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听了田畴的建议后,便以骑兵快速推进,短短一两天内,就把残余的速仆延部各营统统拿下,俘获控制了上万帐乌桓牧民。
与此同时,另一边田畴也不敢有丝毫停歇,立刻开展了他的斡旋工作,帮赵云“消化吸收”这些新俘获的部民,拉拢整合乌桓诸部的势力,为后续对公孙度的战事添砖加瓦。
田畴也不愧是在北疆跟胡人打了多年交道的,对胡人逐部的利害关系了解非常透彻,而且他本人也颇受胡人敬畏。
所以,他最终拿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方案他并没有直接劝赵云把这些俘获慑服的乌桓部众改编成友军、仆从军、裹挟着去打公孙度。
而是用了掺沙子的办法,让蹋顿和楼班两部也参与进来,空降一些人手来掌控被打垮的速仆延部,同时又要求蹋顿和楼班出点血,提供一些直属嫡系部队,跟着赵云一起去打公孙度。
这招说起来有些复杂,但把背后的道理说开了,其实也好理解。
如果田畴直接在被打崩的速仆延部里提拔一个愿意投效朝廷的家伙来当傀儡、控制他带着降军去打公孙度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是会埋下好几个隐患
首先,如果这個傀儡此前跟速仆延关系过远,他未必有能力服众。如果控制不住部队,将来战事遇到波折,有临阵倒戈的风险,那可就酿成大祸了。这样的部队,是只能打顺风仗,没有任何抗压能力的。
而如果那个傀儡跟速仆延关系过近,他倒是可以很好地掌控部队,但赵云又不能担保他如今的恭顺是不是演出来的,内心到底有没有因为速仆延灭门一事埋藏怨恨。
所以,只要赵云选择从速仆延部内部选傀儡提拔,无论这人此前跟速仆延关系远近如何,都不能保障部队的稳定性。既然如此,那就宁可多等一些时间,换一条路线。
而田畴选择的最终路线,就是赶紧派使者回去告诉蹋顿和楼班你们此前不愿意参与对速仆延的剿灭,不想打乌桓人之间的内战,朝廷也能理解。但现在速仆延已经授首,请你们一并派人来讨论接收瓜分速仆延遗产的事宜。
当然,田畴也要防着蹋顿和楼班过于坐大,所以这种接收肯定不是白接收的,而是一种利益交换。
比如,田畴假借赵云的命令,要求蹋顿和楼班,各自至少派出两三千骑援军,到赵云麾下听用,跟他一起进攻公孙度。
而这骑兵赵云也不白要,谁出的多,将来就赚得多。赵云会按照两倍甚至三倍的比例,把速仆延的部民分配给他们派来的将领,让他们代替速仆延的位置,封为辽西乌桓的大人——这个“辽西乌桓大人”,是有刘备正式册封,发给官印的。
如此一来,赵云就不用带着刚刚打过仗、还有仇怨的不稳之师,去对付公孙度了。
这些有不稳趋势的部民,都交给蹋顿和楼班瓜分。但是要从蹋顿和楼班麾下置换出原本就跟袁绍、刘备亲善的可靠乌桓部队随军作战。
而新被派来助战的乌桓将领,虽然此前是蹋顿和楼班的部曲,但将来得了朝廷的正式册封后,他们未必会彻底听命于蹋顿或楼班,也有可能被分化、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如此三郡乌桓依然能被确保拆分成三部分,不至于团结坐大。
楼班如今年纪还小,尚未及冠,他未必看得清这背后的利益。蹋顿已经年过三旬,多半是看得出的。
但田畴也不怕蹋顿因为看穿这一点、就拒绝响应号召。因为蹋顿如果不响应的话,楼班就响应了,到时候这种置换部民的好处全部被楼班占去,蹋顿也会担心自己在三郡乌桓中如今稳居第一的位置是否有动摇。
蹋顿是当年三郡乌桓共主丘力居的侄儿,而楼班是丘力居的亲儿子。只是当年丘力居死时,楼班还太年幼,没法服众,各部就暂时尊奉蹋顿为首。如今楼班即将及冠,乌桓内部的争权还是有可能复萌的。
这种乌桓内部有利益争斗、互相卷的环境,永远是汉人朝廷最乐意看见的。
就算蹋顿看穿了也没用,他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所以最后,在短短几天的紧急斡旋后,蹋顿和楼班只能是双双选择了响应朝廷号召。他们也各自在手下公推了一些可以信赖的人才,去给赵云助战,并且接收剩余的速仆延部民。
最终,楼班部推出的带兵将领和接收者,就是当初楼班部出使渔阳、跟朝廷谈边市榷场的那个正使乌苏。
蹋顿部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乌苏的堂兄乌延。这俩人各自带了两三千乌桓骑兵给赵云助战。
作为交易条件,田畴也把赵云迫降的一半速仆延部民分给楼班、蹋顿直辖。另外留下一半,再拆分为二,分别交给乌延和乌苏统领。
毕竟将来乌延和乌苏的作战后勤就要自筹了,给他们各自留四五千帐部民负责放牧提供牛羊和乳制品,才能养活这两千骑兵。
如此一来,速仆延部的遗产,算是被拆分得四分五裂,“逐级控股”,掺沙子把肉眼可见的隐患全部扑灭。
……
整个速仆延部遗产的拆分和掺沙子,自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去完成、消化。
不过眼下赵云也不用等一切工作都做完、再推进下一步的战事,他没那么多时间。
所以,他其实也就等了七八天。等乌延、乌苏兄弟带着四五千乌桓骑兵增援到位、宣誓愿意听命于他、助战攻打公孙度后,赵云就重新开始了正面的军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