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军备战已经做好,粮草也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于是苏铭就整天拉着李文通和石敬瑭们在禁军大营中推演对策,猜测敌人的行军路线和意图。
不只是他和诸位将军,就连武监之中还未毕业的学生也一起来旁听。
大战在即,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参与大战的机会,这次,武监之中会有一部分学生跟随大军去前线观战。
他们不会参与战争,但却会旁观战事的转变和进度。
学的再多,练得再多,不如亲自旁观一场真正的战事,亲眼见到的总比纸上的记载的要好得多。
其实,这已经相当于后世的“参谋”了,在古代早就有参谋这个东西,所谓的“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说的就是参谋的作用。
只不过,古代的参谋是指将帅的决定,而不是具体到某个部门的职能,更没有这个制度,苏铭也不打算搞这个东西,通讯条件都达不到要求,参谋设立了反而会干涉主帅的决断。
将帅一起互相讨论,庙算,已经算得上是参谋了。
在推演中,苏铭和诸位将军预想的是契丹有六十万大军,从幽州边境攻入,这里长年累月遭受异族袭扰,边防重镇丢失许多,防线空虚,几乎无险可守。
五十万人,要从别的地方进来,可没那么快。
相比之下,河东方面的守备就健全许多,朝廷这次出击,也是以河东为大后方建立防线。
这场庙算,苏铭没有参与,全程倾听石敬瑭他们商议,上了战场,他就是将领,只需要听主帅的命令行事,其他的不用考虑。
御驾亲征已经说明了一切,等这场战事赢了,即便不是他做的决定,大部分功劳也都会归到他身上。
对于战事他只会纸上谈兵,跟这些沙场宿将比差远了,军队中最忌讳的就是不懂军事,胡乱插手,无论是历史还是后世都有很明显的例子,比如凯绅大队长。
……
上半年就在契丹和大唐的整军备战中平安无事的度过了。
到了七月,契丹人不宣而战,五十万大军兵出漠北,一举踏平幽州边境,南下入侵。
不良人的信报很快,契丹入侵后的第三天,洛阳就收到了飞鸽传信。
苏铭在朝堂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当场就决定要御驾亲征,百官阻挠,但却根本动摇不了他的意志。
将朝政托付给新组建的内阁之后,苏铭便 和一众将军率领禁军离开洛阳。
这一战,苏铭几乎将洛阳中的禁军全部带走,只留下几千预备役士兵。
同时,耶律质舞在宫中坐镇,女帝重新扮演成岐王,与内阁一起居中调应,稳定大局。
出征那一天,洛阳街道内外,站满了人,他们望着出征的士兵,眼里满是希冀,他们希望朝廷这次能得胜归来。
自玄宗朝以来,契丹人逐渐坐大,异族时常入侵,战事发酵了这么久,百姓心中的情绪也被挑起来和朝廷站在了一起。
因为,这一战朝廷如果输了,他们的下场会更不好,现在的平静生活将会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