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郑县的大道上(1 / 1)

郑县的大道上,征服者征大人的豪华马车静静停靠,一排御林军身披铠甲,整齐列队,身后是大内侍卫肃立,威风凛凛。在马车一侧,县令刘长卿满面诚惶地站立一旁,指挥县衙的衙役搬运材料。今日,征大人亲自出面,调动御林军与大内侍卫,与地方官府合作,修缮郑县通往周边乡镇的一条主要道路。

此路原本连接郑县与附近多个村镇,既是商贾往来的要道,也是百姓日常出行的主要通路。然而多年来,由于年久失修,路面泥泞坑洼,遇雨成泽,常有行人摔伤或车辆陷入泥泞。特别是每逢秋收季节,农户运送粮食时总会因道路问题受阻,导致耽误生意。这一问题长期困扰当地百姓,却因县内财力有限迟迟未能解决。

前一日的座谈中,刘长卿提到此事时,征大人立即拍板决定:“修路一事,不可拖延。朝廷拨给本官的资金正可派上用场。更何况,本官随行之人皆身强体壮,不如也出一份力。”于是,他下令召集御林军和侍卫,亲自部署修路方案。

清晨,工地已经开始热闹起来。百姓听闻征大人竟亲自参与修路,纷纷自发前来围观。不少村民还主动挑着工具加入队伍,一时间,原本寂静的乡间道路成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御林军分组清理障碍,有人挥舞铁锹铲除泥泞,有人拉着绳索移走路旁的大石块,而大内侍卫则负责从县衙的仓库中运来石料和木板。

征大人站在高处,目光炯炯有神,指挥着整个施工过程。他身边站着刘长卿,一边记录施工进度,一边向征大人汇报:“大人,这条路约十里长,需用碎石铺垫,再用木板加固低洼处。若顺利,三日内可通行无碍。”

征大人微微颔首:“刘县令,你可曾考虑过,路修成之后,如何维护?此路一旦通畅,百姓往来频繁,长久使用之下,必然还需后续修缮。”

刘长卿愣了一下,连忙回道:“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会在各村设立道路维护队,由附近村民轮值修缮,并酌情给予报酬。”

征大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此甚好。修路非一时之事,百姓生活方便,方能长久受益。”说罢,他挽起袖子,亲自拿起铁锹,加入填土的队伍。看到堂堂朝廷钦差不惜亲自动手,周围的百姓更是感动不已,纷纷加倍努力,想尽快完成工作。

路边,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拄着拐杖站在不远处,目光透着激动。他身旁的年轻人搀扶着他,小声劝道:“爷爷,路还没修好,您就在家歇着吧,等修好了我拉车带您出去。”老农却摇了摇头,坚定地说:“这一辈子,我从没见过朝廷的官员给咱老百姓修路。今天必须看看,给后生们讲讲这好事!”

老农的声音吸引了征大人的注意。他放下铁锹,走到老农身旁,拱手问道:“老人家,身体可好?这路修好后,您还有什么心愿?”

老农抬头看着征大人,眼眶湿润:“大人,小老儿没别的心愿,只希望这路修好后,咱村里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不再摔跤,家里的牛车也不用年年坏。”他顿了顿,抖着声音说,“咱们老百姓没别的奢求,只盼着大人多为咱操心,这就够了。”

征大人听罢,目光中多了几分深沉,他拍了拍老农的肩膀:“老人家放心,此路修成后,不仅方便百姓出行,更要带来更多商机,让你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老农感动地连连点头,旁边的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年轻人也拉住征大人的手,憨厚地说:“大人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官!以后咱村要是再有啥难处,就盼着大人还能来看看!”

随着时间推移,路基逐渐铺平,御林军中最强壮的士兵抬着沉重的石块,一步一步地将它们垒成稳定的基础。侍卫们则用木槌将木板钉紧固定,一切井然有序。每到关键步骤,征大人总是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细节。

傍晚时分,第一段路终于完工。刘长卿带着一群衙役点燃火把,欢呼着宣布好消息:“第一段路铺好啦!感谢征大人和各位乡亲的努力!”

百姓们也忍不住鼓掌欢呼,甚至有人自发送来热汤和点心,分发给正在忙碌的御林军和侍卫。征大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心头一片温暖。他站在路边,看着通往远方的笔直新路,沉思道:“路修通了,不只是通了乡与县,更是通了百姓与朝廷的心。”

夜幕降临,工地逐渐安静下来。征大人召集御林军、侍卫以及地方官员,共同探讨接下来的施工计划。他的语气虽然温和,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修路是民生之本,但路通之后,地方经济如何发展,乡民如何受益,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刘县令,本官建议你在沿途设立集市,鼓励商贩交易,同时加快修建邮驿,为商旅提供方便。”

刘长卿郑重点头:“大人深思熟虑,下官必定全力以赴。”

当天夜里,征大人回到县衙临时的书房中,提笔写下一份奏折,详细记录了此次修路的经过及民众的反应。他写道:“道路通畅,则民心通达;百姓得利,则天下安定。臣愚见,凡困于交通不便之地,当举国之力修整,方能令四方富足,长治久安。”

信封落下蜡印时,征大人的心中多了一分沉重,却也多了一分笃定。他知道,自己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象征着他作为朝廷钦差的职责,也连结着百姓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