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缓缓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去看的,有体验,总是比没有体验强一点,因为可以积累经验值;在体验者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持续的体验,又比有头无尾的体验更好;最后,有自主选择的体验,又比一味被安排的体验更好。”
陈女士一边听,一边点头,继续看着李欣,等她再讲下去。
李欣看懂了对方的表情,就继续,“我这样排序的依据,在于孩子保持心理动力的普遍方式。那就是:
心态开放些、能在合理范围内自主选择的持续体验,是最有可能让孩子去反复研究、去总结和把握本质的体验;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向‘表现好’的道路。”
“这点,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对不对?”
“太对了!”李欣由衷地抬手给对方点赞,“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我们推荐:先重视孩子的有效体验,而别管结果。其实这样,是让孩子自己去操心结果。
若孩子想要好的结果,那他自然会自行研究如何表现好,家长只需要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就好了;若孩子并不想在这个体验里获得多么好的结果,那家长更不必再强求这方面的表现了。”
陈女士:“那像阅读任务,他表现不好,我就算不强求他的进度,也不能放任他荒废呀?需要怎么应对呢?”
李欣:“不强求表现,也不等于就会荒废嘛,许多事情,过程本身就意义非凡呀?您说呢?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分辨一下,这个环节是不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的、不可或缺的?若是不能缺少的环节,就只提供持续体验的机会就行,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受益了;若并非必要环节,那看孩子体验过、明白玩法、若有兴趣也能自己捡起来了,就达到基本目标了。
为了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家长更需要留意的,是再去尝试别的学习成长方法,在丰富的体验中,去找到孩子愿意主动坚持的那一种。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更充分地集中在体验的过程里。那么,‘表现好’的结果,反而更有可能在多次不强求结果的体验后,自然地达成。”
陈女士很认真地思考了李欣所讲的内容,再次回想自己与孩子之间发生过的事情,深深感到:自己太急于求成了,都没有留意观察孩子的特有喜好与成长节奏,有时也干扰了孩子去专注于体验的过程。
她跟李欣又交流了一些引导孩子的技巧,然后在3:00的闹钟响起时,满意地跟李欣道谢、道别了。待她收到李欣发来的咨询总结时,也觉得简洁明了、发送及时。
所以几天后,当陈女士收到帮她预约的客服晏翎发来的回访问卷时,就分外认真地填写了各项反馈。并在结尾的开放式问题处再次表达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