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重开武举(1 / 2)

石敬瑭满心欢喜的走了,坐在上面的苏铭脸上却没有丝毫喜色。

这些大将都是石敬瑭的人,等岐国和晋国投降,又有一大批降将要被安置,这些人要么朝廷给钱财田产,让他们安享晚年,要么加官进爵,不然他们肯定要闹。

无论换上谁,不满足他们的条件,他们始终都会闹下去,五代十国,绵延百年的兵变一直都是这个传统。

因为,上面的人要靠他们拼命厮杀,保护地盘和自身的荣华富贵,所以,他们无所顾忌。

这不是杀一个两个人就能解决的事,而是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若不及时解决,恐怕他要费很长时间才能将中原的势力糅合在一起。

毒瘤就是毒瘤,不铲除,他只会随着朝廷扩张慢慢变大,最后把自己炸死。

当初,唐朝建立时的关陇门阀就是如此,门阀绵延数朝,方才平息,五姓七望,名传天下,连皇室都不能及。

而后世的宋朝,直到灭亡都没能解决此事,地方流民作乱,直接招安变成禁军,吃皇粮。强干弱枝,以文御武更是遗祸深远。

看来还是得举行武举,建立军校。

建立和国子监一样的军校,延续武将传承,免得将领死亡或者病退后,无人可用。

无论是从军队底层慢慢历练起来的兵卒,还是武举的生员都必须在军校中进修,才能升职或者到边镇参军。

而他这个皇帝担任军校校长,日后出来的大小将领都可以称得上是天子门生。

如此一来,也能平衡朝中文武势力,避免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之后朝廷军力大减,也避免像明朝土木堡那样,武将勋贵死了一批,朝廷文武势力顿时失衡。

文官能靠科举源源不断补充新血,武将就只能父死子继,收义子义孙,未免太落后,很容易青黄不接。

家族传承还会使边镇势力不断做大,体制僵化,变成辽东将门那样的军镇。

想了一通之后,苏铭第二天就找来女帝和李文通,与他们共同商议此事。

武举之事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并不受重视。

而军校则是闻所未闻,翻遍史书,似乎都不曾有过。

李茂贞是从底层士兵爬上来的人,对军伍之事最为清楚,他很快就想清楚了其中的关窍,“陛下,如此妙想举措,微臣叹服。”

一旦中层将领归心,日后将帅想造反的难度比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诚然,这样会产生什么一期生,四期生之类的同学派系,但总比父死子继那种要强太多。

女帝则是美眸紧紧盯着他,心中满是骄傲,“这是我选中的男人。”

见两人没有异议,苏铭点点头道,”军校的事,暂且不急,但武举的事朕会让枢密院筹备,务必要和科举同时进行。”

随后,他又看向女帝,“岐国那些将领和士兵,你们先安抚一下,现在朝廷人手不够,先让他们管着,只要按时把钱粮送上来就够了。”

“对了,岐国的兵马不必留太多,按照寻常标准来,该裁撤的裁撤,该清退的清退,朕不允许有喝兵血的人,以后发放军饷,朝廷会派人接手,不必再过将帅的手。”

女帝脸上笑容收敛,郑重道,“放心,岐国那边就交给我。”

她知道苏铭的心思,更了解他的志向,诚然这次清理当中会有不少人掉脑袋,不少人失去生活来源,但那又如何?

在时代的背景下,他们只是渺小的尘埃,不足挂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