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医书现世,决定攻赵(1 / 2)

越是想到这里,张良越是感到无力。

当年韩非被逼入秦是如此,现在韩国灭亡亦是如此。

作为灭亡韩国的秦国,张良也开始敌视他们,“难道真的没人能抵挡得了秦国?”这个问题,他不知道有没有答案,而他现在能做的,只有静观其变。

时代的大势碾压过来,他只是一颗沙砾,只希望其他各国因此而警醒,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否则危矣。

……

关中。

卫庄一行人穿过函谷关进入秦国关中,在这里,他看到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百姓们在农田里耕种,商人们在道路上运送货物,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在这里,他看到了秩序和规则,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国家欣欣向荣,看上去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就是秦国么?

咸阳宫。

苏铭的案上摆放着一本薄薄的书册,里面记录着各种各样的药材,药方以及病患事例,以及银针诊脉之术。

他翻阅着书籍上的内容,赞叹道,“医家居然这么快就把医书编写完了。”

比起黄帝内经里面的包罗万象,这本医书显然要更加专业,除了一些养生知识以外,其余他全都是和医药有关的东西,比《神农百草经》更加完善。

苏铭目光转移到念端身上,赞叹道,“念端先生,此书问世,以后不知要少死多少人,参与编纂医书的诸位医者当真是功不可没。”

念端素净的面容浮现出温和的笑容,很真诚,“若无大王支持,纵然医家耗尽心血,也写不出这本医书,还请大王为此书赐名。”

“医者仁心,此书便叫仁医药经吧。此书编写完,你们医家接下来打算如何?”

这么多年下来,念端也习惯了秦国的环境,对现在的生活也很满意,“大王,此书完成,我医家多年心愿已了,在下希望能借助秦国之力,培养更多医者,救治百姓。”

“念端先生宅心仁厚,孤佩服,以后大秦的每一座城池都会有一座医馆,希望医家的弟子也能遍布天下。”

两人聊了一会儿,念端便起身离去。

“传令,尽快将此书刻录印刷,孤要让这本书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世人面前。”

“诺。”

连续几年的投入给秦国培养了一大批医者,苏铭便在秦国主要的城池内建立医馆,算是官方编制,享有俸禄。

没办法,这年头学医的人不多,苏铭只能尽力提高医者的待遇,使其成为百姓晋升阶级的另一条道路。

毕竟现在科举制还没出来,秦国官吏选拔的主要来源有四种,军功爵制,以军功授予官职。殿最制。这是一种用来选拔和考察官员的制度。察举制。此制度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由皇帝考察任用。任子制。此制度指一定级别的官吏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为官。

这几种制度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大秦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个时代,官员是世袭的,父死子继,代代相传。

即便吕不韦进行了改革,可依旧治标不治本。

只不过,现在即便是苏铭想用科举制,可造纸术印刷术刚出来,士大夫阶级垄断了文化传承。

科举制,也不过是给他们进步的另一条道路罢了。

也正是因此,苏铭打算在秦地建立官学,培养读书人,只有读书人这个阶层扩大了,科举制才有生存的土壤。

否则,那就是空中楼阁。

不过,建立官学,需要大量读书识字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基本盘。

这些年,少府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官吏,但是还不够,离苏铭要的还差得远。

……

韩国的灭亡,让其他五国震动,可这一战,秦国并未损耗多少实力,反倒是极大的威慑了其他五国,令他们不敢轻动。

但秦国的脚步却不会因此而停下,灭亡韩国只是第一步。

秦王政十六年,大秦决定再次出兵。

章台宫,秦国满朝文武齐聚,群英荟萃,汇聚一堂。

苏铭身着玄色王袍,一双犀利的眼眸扫视着下首的群臣,:“诸位爱卿,大秦攻灭韩国之后,已经将其土地纳为国土,韩国内部已平,以后便是长久治理。尔等以为,接下来,该攻取哪一个国家?”

“启禀王上,微臣以为,应当先攻取赵国。”

苏铭话音方落,群臣之中的王绾就第一个站出来,他看上去白发苍苍,年纪已老,这是一位效力秦国数十年的老臣。

与吕不韦,李斯等人不同,王绾是关中本土士人,因此也深的苏铭重用。

一直以来,大秦朝堂都维持着一个平衡,即使六国杰出之人入秦为官,但朝堂上接近一半的人都是老秦人。

其次便是山东六国的臣子,武将当中蒙氏一家也非秦人出身,但他们依旧忠于王室。

与之相反的是,昌平君所在的楚国外戚势力经过打压之后,势力大损,昌平君本人也久不上朝,即使上朝,也只是当个泥塑像,并不参与朝政。

但他们的偃旗息鼓非但没有让苏铭放下戒备,反而更加警惕,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更别说一个偌大的政治势力。

苏铭也没有明目张胆的对付昌平君这些高官,可他们一反抗,二不来求情服软,什么动作都没有,定然是包藏祸心。

历史上,昌平君曾做的事,苏铭可记得很清楚,那可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战争中栽的最大的跟头。

王绾沉声道,“长平之战后,赵国与我大秦已经成为了死敌,加之赵国地处关东六国腹地,要攻灭其他各国,必须先对付赵国。故而,臣以为,应当先攻取赵国。”

“王大人此言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