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月堂思计(1 / 2)

极品丐帝 庄雪禅 2257 字 26天前

牛仙客之后,皇帝深感财政压力,急需要理财能手辅佐。本想启用廉洁公正的严挺之,斯人竟然病逝。杨贵妃便竭力推荐杨崇礼的三个儿子,尤其是侍御史杨慎矜。之前,杨家三子受到重用,倒不全是杨贵妃吹耳边风。轩辕勃早就听闻杨崇礼父子的贤名。

杨慎矜为隋炀帝杨广玄孙,隋王杨政道之孙,弘农郡公杨崇礼之子。为人深沉刚毅,富有才干,且相貌堂堂,尤善理财。官职起家汝阳县令,因才干在兄弟三人中最为出色,被擢升为监察御史,接替其父太府卿杨崇礼,为朝廷掌管太府,政绩卓着。

杨慎矜对于诸州缴纳的物品,遇有水渍伤破,及种类等次低下者,都命令本州折价征收现钱,转卖成轻巧的物品。州县的征收调拨,一年到头不曾断绝。他在御史台数年,又专知杂事,风格很高尚。至天宝六年,多次担任侍御史、御使中丞,兼任户部。

天宝二年,杨慎矜迁任权判御史中丞,充任京畿采访使,并依旧知任太府出纳使。

杨慎矜还有两个兄弟,皆伟仪形,风韵高朗,爱客喜饮,事寡姊如母。杨慎馀先为司农丞,又担任太子舍人,监管京仓。杨慎名拜授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任都城含嘉仓出纳使,很得恩宠。

为增加人才储备,武宗曾诏求天下儒士,武士,法师,猎命师等,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

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对武宗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覆试,将名实相副者推荐给皇帝。最终,送到京师的士子被考以诗、赋、论,结果没有一人合格。

李林甫便向武宗道贺,称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轩辕勃非常失望。宋璟与严挺之主政时,朝中人才济济。

老狐狸看到杨家受宠,有些焦急,便让亲信建言皇帝,让李隆基出山。武宗召来李隆基,眼见他两鬓斑白,苍苍老矣,早已不复当年的英锐之气。试探问他,“想不想出山主政?”

李隆基神色一喜,随即隐蔽,惶恐说道:“微臣志在无为,无意于政事。”

武宗考虑再三,还是让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授上柱国、光禄大夫,封渭源县开国公。

李适之,原名李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他是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选择让李适之担任宰相,符合人心向李的形势,其人不修练武魂,没有潜龙体质,威胁也不大。当年,轩辕勃称帝,却没有改国号,本来就存有百年后社稷归李的念头。

李适之拜左相,兼任兵部尚书,难免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他的性格本就粗疏,故常中李林甫精心设计的圈套。

李林甫府中有厅堂,形如偃月,名为月堂。老狐狸每番构陷大臣,必在堂中苦思中伤之策。倘或满面春风走出,就意味着被构陷的朝臣,将要家破人亡。

这一日,李林甫又背着手在“月堂思计”,百般煎虑,才找到对付李适之的法子。陪李适之饮酒时,悄悄对政敌言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

李适之听他提醒,精神为之一振,“我咋就没想到,多谢李相国指点。”便在次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奏知武宗。

轩辕勃正为缺钱痛苦,听说华山下有金矿,就询问李相国若何。

老狐狸情知君臣都已中计,乃笑道:“微臣早就知晓,但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乃王气帝脉所在,关乎陛下的江山社稷和大唐国运。臣以为不宜开凿,故没有提及。”

武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恼怒地对他说:“李爱卿以后奏事,要先与李相国商议,不要自行主张。”

李适之吃了哑巴亏,方知老狐狸险恶,从此逐渐被武宗疏远。

不久,与李适之交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先后遭到李林甫的中伤构陷,全部贬官流放。

李适之惊惧不安,便上疏请求改任散职。天宝五年,罢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此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可以避免灾祸。宴请亲朋,于席间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李林甫怕他复出反击,就在同年七月,上疏朝廷,弹劾李适之心怀不满,与韦坚结为朋党,勾结废太子李渶。皇帝震怒。韦坚流放临封,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

李林甫忽梦见一个白皙多须,个子高大的男子,逼近自己,贴到身上,竟推不开。他惊醒后,对家人道:“这人的样子很像裴宽,这是裴宽想取代我的缘故。”

当时,裴宽正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李林甫借口裴宽是李适之党羽,将他贬斥出朝。而此时只是金吾胄曹参军的杨国忠,在不到十年之内,竟于李林甫死后继任宰相,他的样子也很像裴宽。

天宝六年,御史罗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将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害死于贬所。各地官员闻听罗希奭之名,无不恐惶惊骇。不久,罗希奭前往宜春郡。李适之感到大难临头,惊惧之下,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四岁,葬于河南温泉里。

李适之罢相后,杨国忠通过杨玉环等,联合推荐杨慎矜。武宗看在眼里装糊涂,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武宗就问杨贵妃,“你们杨家人,还有谁德才兼备,可以提拔?”他想通过试探,搞清楚背后的密切程度。

杨贵妃自然支持提拔族亲杨慎矜。翌日朝会,武宗打算提拔杨慎矜,问朝臣意见。大臣们有的反对,有的赞成,有的沉默。杨国忠在朝堂上强烈反对。这大大出乎武宗的意料。轩辕勃死死盯着杨国忠,想通过眼神,看到他内心的真实意图。

杨国忠故作坦荡,摆出决不能提拔的理由。“陛下,若是提拔杨慎矜,微臣难免落下口实。朝臣会有怨言,以为我杨国忠提拔亲信,怀有私心。”

“朕听说,古代忠臣举贤不避亲。像杨慎矜这样善于理财的能臣干吏,就应当提拔。”武宗拍板敲定,提拔隋公后人杨慎矜,并不仅仅因为他擅长理财。如若杨家果真有阴谋动作,希望暴风雨早点儿来。杨慎矜到死也想不明白,武宗提拔他的真正用意。

武宗禁不住杨贵妃的软语硬泡,于天宝五年,令杨慎矜迁任户部侍郎,所任御史中丞和其他使职如故。李林甫见杨慎矜深受皇帝恩宠,心中嫉妒,便提醒说杨门势大,未必是社稷之福。

杨家长老众多,杨慎矜三兄弟,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如今宠幸杨贵妃,让杨门得以势力膨胀。武宗内心也担心发生意外。他不想在李林甫面前,流露猜忌杨门的意思,以免和李家的信任破坏,进而影响到跟杨家的信任。

杨门的日益强势,令李林甫十分不安。杨慎矜的理财能力,没有谁会怀疑,但他一直不肯依附宰相李林甫。当日,侍御史王鉷审问韦坚的狱案,杨慎矜保持中立,观察事态。王鉷因此怨恨他,李林甫也引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