会跟一般人修无常那样,就紧张兮兮的,好像随时要死亡一样,你也不会产生无常的执着。

所以,当你会归心性的时候你是在怎么样?在虚空中修六度法门。这个地方在讲这个意思。就是,会权入实以后,理观是安住清净心,事修还是要修你相应的法门。你净土宗还是怎么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当然你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对立了,那你就取舍了!蕅益大师说,我们是在不取舍中产生取舍。这句话你们听懂吗?我本质没有取舍,但是怎么样?实法妙,权法妙!你不能执实法,否则就变禅宗了。就是说,从实法的角度,我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从权法的角度,我还是要取舍,这两个没有冲突——在虚空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样听懂吗?

所以诸位!当我们学《法华经》以后,就是会权入实以后,你看,它是叫“会”。那个“会”不是“废”——把它废掉,是会通。懂吗?会通。你不能说,我是法华思想,我怎么可以修四谛法呢?那个四谛法变成声闻乘了。诸位!他落入声闻乘,我们前面讲过,不是四谛法的关系,是他自己要执着。我们不能冤枉佛陀。诸位!佛陀讲四谛法是要让你成佛的,佛陀意思就是说,“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但是你有痛苦,你有执着,我讲四谛法来对治你。那是我们自己修四谛的时候,我们自己陷进四谛的执着,把自己变成了偏空涅盘。不是说你修这个法门就一定会陷进去偏空涅盘,不是这个意思。这样懂吗?

佛陀说,我说的一切法都是要让你成佛的。但是我们没有学《法华经》的时候,我们用攀缘心去学。我们以前用攀缘心去起惑造业,学佛以后换汤不换药,还是把那个攀缘心拿来用,只是用来怎么样?用来修学佛法。结果呢?就落入了这种五乘的障碍,四谛法变成声闻人,菩萨乘开始执着功德了。你一布施以后,欸,看看这个功德名里有没有我的名字?但是你不能够说,那这样子六度有错了,不是!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成就法华的离相的清净心,我们把这个法门变成执着。

所以它这个地方,“在虚空中说声闻行”就是说,当你会归心性的时候,三乘照修,但是成佛依旧,是这个概念。所以文殊菩萨到了龙宫以后,把三乘的法门会归到一佛乘,是这个概念,所以到时候权实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