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四、舌根功德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零四面,我们看己四的“舌根功德”。这一科是“法师功德品”的第四科,讲到舌根的清净功德。
六根的功能,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包括了凡夫,也包括了圣人)对外的六种功能: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等于是代表了每一个生命体的全部的作用。从凡夫的角度来说,我们谁去受用果报?六根。谁去造业?也是六根。所以《楞严经》上说,六根,它是众祸之门;六根,也是众妙之门。当六根起颠倒的时候,失控的时候,这个所有的造业,就是六根造业的。造了业以后,来生谁去得果报呢?也是六根去得果报。造业也是它,受用果报也是它。
所以当它起颠倒的时候,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但当它是属于一种内观、安住的时候,欸,它又是一个涅盘寂静的根本。所以这个六根就决定了我们一个人是往生死轮回的方向走,或者是往涅盘寂静的方向走。简单一句话说,每一个修行人,你一定要面对六根的,这是不可回避的功课。你怎么去调控六根乃至于净化六根,这是每一个修行人必修的功课。
管控六根有三种方法。
我们先看看外道怎么做。其实外道他也觉察到生死跟六根有关系,他也有这种智慧。那怎么办呢?他主要修苦行跟禅定。你看那个自饿外道,他就每天让你吃一麻一麦,让你身体很虚弱。所以你在一虚弱的时候,你六根攀缘心就降低了。或者说他用禅定,透过禅定的这种专注力把六根给摄住。所以外道的苦行跟禅定只能够暂时地调伏六根,说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个外道的法门只是暂时的一种调伏,所以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再看二乘的圣人怎么处理六根。二乘处理六根就比外道高明多了,他是有智慧地去观察六根。他有什么智慧呢?他修无常。他观这个六根的功能,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因为你这个六根整天在那边动来动去的,今天眼睛看到这个,明天耳朵听到这个,所以他观察,六根攀缘六尘,陷入十八界以后,这个生命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他证得我空智慧的时候,他可以把有漏的六根的功能给灭了,就所谓的灰身泯智。这个灰身泯智,简单讲就是粗的六根已经完全不活动了。当然,六根不活动,那有漏的业力就停下来了。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二乘人修空观,他把六根的功能给灭了以后,他把六根的本性也暂时给灭掉了,就禅宗说的“一潭死水”。
其实六根应该怎么处理啊?应该是要转变它。你不管是压制它,你不管是息灭它,都不是方法。所以大乘佛法处理六根很简单,大乘佛法发觉,问题不在六根。因为六根是一个功能里面的最枝末、最下游的地方,问题在于源头。正本清源,问题就是在你一念的攀缘心。因为你有攀缘心,六根才会产生攀缘。
所以,大乘佛法处理六根的问题,就是回光返照。它的方法就是怎么样呢?四个字而已:真能破妄。这个是大乘佛法最微妙的地方。大乘佛法认为,一个人要起攀缘心,你不要去直接对治它,你把你的主人给叫醒了,叫醒就好了。就是透过你不断地忆念真如本性,把真如本性给它唤醒,或者把它激活。
所以你看禅宗,禅宗处理那个真如本性,破妄显真,它是多元化的,说是赵州茶、云门饼、德山棒、临济喝。你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喝茶去!你喝茶的时候是不是有舌根的分别?然后你分别茶的香味。当然它是怎么样呢?它是借相显性。你喝茶的时候,你要回光返照:你为什么能够喝茶?喝茶者谁?它是透过舌根,然后反闻闻自性,然后回过来去找舌根的根性。你问临济禅师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打你一棒。他就把你身体打痛的时候,你身根开始回光返照了:谁感觉到痛?所以它这个六根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就是六根都可以回家的。
那么《法华经》,它的天台思想,它怎么回家呢?它直接从意根下手,就是观现前一念的意识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直接从意根的意识分别心回到真如本性,就直接的观心法门。所以,六根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必修的功课。
解决六根的最好方法,记住,就是把你沉睡已久的主人翁给叫起来。主人不迷,这个客尘就不得其便了。就是,攀缘心为什么能够在你内心当中一直控制你?因为你的主人沉睡了。就是,本来真能破妄,那么真能破妄,为什么大地一片黑暗呢?因为你太阳没有出来。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思想,就是从一念的随喜修起。就是说,我们过去的心是跟着六根的节奏,当它向外攀缘的时候,我们就心随境转,所以就是不断地恶性循环,六根攀缘六尘,生起六识,六根染污以后又去激发你的攀缘心,你的攀缘心又更放纵六根,六根产生染污以后又把信息给攀缘心……好了,这两个刚好是好兄弟,攀缘心影响六根,六根也影响攀缘心,这是没完没了了。
直到你学《法华经》,你的生命开始逆流照性,你开始拒绝向外攀缘,产生一念的回光返照的力量。不要小看这一份力量,因为这是你生命当中第一次的逆生死流。你开始拒绝六根,开始拒绝六尘了,开始观照真如本性,从而奠定了你未来成佛的基础。
当然,一念随喜,它只是一念。我们要让这个念头相续,那就读诵《法华经》了,事修,把一念的随喜变成两念的随喜,变成念念的随喜,直到你内心的太阳出现为止。那么你内心当中,“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我们透过意根的观照,回光返照,这个时候六根就产生了六根清净位。所以,六根净化以后,诸位,心清净故,根清净,根清净故,尘清净。你所接触的六尘就有变化了。我们看看舌根清净以后,它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庚一、长行
我们看庚一的“长行”。这地方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
佛陀又再一次招呼了常精进菩萨,说“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有前提的,在读诵《法华经》之前是有前提的。你什么都不学习就去读诵《法华经》,那效果有限的,你不能随文入观,不能入所谓的观行的内涵。要读诵《法华经》之前,你一定要先学习《法华经》,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要知道什么叫做一念随喜,什么叫回光返照。那么你具足这样的理观以后,再去受持是经,再去读诵、解说、书写,通过这五种法门的熏修,你未来当得千二百清净的舌功德。这透过理观、事修,佛陀先授记,未来有这么多的舌根清净功德。这总标。
这以下别示。别示当中有两段,先看第一段,成就上味。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六根本来是向外攀缘的,结果透过我们的理观的观照,消灭了攀缘心以后,六根开始净化。那么净化过的六根是什么情况呢?
不论是什么样的材料的食物,这个材料可能是美好、精致的,也可能是粗糙、丑陋的,不管它材质是怎么样,也不管它煮出来的味道是美味的或者不美味的,乃至于它的本质就是苦涩的,比方说黄连。不管你是什么酸甜苦辣的东西,只要进入这个六根清净的舌根当中,皆变成上好美味。这种上好美味犹如天上的甘露,非常的美妙,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出了心能转境。你六根清净以后,舌根清净,你接触的食物,“入此人口,成甘露味”,就变成你用心、用你的清净舌根去改变了外境。这是舌根的第一种功能,成就上味。
再看第二种功能,善能说法。善能说法,我们先看第一段的说法内容。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
这个是说明这个说法的内容跟眷属。
假设你用清净的舌根,在大众中,来为大众演说佛法,这个时候你清净的舌根有两种功能:第一个,“出深妙声”。你能够演出这种深妙(这个深就是声音能够远传,妙就是声音特别的明亮、悦耳),就有这种美妙的音声。第二,你所说的法义能够打动人心,产生强大的摄受力,使令听者能够欢喜、快乐。这就是你这清净的舌根产生的作用。
这以下看听法眷属。先看第一段的诸天眷属。
那么,你这个说法是谁来听呢?
又诸天子、天女,乃至于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这种大威德的诸天,“闻是深妙音声”,而且你所说的内容,言论表达也次第分明,所以“皆悉来听”。这不容易。诸天是整天忙于游戏、快乐,他那个福报大着呢,他能够来人世间听你说法,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容易的。这是诸天的眷属。
我们看第二个,八部鬼神。
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 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第二种听众就是八部鬼神。比方说龙跟龙女,就是畜生道的。夜叉、夜叉女,这个夜叉就是飞行的鬼神。或者乾闼婆、乾闼婆女,乾闼婆就是乐神,音乐的乐。阿修罗、阿修罗女,就是非天,他有天的果报,但是没有天的德行。迦楼罗,他也是一种飞行的鬼神。紧那罗,紧那罗就是歌神。摩睺罗伽是蟒神。
前面的八部鬼神,为了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顺便护持妙法。这个是第二种听众,八部鬼神,也来听你说法。
看第三个。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这个是指佛陀的四众弟子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那当然本身善根具足,他们为了能够增上功德,也会来听法。
看第四个,国王、大臣。
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
世间的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包括了小转轮王(小转轮王就是银转轮王、铜转轮王、铁转轮王,各别地统领着三个天下、两个天下、一个天下的这些小国王)。也包括了统理四天下的金转轮王,以及他的七宝,他带着他的七宝跟他的一千个儿子、内外眷属。这个内眷属就是他的妻子、子女,外眷属就是文武百官。他们怎么样呢?“乘其宫殿,俱来听法。”这宫殿是一个飞行的工具,但是他可以在里面休息。那么为什么他们来呢?因为这个菩萨善巧说法,音声深妙,所以这些大国王也来听法。
看第五段,居士、人民。
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就是一般的居士、人民,也是愿意来听法,而且“随侍供养”,做护法居士。
我们看第三段的结示。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前面是讲六道凡夫来听法,这以下讲四圣法界这些圣人,对这个舌根清净的能够演说妙法的菩萨,他是怎么情况呢?这些声闻众、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他经常能够在定中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而且,是人所在的处所,诸佛皆向其方向说法。这个菩萨,一方面听闻以后悉能受持,一方面他也能够出微妙音为人演说。这个舌根有这么多的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看前面的眼、耳、鼻三根,它那个清净,它是看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但是舌根它特别的地方,它特别强调了心能转境。这个转境是怎么转的,我说明一下。
在《楞严经》上说,不为物转,即能转境。本来我们的舌根受业报的影响还有烦恼的影响,我们本来是要随顺我们的业力去招感我们自己的果报,但当你拒绝了向外攀缘的时候,欸,你的果报其实就开始改变了,就是花报开始改变了。当你不受六根、六尘影响的时候,你就能改变它了,不为物转,即能转境。
我个人有一个亲身体验的经验,我跟大家说一下。我刚读佛学院的时候,我那个时候二十八岁,佛学院的功课是很紧张的,早上三点半起床,做早课,晚课,中午加一个八十八佛。早上上两堂课,下午上两堂课,一天吃两餐。这功课,我们刚开始从凡夫,从世间来到僧团,都还可以接受,但对我来说,这一天的功课最困难的就是,吃饭的时候最困难。僧团的饭菜煮得很清淡嘛,就是罗汉菜,把蔬菜、豆腐全部煮在一起。
这个时候,因为世间人口味比较重,所以每次吃饭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这个饭,不吃你晚上就肚子饿,要吃又吃不下去,那只好忍着。忍了几天以后,我心想这不是个办法,这以后日子可怎么过啊?我就私底下去请教那些住了比较久的学长,我说,你们不觉得这个饭菜煮得很淡吗?他跟我讲一句话很重要,他说,你把你的心给收摄起来,饭菜的味道就出来了。
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听懂这个道理,我心想有这么玄妙吗?你这个味道明明是调味料放太少,怎么是我的心收起来这个味道就跑出来呢?我就将信将疑,就试试看。所以我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就不注意这个色尘,我就去注意这个佛号的音声,就把这个转移。我没办法回光返照,我把这个心转掉总可以吧?那么又发觉有好一点。
但是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我佛学院读了一年以后,这时我真正感觉到六根的改变。最明显就是舌根会先改变,非常明显。就是你这个舌根,因为你整天在僧团,都没有跟人家接触,其实某种程度这个功课、这个法力是往内收的,你发觉你这个舌根释放出来的口水是带甜味的,有淡淡的甜味。有这个甜味,你吃什么东西就特别香,就给你一碗白米饭你都吃得津津有味。这个舌根的清净就类似这种情况。
所以诸位!你要觉得你的舌根吃什么都没有味道的时候,那表示你该做功课了。因为你这个根,你这个六根攀缘太厉害了,完全被各种滋味给蒙蔽了。所以诸位!你六根越往外,其实你是越陷越深。其实这个六尘是一个无底洞,就没完没了了。就是我们六根不断地攀缘六尘,那积累很多垃圾,而每一次的因缘都把自己给限住。
比方说你看,喜欢吃辣的人,一开始可能觉得辣还不错,但是你越渗进去辣味以后,糟糕了!你的舌根只有两种味道,一个辣,一个不辣。你只有两种功能而已,其他的酸甜苦,味道消失了。就你的舌根完全被这个辣的滋味给限住了,就无辣不欢了,你的舌根只能分别辣跟不辣。
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把你的舌根归零!就是你那个记忆太多的影像,颠倒影像,把你这个舌根弄得迟钝了。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回光返照,把你过去的记忆全部清空,全部归零。那只能够读诵《法华经》了。归零就是回光返照,重新开始了,没有其他的方法。否则你那个味道就越吃越重了。
我觉得,一个人六根里面,变化最快的就是舌根,最容易判断了,最明显了。你要不信,你打个佛三、佛七也会感觉到。打佛三的时候,你吃什么东西都特别香。当然,因为你打佛三某种程度可能偏重事修,你只是用佛号来摄心,你听你心中的佛号声音,但你没有真正理观,所以它很容易退转,你可能回去以后没几天又恢复原状。但是《法华经》不一样,它是透过一念的随喜加上读诵,所以它那个理观是不容易退转的。
庚二、重颂
我们看庚二的“重颂”。重颂当中分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舌根妙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 终不受恶味
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
以深净妙声 于大众说法
以诸因缘喻 引导众生心
闻者皆欢喜 设诸上供养
这个地方把舌根的清净功德作一个重颂。说,是人舌根清净的缘故,他这个舌根有什么好处呢?
“终不受恶味。”就是说,我们一般的舌根是被动的,受业力控制的。你招感的是美味的食物,你就感受到快乐;你招感到不美味的食物,你就痛苦。我们是心随境转。那么得到舌根清净的人,他开始化被动为主动,就是我说了算。你不管给我什么东西,都没关系,“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他的心是化被动为主动,就是他舌根的功能已经不是由六尘决定,而是他自己决定——我舌根去主宰所有的美味。
而且他能够用深远、清澈、微妙的音声来为大众说法。在说法当中,又能够善巧地以种种的因缘譬喻来引导众生的心入于法义当中,所以使令听闻者皆生欢喜,而且设诸种种的供养来护持正法。
这是他舌根的两种功能:一种,成就上味;第二个,善能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