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站在殿上说:“诸位先生、大夫,不必回府,一同随老夫到内殿商议。我有一番话要说。”百官随太师到太师府,登上银安殿,各自就座。太师问道:“各位大夫、先生,老夫在外多年,北征战事,未能亲临朝廷。但听闻仲感先王托孤之重,老夫不敢有负遗命。然当今朝纲颠倒,有不法之事。各位公论,毋得偏颇。我有安定之策。”其中有一位大夫孙容,欠身说道:“太师在上:朝廷信谗听远,沉溺于酒色,剪除忠臣,阻拦忠言,毁灭礼仪,放纵恶行,恐众官纷纷言辞杂乱,想不到太师清听。不如大家静坐,由武成王黄老大人从头至尾将事情陈述给太师听,一来老太师听得清楚,百官也不至于插足,不知太师是否愿意?”
闻太师听完后说:“孙大夫的话说得很好。黄老大人,请你详细陈述。”黄飞虎欠身回答:“既然有命,末将不得不详细说明:自从天子纳了苏护的女儿后,朝中逐渐混乱。皇帝将元配姜娘剜眼烙手,杀死儿子,断绝后嗣。他欺骗诸侯前来朝见,屠戮忠臣,妄杀司天监太史杜元铣。他听信妲己的媚计,制造了炮烙刑罚,败坏了上大夫梅伯。他囚禁姬昌在羑里七年。在摘星楼里设了毒虿盆,宫女们惨死。他建造了酒池、肉林,内侍们遭受残害。他建造了鹿台,广泛进行土木工程,导致上大夫赵启坠楼身亡。他将崇侯虎扶正,受贿行贿,三丁抽取二丁的税金,只有独丁去服役,有钱人买了闲暇在家,百姓为之死亡,填埋于台下。上大夫杨任因阻止修建鹿台而剜掉双目,至今尸骸无踪。前段时间鹿台上有四五十只狐狸变成仙人出席宴会,被比干看穿,妲己怀恨在心。现在内廷私自收留了一个女子,不知其来历。昨日听信妲己虚伪的话,感到心疼,要用玲珑心来熬制汤来治病,强迫比干剖开心脏,致使他死于非命,灵柩停在北门。国家将兴盛,祥瑞会自然显现;国家将衰败,妖孽频繁出现。谗言和阴谋犹如胶漆,忠良被视为仇敌,残虐异常,淫乱肆意。即使我等多次陈述谏言,都被当作废纸一样,甚至是上下阻隔。正是无可奈何之时,太师随即奏请回国,这对国家社稷来说是幸事!万民也因此受益!”
黄飞虎将这番话从头到尾详细叙述完毕,闻太师急得厉声大叫道:“有如此反常之事!正因为北海战乱,致使天子纷乱法纲。我负有先王之命,误国之事,实在是我的罪过!各位大夫、先生请退下,我会在三日之内上殿,详细陈述。”太师送走了众官,然后召来徐急雨,下令封闭府门,不准接收任何公文。在第四天面见君王,才会开门接待事务。徐急雨听到命令,立即关闭了府门。以下有诗为证:
太师兵归国,幸得社稷安。
王者无私念,治国有方寒。
十道条陈事,开门第四看。
话说闻太师三天内完成了十条详细陈述,第四天进朝面见君王。文武官员早已知晓闻太师将会上殿。
那天的早朝,两班文武官员聚集,百官朝拜毕,纣王说:“有奏章要宣读,没有事情的话就散朝。”左班中,闻太师进前行礼称臣道:“臣有疏。”然后将本子展开在御案上。纣王阅读奏表:
太师臣闻仲的奏疏,陈述国政大变,风化受损,宠信淫佚的佞臣,倒行逆施的刑法,肆意扰乱天象,隐忧深重的事情。臣听闻尧当国,他以天下之事为己忧虑,但并非总是从他的位分中获得欢乐。所以他剥夺了不忠之臣的地位,努力寻求贤能之士,因此才得到舜、禹、稷、契、咎繇等人,诸位圣人辅佐帝位,贤能协助职守,促使教化普及,使天下安宁和谐。百姓都在安享仁义乐利之中,各得其所,行为举止合乎礼仪,从容不迫地走在正道之上。这就是所谓“王者必世而后仁”的道理。尧当国七十年,然后将位让给禅让给虞舜。尧崩世,天下不愿意归顺尧的儿子丹朱,而是归顺了舜。舜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于是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任命禹为相,因为禹曾辅佐尧治理国家,继续了尧的政绩,因此使天下治理安定,舜刚正无私,推崇无为,所作的《韶》乐,尽善尽美。如今陛下继承了大位,应当行仁义之道,广施恩泽,关爱军民,注重礼仪,尊重武功,顺应天命,协调人与地,这样社稷才能稳固,人民才会幸福。可是陛下近来纵欲淫乱,亲近佞臣,荒废了恩爱,竟然让皇后剜眼烙手,杀害了自己的儿子继承人,还自剖了皇后的后背。这些都是无道之君所为,结果自取其灭亡之祸。臣希望陛下深刻悔改过失,秉持仁义,远离小人,亲近君子。这样社稷将稳固,百姓将会钦佩,天心将顺从,国运将长盛,风调雨顺,天下将享受持久和平之福。臣背负罪行,勇冒冒犯天子威颜,详细列出如下建议:第一项是拆除鹿台,以平民心情,确保安定;第二项是废除炮烙刑法,让谏官能够尽心尽力;第三项是填平毒虿盆,宫中的危险问题得以解决;第四项是废除酒池、肉林,以遮蔽各地诸侯的谤议;第五项是贬降妲己,立下正宫,使后宫不再受到蛊惑的威胁;第六项是审查佞臣,迅速斩除费仲、尤浑,以安定人心,使不肖之辈自行远离;第七项是开仓廪赈济饥馑的民众;第八项是派遣使者招抚东南的地方;第九项是
在山泽地寻访遗贤,解除天下疑虑;第十项是接纳忠言,大开言路,以使天下不再受到阻碍。
闻太师站在龙书案旁,磨墨润笔,将笔递给纣王说:“请陛下批准施行。”纣王看完十项内容,其中第一项是拆除鹿台。纣王说:“鹿台工程费用无限,耗费了大量财物,建成后又难以毁去。眼下突然拆除,实在是可惜。这件事暂时搁置,再议。”第二项“炮烙”,可以执行。第三项“虿盆”,可以执行。第五项“贬降妲己”,现在妲己的德行安宁,没有失德之事,为何要加以谪贬?也暂时搁置,再议。第六项中大夫费、尤二人,素有功绩且无过错,如何能称为谗佞之辈,怎么就加以斩杀?除了这三项之外,其余的可以执行。”太师进言道:“鹿台造价巨大,劳民伤财,百姓怨愤甚深,拆除可以消解天下人民的怨气。皇后请陛下制定这种残酷刑法,必然引来神怒、鬼怨,屈魂无法申诉,希望陛下速速贬降皇后,这样神只将高兴,阴魂将安息,从而平息在天之间的幽怨。审查斩除费仲、尤浑,可以使朝纲清明,国内不再有谗言,圣心不再受惑乱之虞,这样朝政不仅会迅速清明,而且自然会变得清净。愿陛下尽快下令施行,以免迟疑不决,耽误国事,臣甚感庆幸!”纣王无奈,只能答应道:“太师所奏之事,朕同意七件,其他三项等候再行商议。”闻太师说:“陛下切莫以为这三项事情小节不值得一提,实际上这三项事关乎治乱的根本。陛下切勿忽视,不要草率地搁置。”
君臣之间立起争论,只见中大夫费仲不懂得时务,走出队伍上殿见皇帝。闻太师不认得费仲,问道:“这位官员是谁?”仲回答道:“卑职费仲。”太师说:“原来是先生费仲!你上殿有何事情要说?”仲回答:“太师虽然位高人臣,却不遵循国家的体制:竟然拿笔威胁君主,迫使他批准奏疏,这是不合礼仪的;还提到皇后,这不是臣子应有的举动;还命令杀害无辜之臣,这是违法的。太师以自己势大,无视君王,辱没了君上,公然在朝廷行事,严重违背了臣子的礼节,可谓极不敬之举!”太师听了这番话,怒目圆瞪,长胡子再次竖立起来,大声说:“费仲巧言诡辩,居然要杀我!”说完,他一拳打下,将费仲打倒在台阶上,脸门青肿。就在这时,尤浑怒火中烧,上前宣称:“太师在殿上毒打大臣,若不打费仲,那就要打陛下!”太师问道:“你是哪位官员?”尤浑回答:“我就是尤浑。”太师笑道:“原来是你!两个贼臣表里通权,互相包庇!”他朝前走去,只见一掌打去,将这个奸臣打得翻滚跌落在台阶上,距离丈余远。太师喊道:“把费仲、尤浑两人带出午门,处斩!”当朝的武士最厌恶这两人,听到太师发怒,立刻把他们推出午门。
闻太师怒气冲天。纣王默然不语,嘴里没有言语,心里暗自道:“费仲、尤浑两人自取其辱,不知起倒。”闻太师随后再次奏请发行刑令。然而纣王怎能杀死费仲、尤浑两人呢?纣王说:“太师所陈述的,都言之有理。这三项事情,我都会处理,但等我再商议后再行决定。费仲、尤浑虽然冒犯参卿,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会下令法司进行审问,查明情况是否属实,他们也没有怨愤。”闻太师看到纣王屡次退让,内心反而升起一丝戒备之情,心想:“尽管我忠诚地为国家直谏,但使君似乎怕我,我似乎已经得罪了君主。”太师跪下请愿说:“我只希望四方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归顺,这就足够了,没有其他期望。”纣王传旨说:“将费仲、尤浑送往法司审问。七项事马上执行,三项事再商议确定。”纣王返回宫中,百官各自散去。
国家兴盛时,好事频行;国家衰亡时,祸胎频降。太师刚刚上书陈述事情,好事即将来临,却不料东海的平灵王反叛起义。紧急报告传来,先送到武成王府。黄元帅看到报告,感叹道:“战乱四起,八方不宁,现在平灵王也起义了,何时才能平息!”黄元帅派遣使者将报告送到闻太师府中。太师正在府中正坐,等候官员报告:“黄元帅派遣使者前来见老爷。”太师命令:“请他进来。”使者呈上报告。太师阅读后,让使者离开,随即前往黄元帅府。黄元帅上前迎接,两人行礼后分宾主坐下。闻太师开口道:“元帅,如今东海平灵王叛乱,我来与将军商议:到底是我去,还是元帅去?”黄元帅回答:“末将去也可以,老太师去也可以,就看太师的意愿了。”太师考虑了一会儿,说道:“黄将军,你还是留在朝廷。我将领二十万兵马前往东海,剿灭反叛势力,然后回国再商议国政。”两人商议决定。
第二天的早朝,闻太师朝贺完毕。太师上表请示出兵。纣王阅读奏表,惊问道:“平灵王又
反了,怎么办?”闻太师奏道:“我内心忧国忧民,不得不前往。如今我命黄飞虎守国,我将前往东海,平息叛乱。希望陛下早晚以国家为重,再次陈明三项事,等我回来再商议。”纣王听到奏请,非常高兴,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闻太师离开,不再干扰他的统治,心中充满了安宁。他立即传谕:“发放黄旄、白钺,与闻太师告别起兵。”纣王亲自驾车前往朝歌的东门,太师前来迎接。纣王命令斟酒赐给太师。闻仲拿着酒杯,转身递给黄飞虎,太师说:“这杯酒先让黄将军喝。”飞虎弯身道:“太师出征,这是陛下赐给的,黄飞虎怎敢先喝?”太师说:“将军先喝这杯酒,老夫有一句话要对你说。”于是,黄飞虎接过酒杯,太师说:“朝纲之上无人,全靠将军辛勤。如今如果有不平之事,礼应当直谏,不可闭口不言,这不是臣子爱君之心。”太师转身对纣王说:“我此行并非别有所图,只愿四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诸侯顺服,这就足够了,没有其他奢求。我此行或许长达一年,或者半年,不久之后就会归来。”太师结束了饮酒,随即一声炮响,开始兵发东海。眼前的局势突然扑朔迷离,引来了战火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