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以为如何?”
诸葛亮道:
“共和也好,君主立宪也罢,如今民智已开,帝制必将成为过去。
主公若认可此点,再下窃以为,或可趁早与王垕修和,也可免百姓流离之苦。”
诸葛亮此言说出,众人皆大吃一惊,纷纷看向刘备。
说是修和,其实谁都知道,这就是降了。
果然,刘备脸色难看至极。
谁都没想到,诸葛亮竟出此言。
刘备身侧,一将一按剑柄。
此人名陈到,在刘备担任豫州牧期间投奔刘备,为刘备训练白毦兵。
这白毦兵乃西方上兵,为西南少数民族军队。
(《后出师表》提到“賨叟青羌”,《华阳国志》提到“青羌五部”。)
见此,众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谁都知道,刘备刚死了兄弟张飞,算是有了大仇,怎么可能投降?
不领兵去报仇,已经算是相当克制了。
但就在众人紧张之时,刘备脸色却缓和了下来。
“孔明之言,甚合我意。
若为我一己之私,令益州六百万百姓陷入战争之苦,且为一场明知不可能胜之战,白白牺牲性命,我实不忍。
此事便由孔明去办。”
刘备说出此话,众人顿时目瞪口呆。
刘备竟然愿降?
这说出去谁敢信?
而他们却不知道,最了解刘备的,还得是诸葛亮。
诸葛亮深知,刘备虽有大志,却也是真有仁心。
若果真坚持下去,虽然有可能挺个一两年,但最终大概率还是会败。
但是这一两年,多少百姓会流离失所!
多少将士会战死沙场?
只要给刘备提个醒,他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时人还是小看了刘备。
事到如今,刘备也知,事不可为。
他需要的是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得有分量。
诸葛亮深知,自己正合适。
而且诸葛亮收到诸葛瑾的来信之后,又何曾没有反思?
天下大势,已然一望便知,东牟席卷之势已成,任何人想要抵挡此大势,皆为螳臂挡车,徒劳而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没想到,刘备竟然能够如此果断,顺应大势。
就连高顺和周瑜,甚至王垕也没有想到。
而刘备同意修和,竟无一人坚持继续与东牟对峙,这也让刘备更加明白了,众心之所向。
当成都上空高挂白旗时,天下震惊。
刘备竟然能放下仇恨!
这一刻,天下竟真的要迎来一统了,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归心。
东牟,收到消息的王垕,虽然早知道会有此一日,但还是对刘备给予了一个较高的评价。
“倒是我小瞧了刘备。
以荀攸为益州执政官,遣各级官员至益州接管政事。
传蜀中百官诸将至东牟,进入东牟大学社科院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