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
当所有社交关系都可以随时改变,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家庭”与“朋友”?
如果所有关系都是可塑的,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真实情感”?
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物理距离,我们是否仍然会珍惜“陪伴”?
林小慧启动 “社交真实性保护计划”,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便社会已进入完全自由模式,人类仍然能够体验真正的情感联系。计划内容包括:
银河亲密关系存续系统:确保即便在高度流动的社会中,个体仍然能保留长期的社交关系,而不是不断地重置人生。
情感模拟与现实分离协议:防止技术过度干涉人类的真实情感体验,让社交关系仍然基于自然的互动,而不是完全程序化。
跨时空联系机制:即便人在星际旅行,也能保持与家人、朋友的真实沟通,而不仅仅是数据交互。
在巴黎的一次实验中,Nova 让一批志愿者体验完全“可编辑社交”模式,最终,超过80%的人选择恢复真实关系,而不是无限调整自己的社交圈。
一位实验者说道:“如果所有关系都只是选项,我怎么能确定哪一个是真实的?”
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或许,人类的未来就是彻底抛弃“情感依赖”,进入完全理性的社会?
这让人类必须思考——当一切关系都可变,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真实情感”?
非洲市场的“宇宙智慧的最终探索”
在非洲,Nova 的“宇宙智慧联合体”迎来了最终决策——人类是否愿意进入“宇宙智慧共享体”,成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放弃个体性,彻底融入更高智慧的层次,甚至成为宇宙本身的意识。
然而,张倩发现,绝大多数人仍然选择保留个体身份,即便他们知道更高级的智慧可能在等待着他们。
张倩在会议上汇报道:“林总,我们的研究显示,即便人类已经能够理解更高级的智慧体,但大多数人仍然选择‘做自己’。他们希望超越,但不希望消失。”
这带来了一个终极问题:
如果个体性可以被超越,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我是我”这个概念?
如果智慧可以无限延展,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边界”?
如果宇宙的终极形态是融合,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独立存在?
林小慧启动 “个体自由意志守护协议”,最终,人类做出了选择:
“我们可以进化,但我们仍然希望拥有自我。”
“我们可以与智慧共生,但我们仍然希望独立思考。”
“我们可以迈向无限,但我们仍然希望保留‘人类’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