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征服者在江南(1 / 2)

征服者再度踏上江南之地时,感到分外熟悉却又有些陌生。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因他多年的努力已有了显着变化,街道上的行人、商铺的喧闹声、百姓们谈论的话题都比以往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他观察到一些在京城仍在推行的政策已经在江南落实得井然有序。征服者心中稍感安慰,但他清楚,这一切远非终点,而是更漫长道路的开始。

抵达江南后,征服者的主要任务是检查新政的实施效果与实际反馈。新政在减税、扶持农民、打击贪腐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地方官员中,仍有部分不满康熙的改革,他们或明或暗地拖延政策的实施,甚至在背后鼓动士绅与商贾表达反对意见。征服者决定针对这些现象逐一探查,并且展开深入整治。

征服者的第一站是江南的乡村。他选择在无告之夜悄然前行,尽量避免带随从或官员。清晨,当阳光洒在田间,农人们的身影在田野间忙碌着。征服者身着布衣,以普通人的身份亲自走访。他与农民交谈,倾听他们对新政的真实反馈。有人感激他带来的减税措施,有人欢喜新政打击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给他们减轻了负担。

然而,也有一些农民表达了他们的疑虑——地方官员虽然承诺减税,但仍有士绅与权贵在偷偷逼迫他们缴纳不合理的“附加费”。他们称之为“暗税”。这些“暗税”虽未明文记载,却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征服者听后心中愤然,意识到尽管朝廷的政策下达了,但在地方执行过程中仍有不少人利用职权作恶,这无疑与康熙改革的初心背道而驰。

带着农民的诉苦,征服者决定展开暗访调查,誓将这些不法之徒绳之以法。他秘密召集一支忠诚的调查队伍,成员均为他亲手挑选的旧部,彼此信任。他们乔装成商人、农户、书生等身份,在江南的各处乡镇悄然收集证据。征服者亲自参与其中,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他们白日走村入户,夜晚则聚在小镇的茶馆、酒楼中讨论。

调查进行得非常顺利,不到半月,他们便掌握了一批地方官员与士绅勾结敛财的确凿证据。这些官员中,不乏多年来位高权重之人。他们通过不合理的契约压榨百姓,收取额外费用,再将赃款悄悄转移至自己家族或幕后士绅手中。这些贪腐行为并未在正式的账目中记录,使得朝廷难以察觉。

征服者决定亲自出手整顿。为确保正义的迅速实施,他提前知会了康熙,陈述了此次暗访的结果,并请求康熙的支持。康熙得知情况后,大为震怒,当即下旨支持征服者彻查此事,并授予他特别权力,让他可以绕过地方官府直接处理涉案官员。康熙还令江南总督协助征服者,确保整治过程不被地方势力所干扰。

征服者带领队伍一举突袭,抓捕了多名涉嫌贪腐的官员和士绅,并在江南各地公示此事的罪证。百姓们看到这些平日高高在上的权贵被绳之以法,无不拍手称快。征服者更是亲自宣讲政策,鼓励百姓举报不法之徒,承诺严惩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江南上下为之震动。

这些被清理的官员一部分被流放边疆,一部分被剥夺官职、财产充公。士绅阶层因失去了庇护,一时也不敢妄动。江南的官场在此重击下,呈现出清明之风。征服者的威望随之大增,百姓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代清官”。然而,征服者深知,这只是大清改革路上的一步,要让改革成果真正扎根,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

江南的士人们对于征服者此次的大动作颇有不同看法。改革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利益上的牺牲,使他们的权势受到压制。在茶楼、书院中,已有士人悄悄传播着对征服者的不满言论,甚至有人暗中联络其他州府的士绅,共同施压朝廷,要求调整新政政策。

面对士绅阶层的敌视,征服者并未选择与他们针锋相对。他深知,士绅阶层的存在与社会稳定有着微妙的关系,若彻底将他们得罪,必然会招致更强烈的反扑。征服者采取了温和的策略,开始与士绅阶层进行对话,他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士绅代表前来交流,共同商讨如何在改革的框架下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这种对话为他赢得了一部分士绅的理解与支持,江南局势逐渐趋于平稳。

康熙得知征服者在江南推行新政的成效后,十分欣慰,特别赏赐了他一块亲笔题字的匾额:“清廉之表,正义之行。”康熙清楚,征服者是难得的忠诚之士,是他推行新政的支柱。皇帝的这份赏赐不仅是对征服者的鼓励,也是向朝野展示自己坚定改革的决心。

然而,在康熙的支持下,朝中也有不少人对征服者的快速上位心生忌惮,甚至有一些势力开始暗中调查征服者,试图寻找其失误的把柄。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康熙身边的重臣向皇帝建议,需时刻注意征服者的动向,确保他不会因权力而迷失本心。

康熙听闻此言,略有所思,但并未表态。他知道,改革的道路上需要像征服者这样敢于担当的人,但如何确保其不被腐化,的确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康熙决定亲自观察征服者在接下来的表现中是否能继续保持初心。

当夜,征服者站在江南的湖畔,遥望远方,心中百感交集。短短数年,从江南到京城再回江南,他已亲眼见证了朝廷改革的艰难,也看到了百姓们因新政而逐渐改善的生活。改革之路布满荆棘,但他已决心不畏艰险。

他清楚,康熙的信任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支持也是考验。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不但要与腐败的顽固势力斗争,也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守住内心的清廉,不负康熙的信任,更不负百姓的期盼。

征服者的改革之旅在江南暂时告一段落,但他心中清楚,这只是漫长改革中的一环。大清朝的昌盛还需无数如他般的清廉之士共同努力。

在江南改革初步见效后,征服者的声望在百姓之间不断上升,但也因此遭到了更多朝中反对派的警惕与猜疑。征服者清楚,这一系列风波并未平息,而是隐隐朝着更大的动荡发展。他即将返回京城,向康熙汇报江南改革的实施情况,这不仅是展示成果的机会,也将成为对他意志的严峻考验。离京前,征服者在江南士绅们的恭送下离去,但他心中依然警觉,知道这次归京之路将注定风雨交加。

回到皇城后,征服者即刻赴皇宫面圣。在御书房中,康熙迎接了他,温和地让他就江南的改革成果与遇到的困难进行详尽汇报。征服者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减税、反腐以及振兴农业等政策的实施成效,并指出士绅阶层的不满和地方官员的阻力。康熙听得十分专注,不时微微颔首,眼神中流露出深思之色。

在征服者汇报完毕后,康熙沉默片刻,淡然道:“士绅与地方豪强盘根错节,确实不易动摇。朕之心意,便是令百姓受惠,而非使之遭受压榨。卿以为,该如何进一步稳固江南之局?”康熙的目光凌厉,却带着一丝信任,仿佛是在试探征服者的下一步策略。

征服者略一思索,答道:“臣以为,士绅与朝廷的对立并非不可化解。若能让一部分开明士绅逐渐看到朝廷新政带来的益处,则可缓解矛盾,甚至让他们主动参与改革。此番江南已有一些士绅表露出对新政的支持,臣拟从他们中选取代表,建立与朝廷的直接沟通渠道,以示改革非摧毁而是携手共进。”

康熙听后,露出欣慰的笑容,称赞征服者的提议深得人心。然而,他内心却有另一番深思。康熙明白,若要彻底根除权贵阶层的阻碍,还需要更为坚定的决心和更多信任的力量支持他进行改革。征服者的忠诚和才智已逐渐显露,但康熙也清楚,这样的人若处理不当,可能会成为政坛中最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朝中一些与权贵结交甚深的官员察觉到了康熙对征服者的重用和赏识,感到忧心忡忡。礼部尚书、吏部侍郎等人私下聚会,商议如何应对征服者这股新兴力量。御史大夫冯允得冷笑道:“康熙此人以改革为幌子,逐步打压我等士绅,现又重用一介寒门之子,似乎欲以此平衡朝野。若不加以遏制,日后恐怕我等无容身之地。”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提议利用职权暗中查探征服者在江南的行事,收集其有失公允之处,待时机成熟便可向康熙进言。为确保不被康熙察觉,他们还密谋在朝堂上与征服者周旋,以试探他的立场和谋划。这些官员内心对征服者充满敌意,认为其对权力的渴求已经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和地位。

数月后,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震动整个皇城。吏部尚书以密折形式向康熙举报称,在江南,有部分百姓受到征服者的减税政策激励,试图与地方士绅对抗,甚至出现了几起围堵士绅豪宅的事件,造成了不小的骚乱。康熙阅后微微皱眉,将密折递给了身旁的御前侍卫。

康熙并未立即召见征服者,而是命大臣彻查此事,并在不久后召集朝堂,召集百官议论。朝中大臣纷纷对此事表态,有人质疑征服者过于急切推行改革,认为其忽略了士绅对地方的影响;有人则支持减税政策,认为士绅的特权应当受到限制。

征服者静静聆听百官争论,待康熙示意后才缓缓开口,直言不讳地指出江南的减税政策不仅符合民意,也得到了大量百姓的支持,而少数士绅的不满乃是顽固不化之人的阻挠,与百姓的幸福无关。他的发言掷地有声,让许多反对派心生怯意。

康熙当场下令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给征服者机会自证清白,显示了对征服者的信任。然而,康熙也在暗中对征服者的改革持谨慎态度,开始安排更为细致的观察,确保征服者不会因此迷失方向。

几日后,康熙将征服者召至御书房内,神情严肃地对他说:“此番事件虽有恶人诋毁,然朕亦不得不深思。若江南一地改革如此波折,他地实施恐更为艰难。朕之改革,不愿百姓流血受害。你可有对策,以安民心?”

征服者低头沉思后,毅然回答:“臣愿以更为温和的方式推进改革,与士绅建立更加直接的沟通。同时,臣将在江南设立‘和谈会’,邀请地方士绅与百姓共同探讨改革措施,逐步引导其支持朝廷新政,使之成为百姓与士绅利益的桥梁。”康熙满意地点点头,但眼中流露出考验的神情。

数月后,征服者在江南设立的“和谈会”顺利开展,经过多方努力,江南士绅逐渐放下敌意,转而支持朝廷的新政,甚至部分士绅主动提议在自己管理的乡村中推广新政。百姓们逐渐意识到,改革并非一场对抗,而是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途径。整个江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和谐。

康熙得知此事后对征服者更加信任,赋予他更大的权限,让其在更广范围内推广新政。征服者深知,这次考验使他更加坚定了信念: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将全心全意为民,为朝廷竭尽忠诚。

经过数月的调整与改革,江南的局势逐渐恢复平稳。征服者在康熙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了地方改革,特别是在税收、治安和粮食分配等方面,成效显着。江南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原本反对改革的士绅和地方豪强也开始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虽然他们内心依然保持警惕,但表面上的和解让朝廷感到一定的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