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穷国绝境,拼死而已。”
观众:“呦呵,你个老家伙,是不是瞧不起我们秦国人,你给我等着,看我是如何在百年之后灭你魏国,一统华夏的。”
“你以为就你会用说话啊?大言不惭,井底之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秦兵耐苦战,秦人不怕死,唯恐战时未能奋勇争先,杀敌卫国。”
观众们再怎么忍不住的吐槽,影视剧内的剧情还是会一直播下去的。
卫鞅:“老师,和魏军作战的不是秦军,是秦国,是秦人。”
公叔痤:“卫鞅,要想在魏国生存,一舒胸中之志,慎言。”
能做到丞相这个位置,没有一个人是傻的,老公叔的明白卫鞅想要说什么,但是他更知道当今的魏国需要什么?同时也想要尽力的照顾好自己的这个徒弟。
同时也让之前吐槽公叔痤的观众们对这个丞相大人有所改观,他并不是在居高临下的鄙夷秦国,而是明知不可说,便选择了明哲保身而已。
与此同时,原本在大秦帝国剧组中负责担任历史指导老师的学者梅雪,此时也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观看这部自己参与的影视剧。
剧情播到这里,她还在上初中的女儿王思雪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什么他叫卫鞅,不是应该叫商鞅才对么?而且他明明也是魏国人,虽然秦人确实彪悍,但是也应该偏向于自己的母国,为其出谋划策才对啊?”
其父王博:“想不到你这丫头小小年纪,竟也能提出如此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你母亲来解释更加合适一点,毕竟她可是咱们家里对历史最有研究的人。”
王思雪转过头看向自己的母亲,小小的眼睛里写满了自己答案的诉求。
对于孩子,尤其是主动提出问题的孩子,一定要仔细回答她的问题,否则只会在她这个正在产生好奇心的年纪中造成打压,使其失去该有好奇心和学习动力,最后在她的心理变成提出疑问就等同于自己无礼或者无用的心理暗示。
最后产生使其和学习挂钩,产生厌学心理。
梅雪:“在这里,卫鞅不愿偏向于魏国也是可以理解的,卫鞅原是卫国人,这里的卫是卫生的卫,同音不同字。后来他几经辗转来到了魏国,便给自己改名为卫鞅,意为自己是来自卫国的鞅,其实他的本名应该叫做公孙鞅才对。”
“至于你说的商鞅,那是在后来他在秦国立了大功之后,秦公将一块叫做商的土地封给了他之后,以感谢他的功劳,也是因为这块土地他才被人称作商鞅的。你不理解很正常,过去的古人对他人的称呼和姓氏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身份地位直接表明的称谓。”
“就像之前魏军出现的公子卬一样,他也不姓公子,那也是对他作为国君弟弟身份的称谓,他的本名应该叫魏卬。”
疑问得到了解答,但是这次只有这一个孩子得到了解答,这就是来自父母最直接的教育。
至于其他人如果想要知道的话,就只能通过自己的查阅去了解了。
剧情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