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中,苏铭还看到了一个历史名人,刘知远。
这家伙是后汉的开国君主,跟李克用他们一样,都是依靠河东起家,但现在,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禁军副将领,只能管一千人。
河东这地方,真是得天独厚,古代近代皆是如此,到了后世才逐渐没落。
禁军当中,苏铭也发现了一个人才,郭威,也是历史上的后周太祖。
好家伙,现在苏铭手下已经集齐了五代十国好几个君主,李嗣源,后唐明宗;石敬瑭,后晋太祖;刘知远,后汉太祖;郭威,后周太祖。
至于宋太祖赵匡胤,现在差不多也已经出生,只是未来他能不能成事,还是两说。
怀着复杂的心思,苏铭很快就看完了战报,同时组建军校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这些将领都有明显的地域属性,身上的个人印记非常严重,若不搞军校,未来他们坐大,其他将领连个汤都喝不到。
苏铭可不想以后自己要用并,手下除了河东之将就无人可用,“淮西勋贵”要不得。
不过,军校之事先事前准备,等三国归附之后再顺势提出,划下章程,空有教材而无将官,建立了又有什么用。
领兵的文韬武略可不是在学校就能慢慢学到,很多东西在这个时代都是藏私的,兵书上可不会写。
像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纵观上千年,也只有他一个写出来了,是别人不会?
都是大将,没有谁比谁差,统兵练兵这些东西都是大同小异,他们不可能不会。
领兵的谋略看悟性,写出来也未必会用,但练兵用兵的方法却是能够通过实践慢慢学习,水到渠成。
但这种东西流传出去,一旦出了事,朝廷怎么办?
历朝历代可是不缺流民造反,不是每个人都像太祖那样开明,直接把屠龙术印刷摆出来让人看。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都是不传之秘,很多时候都带进了棺材,连后代都不一定会传。
不急,一切都得慢慢来。
……
洪武二年,正月二十。
万众瞩目的殿试在太极殿上举行,依旧是九十九名进士,世家大族占据名次靠前,但数量上却是比寒门士子少。
这样微妙的变化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但谁都不敢有异议。
至于世家大族的子弟,那更不敢了。
这些天,河东豪强的惨状他们可是知道的清清楚楚,李嗣源在河东是真的下了死手,世家高门的嫡系被他罗织各种罪名。
当地的坞堡,庄园被他洗劫一空,隐匿的人口重新登记造册,工匠和抄出的财产送往朝廷。
有这种人间惨事在前,他们哪敢炸毛,真当朝廷的刀不快啊。
在这乱世,秩序都是空话,朝廷当然是怎么粗暴怎么来,汉朝迁徙豪强,收割财富可没问他们同不同意。
现在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情况下,世家子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连中举的喜悦都被冲淡了不少。
去年的进士里面,那些世家之人还在集贤殿修书,而参与政务的进士们反倒是有不少脱颖而出。
除了进士之外,也有不少举人秀才在政绩突出,获得了提拔和嘉奖。
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类似于“杨宪治扬”的事,不过没问题,不良人一查就清楚了,锦衣卫的探子比起不良人可是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但凡有这样的例子,剥皮充草没得说,五代以内禁止参加科举。
有本事你试试。
狗屁的不能杀士大夫,杀的就是你们,犯罪了还不能杀,法外开恩也轮不到你们,至少现在是这样。
苏铭可不会把他们惯出毛病,不管以后怎么样,他先列几个典型再说,以后,说什么他也要搞一套《大唐祖训》。
至于“玄武门继承法”这样的“优良传统”就算了,不是好习惯。
新科进士的出炉,让本就喜庆的正月增添了更多欢乐,而武举也落下了帷幕,其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人才,虽然看上去长得一般,但体格天赋异禀都是猛将的料子。
文武进士一起东华唱名,游街行走,这一幕倒是让不少武人艳羡不已,像他们这样的丘八,除了打胜仗有过这样的场面,其余时候哪经历过。
更重要的是,他们跟文官站在了同等地位,别的不说,光是这一条就足够让他们兴奋。
这个时代,武人固然显赫,但有时候他们又何尝不羡慕文官能指点江山,运筹帷幄。
文武并列,是苏铭划下的硬线,有了这个基准,未来朝廷的文武势力也不会太失衡,最起码就算是出现了“土木堡”之战,朝廷也能后继有人。
科举之事到此落下帷幕,新科举人和进士,苏铭没有安排他们做官,而是让他们到下面的县衙门观政,学习怎么治理一方。
未来这些人会下放到府县当官,执政一方,而上一任进士中政绩出类拔萃的人则会被破格提拔,调往巴蜀,加强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
最起码,有了这些经历,他们不至于到了外面对基层的事两眼一抹黑,被轻易地糊弄。
……
幽州边境,营帐之中,朝廷派去幽州边境的使者也与契丹人正式会面,双方慢慢磋商互市的税务,争得面红耳赤。
张子凡也顺利交接职务,然后马不停蹄的赶往洛阳。
与此同时,漠北王庭寝宫之内,应天王后述里朵望着手里的信件,美艳的面容上满是复杂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