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做不出来,那以后就不用再来了。”蔡琰此时说道。
本来正在心中想着历史中的诗词,忽闻蔡小姐的这一句,感情今日若这一关不过,以后就不能再见到蔡文姬了,更是不可能向蔡邕学习文章诗词了,这可不行,心念如此,想到当今天下黄巾贼肆虐,虽然被朝廷绞杀镇压,可如野火般并没有彻底消灭。于是,说道:“天下黄巾漫天云,忠军猛士安四方,威加海内定安邦,英雄辈出心尤状。”
“这是借用高祖的有名诗句“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错,如今王爷借用高祖诗句也是应景。”蔡贞姬说道。
”不知蔡琰小姐可否满意?“
”还可以吧,谁敢说高祖的诗词不好那!“蔡文姬淡淡的说道。”若不是大姐已经与泰山羊衜已有婚约,王爷是不是也要对我大姐有非分之想?“
”文姬“蔡邕唯恐蔡文姬失礼,说道。
”蔡小姐误会了,小王只是赞叹大姐美貌,同时也是欣赏其才学,才有感而发,还请文姬莫要多想。“真是一个酸菜鱼,赞叹两声就了不得了。“如若蔡琰小姐不满意,那么我再做一首便是。”
“你真以为自己是才子不成,短短时间内如何做得!”蔡琰没好气的说道。
“姑娘稍安,容我想来。”想着历史中的诗句,忽然,岳飞的满江红映入脑中。于是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黄巾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天下险阻!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倒是一首极好的诗词,没想到你竟然有如此才学。姐姐已有婚约,你既已知就安分一些好了,不要存在什么坏心思。”蔡文姬淡淡的说道。
其实说道泰山羊衜,感觉历史上的羊衜应该是高攀蔡家,因为羊衜才能极其有限,少年时迎娶蔡氏贞姬,一直未见有何突出表现,直到孙权的长子当政时,才算是崭露头角,一展抱负。可同时期,其子女都已经是名镇江东的存在了。这样的人物说起来,可以说是蔡贞姬下嫁泰山羊氏。
不过,蔡琰这样的说辞也是令我老脸一红,感情一个五岁的儿童王爷,就被她说成这样不堪,实在是有损颜面。
“王爷勿要责怪妹妹,她这人本就是心直口快,还请小王爷不要和她一般见识才是。”一道温婉声音从耳畔传来,只见蔡贞姬神态从容的说道。
“无妨!大姐多虑了。本就是本王的错,本王既然已与文姬有婚约在身,就应该想到万事都应先想到文姬的感受,刚才只顾有感而发,未能多多思虑,还望文姬莫要怪罪才是。”说着深深向着蔡文姬一礼,算是赔罪。
“感谢王爷赐教!\"说着,蔡琰的脸色由阴转晴。
所谓是之年少而好慕艾,女子又何尝不是那?看着蔡文姬的面色恢复如常,便说道:“岳父大人,日后的功课都在书房授课吗?”
“是的,以后的功课都在这里,同时文姬也在这里听课。他的飞白书已经有所小成,你若不明白的也可以问询与她。现在老夫和王爷有话要说,你们先行退下吧。”蔡邕道。
听到这里,两女便微微一礼,姗姗退下。
蔡邕待蔡贞姬和蔡文姬退下后,言道:“王爷,在下不解,不知老夫可为王爷有何助力?可否告知一二?”
真是一个老狐狸,还是露出了尾巴:“岳丈大人,恕小婿唐突,当今汉室衰微,外有藩镇割据,内有权臣官宦,如不能力挽狂澜,又怎能改变这混乱天下,所谓乱世出英雄,当今天不乏忠君爱国之辈,横刀跨马之才,只有将其归拢凝聚,方可扶大厦之将倾。我欲行此事,虽知前途坎坷多磨难,我既往之!”
“王爷真是胸怀天下,老夫虽然年迈,仍愿为王爷效劳!”蔡邕深深一礼道。
“岳丈大人,请起!”我赶忙上前扶起蔡邕。“朝中虽然何进得势,但其人好大喜功,加之十分轻视宦官,我预料他日必为宦官所加害。卢尚书虽然极力劝说何进不要召丁原、董卓进京,但何进竟然不听劝说,可以看出这是何进自取灭亡之道。”
”老夫受教!“蔡邕一拱礼道。
”夫子,不可如此,小王受不起!“其实,历史上的王允、蔡邕都是主张废立少帝的一派,这个与丁原绝对是两条路上的人。”夫子,小王今日前来可是做学生的,还请夫子教我。“
“好好好!这便开始!”于是,二人便开始了文章学习,说起来,这些儒学大家的记忆力可谓逆天,竟然将书本的文章内容大体都复述下来,同时,又引以历史时政加以说明,可谓是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而且,时不时也会将野史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可以看出,古时候的大儒都是博闻强记,广泛涉猎群书的。
整整一天,上午学习诗词文章,下午则是书法练习,可谓是满满的充实感。蔡邕的飞白书可是当世一绝,说起它的由来,到是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蔡邕遵照皇帝的命令,写作《圣皇篇》一文,文章写好后,安照当时的规定,由他亲自送到当时的皇宫图书馆—鸿都门。不巧,这一天鸿都门正好修理内部,大红的宫门紧紧地关着。只见一个工匠,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宫墙。由于答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浓,所以刷完的墙一道黑一道白的,看上去很不舒服。蔡邕此时由于进不了鸿都门,便伫立门下,观察良久。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似的,快步朝家走去。回到家里,他赶紧找来一些竹子,劈成细细的条条,仿照答帚的式样,绑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笔。然后饱蘸浓墨,运笔时速度又较快,经过几次刻怠练习,终于创造出这种点画中有一丝一条的露白的书体——“飞白书”。后来,这种书体曾一度极为盛行。尤其是当时的一些宫门的匾额题字,均采用此体。时至今日,这种书体仍为许多书法名家所师法。不过,目前我还远没有掌握基础的书写方法,还得慢慢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