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分别功德品>前半品,从前面的文到后面的“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这个经文为止,就讲到果位的功德。这个果位的功德,就是法身跟相似位。后半品讲到因位的功德,讲到下手处,四信、五品的下手处,他们也有功德。
就讲两种功德:一个果位功德,一个因位的功德。这个就是<分别功德品>的整个要义。
戊二、总授法身记 分三:己一、经家叙益;己二、如来分别;己三、瑞表圆益
我们看经文的戊二,总授法身记。
前面的<如来寿量品>,佛陀正说本门的功德以后,与会的菩萨得到了领解。领解以后就功德增上了,所以佛陀才能授法身记,就是为那些已经成熟的果位的菩萨来授记。这个地方有三段。
己一、经家叙益
看第一段的“经家叙益”。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只众生,得大饶益。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如来寿量品>以后。与会的大众,这个包括谁呢?包括迹门弟子,包括本门弟子。迹门弟子就是这些长时间依止娑婆世界这一期教化的菩萨,包括谁?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等,这些所谓的这一期教化的弟子,迹门弟子。也包括本门弟子,就是从地涌出的这些菩萨。这两种弟子听说了佛的寿命无数劫以后,都增道损生,得到大饶益。
我们凡夫看到佛的功德以后,我们凡夫的心是希望能够跟佛感应道交,是不是?我们求佛力加被。但是那些大菩萨看到不是,他们看到佛的功德他开始观心,他强化自己。他说,佛陀的功德是观心而来!所以他对于这种内心的信解观照加强了,所以使令他们道业增上了。这个就是他们所得到的利益,所谓的增道损生。他们的妄想,无明妄想减少了,法身的功德增上了。这是他们得到的利益,从法身常住当中而加强自己的道业增长。这是经家的一个总说。
己二、如来分别
这以下详细地分别这种功德的差别相。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就是第一种,听闻<如来寿量品>以后的所谓果位的功德。
果位的功德,第一个就是“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我们从凡夫位开始修学,都叫做因地、因位,包括名字位、观行位。到了相似位已经算果位了。到了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证得无生法忍,这是一个关键。
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无生法忍。这是成佛的第一道关卡。无生法,就是一个无生的真理。什么叫无生呢?就是“法本不生,今则不灭”,这就是无生。简单地说,就是把一切万法拉到一念心性,看到一切法是唯心所现。那就是无生嘛!因为,你说你这个果报出现了,你这个果报出现,如果从因缘观的话,那是有生,那是诸法因缘生。所以从因缘观来说,我们这个五蕴身心是生起了。是什么生起呢?过去生的业力跟临终的妄想和合,就把今生给生起了。所以因缘观它是怎么样?有生住异灭。它同意是有生的,因缘观。但是它认为,生了以后它会变化,最后消失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是因缘观。
但是从《法华经》的思想,是不同意这个看法。就是,这个“因缘生”是方便说,佛陀方便说。其实从第一义谛来说,我们的生命从来没有生起,为什么呢?因为,什么叫生?本无今有。你本来没有,现在有了,叫生。而你现在的人的果报,你内心本来就具足。我们只能够说,前生的业力从你的本来具足当中显现出来而已,怎么可以叫做生呢?因为你本来就有人法界的因缘果报,那我们造五戒十善,只是把原来的东西显现出来而已。
这个无生观是很重要的。因为无生观等于一开始就建立了法空的思想,就是一切法没有真实性。就是怎么样?如梦如幻。这是整个理观的根本。那我们因地叫做修一心三观,果地叫做证得无生法忍,就是本来无生。我们现在是强迫自己告诉自己:我的生命本来没有生起,只是心中所现的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我们现在是观想这件事情,但是你成就了圆教初住以后,你是真实地证得这个真理了。
这个无生思想跟因缘观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因缘观,我们前面说过,因缘观的好处,就是把好的因果、坏的因果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缺点是,它产生了时空的限制。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无生观对我们至关重要。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在《弥陀要解》有人问蕅益大师说,我们现在往生极乐世界,是要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那有十万亿佛土,那临命终我们怎么去呢?
蕅益大师说,你不能从因缘观来建立往生,从因缘观建立往生你就很难去了。阿弥陀佛是佛法界,我们是一个业障凡夫;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在空间上有十万亿佛土的距离,所以从因缘观来说我们是隶属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世界。但是你临终的时候,内心不要向外攀缘,不要去思惟因缘,内观一念心性。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旦内观以后,那就不同了。十万亿佛土不出我一念心性之外,它就是我心中的一个影像而已。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你内观的因素,极乐世界会像镜子一样显现在你的心中,而这个显现没有时间的前后,没有距离的远近。你看镜子,镜子它不管你多远的山水,照到镜子上它没有远近的差别,没有时空的差别。
所以,临终的一念感应是建立在无生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临命终人要都摄六根,就是避免你触碰因缘所生法。因为你一触碰因缘所生法,那第一个,你对往生的信心就受到打击了。诸位!往生的信心,你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你跟佛陀距离拉得越近越好。如果你用因缘观,你是仰望佛陀,那你这样子就把你自己跟佛陀的距离拉得很远了。你们之间距离这么远,这感应道交就有困难。所以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会往生,那叫做一念相应。一念相应那就是心性的问题了,跟距离没有关系了。所以诸位!到晚年的时候,你一定要把因缘观慢慢减少,就是用心性来看世界,十法界的果报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你不断这样子想,你会发觉你跟佛陀是一家人,这往生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净土宗的信解,是从无生的思想建立的,《法华经》的信解也是从无生的思想建立的。只要是圆顿法门,不管是自力的内观真如,不管是外力,佛力加持的感应道交,都是跟无生的思想有关系。这个就是你成就法身的第一道关卡,就是打破十法界的这些因缘果报的这些框框、框架的限制,而证入了一念心性。这是圆教初住,初得无生法忍,就是破无明、证法身的见道位。
第二个,“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前面是圆教的初住见道位,这以下开始,第二刹那进入了所谓的修道位。而这个十住,其实它的重点也是在修无生法忍。所以蕅益大师说,十住就是在修学一心即空之妙法。他不但能够信受,而且能够忆持不忘,譬如大海,普能受持龙王之雨。这个陀罗尼就是忆持不忘。前面的无生法忍是初破无明、初证法身,他也是靠这个无生的思想去破坏无明;到了十住,把这个无生的即空的思想不断地深入乃至于能够忆持不失,这个就是陀罗尼。
我们看第三个。“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前面是十住,于无生理如实安住,这以下讲到十行。十行就是从空出假了。前面的陀罗尼是修无生的空观,而乐说无碍辩才是讲到一心即假的假观。
那么这个假观就是怎么样呢?对于恒沙佛法,横竖贯通,故能自在说法,辩才无碍。当然利他有很多,但这个地方讲到了辩才。这是十行,生起六度的妙行,特别讲出这个无碍的辩才。十行。
我们看下一段。“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这一段讲到十回向。前面的十住是无生的空观,十行是利他的假观,这以下十回向就是讲到中道的观,把这个空观跟假观透过回向真如而顺入中道,就蕅益大师所说的事理圆融、真俗不二。这个无量旋陀罗尼就是摄持中道的智慧。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判教是圆教的初地。这个不退转,我们以前所学的不退转是别教的不退转,它的重点在破见思烦恼。所以别教的不退转是怎么样?它是次第的,它破见惑,再破思惑,最后破无明,它是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是注意,圆教的不退重点不是破见思,它是要破无明,它直接破无明。所以圆教的思想这个不退,注意,是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就这个三不退是同时成就。初地的时候,圆证三不退同时成就,圆证三不退。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前面的三不退偏重在自利,这以下就说法利他。蕅益大师说,他能够透过他的神通跟说法,自离三惑,亦令他人远离三惑。就是他的这个善巧跟神通增长了,转清净法轮。他自己能够清净,他也能够有善巧跟神通使令他人清净。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八生我们说明一下。诸位!这些都是法身菩萨了,所以它这个八生不能解释说八番生死。这个八生,因为法身菩萨的生死叫做不思议的变易生死,所以这个地方是他有八品的无明还在。所以他必须要不断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的中道法身。他有八品,八品无明。
“复有四四天下”,这个四天下就是小世界,四个小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还有四品,四品的无明。
“复有三四天下的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于后面的“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地方都是属于他的无明的品数,他还有两品、三品。
等觉菩萨待会再说。
这一段经文都叫做总授法身记。诸位!我们前面在讲迹门的时候,讲三周说法,那当时迹门的当机众是声闻弟子,代表是舍利弗尊者。当时的弟子领解以后,诸位还记得吗,佛陀是授什么记?对了,是的,佛陀是跟声闻弟子授应身记。
但是佛陀在本门的时候,对于这些大菩萨授法身记,我们说明一下古德怎么解释这件事。古德说,声闻弟子一路以来,他是修四谛十二因缘,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它是一种对立法门。他厌离生死,好乐涅盘,所以他法执重。那么法执重,他在空性当中产生法执以后,虽然道理懂了,佛陀必须给他授应身记,因为应身记有种种庄严——应身记有佛身的庄严,有国土庄严,有眷属的庄严,有他的寿命,有说法的时间。佛陀对于这种法执重的声闻人,他必须要讲到方便示现的应身佛,显出庄严来鼓励这个声闻人从空出假,努力地增上。
本门里面的功德,所摄受的是这些大菩萨。大菩萨一路走来,他的法执就比较轻,所以对他不必讲那些方便摄受的应身记,佛陀直接了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授法身记,因为法身是根本。
诸位!所有的地上的月影,都来自于空中的月亮。所以对利根人,佛陀直接授月亮的记,就是法身记,因为它是根本。这些大菩萨不需要用应身佛的这些示现的庄严来摄受他,直接授法身记,他就可以直接增上了。是这么一个差别。
我们看下一段,等觉菩萨。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十地,现在讲等觉,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一生补处菩萨。这个等觉,就是他的福德智慧几乎等同佛陀。那么他们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在十地以后又安立一个等觉呢?这一段《楞严经》讲得比较清楚。
《楞严经》说,这个等觉跟佛陀的差别就是,真如门中入出交接。就是真如,回家的路有一个门,等觉菩萨他要回家,他要上求佛道,他一脚踏入里面,一脚还在外面。那么佛陀呢,佛陀是要从真如当中从空出假,广度众生,他刚好也是从门里面要出来,佛陀的脚也是一脚踏在外面,一脚在里面。等觉菩萨是上求佛道,所以入真如门;佛陀是要下化众生,从真如门出来,两个在门当中交接,就是这个叫等觉。他跟佛陀几乎相同,但是他的重点还在上求佛道,佛陀已经是完全地下化众生。这叫等觉。
看最后一段。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前面的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法身菩萨,这以下讲到相似位。“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属于胜义菩提心,因为到了相似法身的境界了,这个是相似位。
这些都是属于果位的功德,有这么多功德。我们先讲到这,下堂课我们再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