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驶入西宁府境内(1 / 1)

豪华马车驶入西宁府境内,远远便可见连绵起伏的高山横亘天际,薄雪尚未消融,山腰处云雾缭绕,如同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西宁,位于青海高原东部,自古以来便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征大人端坐车内,透过窗帘的缝隙望向外面,感慨这片高原独特的苍凉与辽阔。

西宁府的街道并不像内地繁华府城那样熙熙攘攘,反而显得宁静而安详。当地的民居大多为夯土筑成,屋顶低矮,色调与大地相融。马车缓缓驶过时,街边的商铺中,贩卖的是高原特产——羊毛毯、牦牛肉干,还有一些异域风情的饰品,彰显出这里与西域文化交融的独特氛围。偶有身着藏族服饰的商人和牧民从街头经过,他们手中牵着披毛骏马或牧羊犬,脸上带着对远道而来的车队的好奇。

征大人对这些从未见过的风物颇感兴趣,索性命令车队停下,亲自下车体验一番。他步行至一处集市,只见摊贩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用夹杂着藏语的汉话推销商品。一位年长的老人向征大人推荐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牦牛骨饰品,老人手中的饰品泛着古朴的光泽,雕刻的图案讲述了某种古老的传说。征大人一边听着老人的讲解,一边暗暗感叹:这片土地的文化与中原相比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其中蕴含的历史与艺术之美却令人叹为观止。

离开集市后,征大人来到了一处高原湖泊——湟水河。湟水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它从高山中蜿蜒而下,水流清澈湍急。河畔,牧民们正在放牧,成群的牦牛与羊群在河边饮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牧民见到征大人一行,纷纷行礼,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征大人与一位年轻牧民攀谈,得知当地人生活虽辛苦,但多年来依赖湟水河的滋养,尚能自给自足。他们的生活虽简单,却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随后,征大人又听闻西宁府有一座古刹名为北禅寺,乃是青海高原上一处闻名的佛教圣地。寺院依山而建,周围松柏掩映,钟声悠扬。征大人在大内侍卫的陪同下拜访了这座古刹,寺院中清净的氛围让他心中多了一分宁静。寺中主持热情接待了他,并向他讲述了佛教自东晋时期便传入这片高原的历史。征大人从主持的话中感受到,这里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更是维系当地文化与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

然而,高原的生活并非尽善尽美。征大人在与当地县令的交谈中了解到,由于地处边疆,加之高原气候多变,西宁府的百姓长期面临自然条件的严峻挑战。每逢冬春之交,食物和草料的供应便成了困扰牧民的大问题,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深山中的游牧民族,更是时常因风雪封山而无法获得外界援助。县令虽竭力调配资源,但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常常捉襟见肘。

听罢,征大人陷入深思。他意识到,要解决这些边疆问题,仅靠地方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他立即召集随行的御林军和大内侍卫,命他们帮助县令清点当地的粮草储备,并协助调运物资到牧区,尤其是那些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与此同时,他还着手拟定了一份奏折,打算回京后向康熙帝详细汇报西宁府的实际情况,争取更多的中央援助。

除了民生问题,西宁府的军事防务也让征大人感到关切。作为边疆重镇,西宁府在清朝防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由于长期没有战事,当地的城防设施已经显得陈旧,驻军的数量也明显不足。征大人在巡视城墙时,注意到多处城垛已经破损,守城士兵的装备也颇为简陋。他随即命令大内侍卫协助修缮城防,并亲自勉励驻军士兵,希望他们能提高警惕,守护好这片边疆之地。

一连几天的停留让征大人对西宁府的风土人情和实际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感慨这片高原虽远离中原,但其地理与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临行前,县令和当地百姓自发在城门口为他送行,他们带来了牦牛奶酪、风干牛肉等地方特产,还有一些手工艺品,表达对征大人这次巡查帮助的感激之情。

征大人站在马车旁,目光从这些淳朴的百姓脸上一一扫过。他向大家郑重承诺,回京后一定将这里的情况如实上报,并尽力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百姓听后纷纷跪地叩谢,依依不舍地目送车队远去。

豪华马车再次上路,征大人坐在车内回头望去,西宁府的城楼渐渐消失在视野中。他心中默默祈愿,这片土地的百姓能在未来迎来更好的生活,也希望自己这趟西北之行能真正为他们带来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