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再选人才(2 / 2)

所以说,朝廷要有靠谱的修建队伍,而且是长期的那种,很多时候古代修建大型工程是聚集全国之力。

工程做完,人也就散了,事实上,完全可以将人员精简,留下一个常备的建筑队伍,朝廷没有大工程,总能去地方承接。

这样一来,质量有保证,也能间接的减少豆腐渣工程。

想要做成这些就必须要有专业的土木人才,而三司和户部的审计也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最起码要会算术。

朝廷不能影响下面的读书人学什么,但能通过考卷影响他们,想要做官就必须通过朝廷科举,否则就只能从底层小吏一步步做起。

相比于底层的倾轧,科举才是真的终南捷径。

几年前,朝廷的第一批科举士子有的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了主管地方政务的主官,虽说只是县和郡,但未来,他们这些人将是朝廷的主流。

科举才是堂皇大道,苏铭怎么可能会让儒家把持这一利器,甚至孔家,苏铭都打算冷淡处理。

南边的张家,他管不了,再说人家又不造反,又不插手朝廷政治,他也没必要去管。

相反,北边的孔家如果不管,他们是真的敢给自己扣上各种大帽子,侵夺朝廷在儒生士子中的主导权。

孔氏子弟后世做的狗屁倒灶的事,还少吗?

儒学不是孔门的儒学,是天下人的儒学,当然儒学可以占据一定的主导,但像是律法,算术,农学,匠术等也不是全无作用。

儒学是礼的基础,法也是朝廷的基石,唯有礼法并用,朝廷才走得远。

所以,苏铭一直都在科举中夹带私货,从之前的科举改制,再到现在的武学,借由科举选拔人才都是同样的例子。

至于这符不符合礼制法度,还用说么,礼法岂是如此不便之物,古人,可是有相当的灵活底线。

不仅是工匠,算术,苏铭还要选拔一些精修律法刑名之道的读书人,从前朝继承而来的律法典籍已经不适用。

很多地方都有缺漏,甚至到了后世,法制体系都不健全,更何况是古代。

别的不说,现在大唐的律法在某些方面还比不上秦朝,当年的秦帝国可是法家的辉煌巅峰。

后世法家被儒家和统治者锤死,到如今已经差不多被儒家兼并。

所以,在苏铭这里,科举不仅是选拔官员的地方,更是他选拔人才的重要利器。

很快,朝廷宣布了要加恩科,还提前划定了考试范围,看到朝廷公文的读书人们一片哀声,因为朝廷的考试范围太偏了,偏离了儒家经文。

想想洪武朝的读书人就不容易,要学算术,要学律法刑名、要晓通历史、要懂兵法、要会农事还要会骑射,简直是六边形战士。

不过,这世上有那么多人,总有天才脱颖而出,偏科,对于朝廷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儒家典籍在科举名目中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都是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