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写不出“取悦自己的事儿”?(1 / 2)

在这回收集分析市场数据的同时,李欣也抽空给芝芝准备好了她的“必背古诗词口袋本”。

她在抄写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古诗,在自己编辑使用过的“幼儿识字工具书”里也有,她已经陪芝兰姐妹读过、理解过、记忆过了。也是因此,芝芝在上学以后,语文成绩一直不用怎么管——她没能自己搞定的,暂时只有书写不够漂亮。

跟一些老师家长交流后,李欣意识到:如今的基础教育阶段,正在推进“大语文”方向的教改,所以,芝芝她们的语文课,才会有本区教育局牵头整理出的、课本以外的古诗词选辑,每个学期都有一小册,要求学生读明白、背会。

既然如此,若家长们对提升孩子的语文能力有需求的话,是否可以用自己那几册“幼儿识字工具书”,来做幼小衔接课?刚冒出这个想法的李欣,却久违地接到了一单育儿咨询预约:明天下午,视频咨询。

在为这单工作做准备时,李欣没有忘记此前发现的“客人无法坚持执行”的问题,于是她想,参考推动孩子主动改变的思路,是不是可以,去尽量避免说教感、而尝试用激发对方主动性的语言来交流?

按照这样的思路,到约定的周三下午3:00,李欣拨出视频后,她与这位客人季女士的交流,画风就略有不同了。

在办公室里的季女士:“小李老师啊,我家儿子3岁,只喜欢妈妈,其他人都说不喜欢,爸爸、外婆、老师,都不喜欢!然后,他跟着妈妈的时候,也各种不听话、任性哭闹,这个是属于什么现象啊?”

在卧室窗户前的李欣:“从您的描述中,我看到的是,您的孩子处在安全感还在建立的过程中,所以会特别多地跟妈妈刷存在感。这是孩子从‘妈妈’这个关系第一亲密的养育者那里,获得支持、确认自己价值的一种方式。

如果,孩子曾比较平静地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依恋,却没获得充分的正反馈,那他就会用对着干、闹情绪等成年人看起来‘不听话’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强刷存在感。”

季女士皱眉,苦恼地说:“我家里其他人都说,是我陪孩子太多了,把他养得太娇气了!可是,我觉得,我产假休完就上班去了,那时候他明明还很需要我,那我就尽量补偿一下、多陪陪他,还不行吗?”

“嗯嗯,职场妈妈是非常不容易的,能感受到,您付出了许多!”李欣给对方隔空点赞一下,又继续描述事实,“就是说,大家是认为,妈妈陪孩子太多了,如果是多个家人分散开陪孩子的时间,孩子对不同养育者的适应能力就会更好,也会更少粘着妈妈?我理解对了吗?”

“是的是的,我们家现在,大家对这个局面主要的意见就是这个!”

“就我的观察而言,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它有点混淆因果了。这么说吧,不同孩子对亲密关系中情感投入的需求,天生存在差异。对于不是‘高需求’的宝宝来说,无论妈妈带孩子多还是少,孩子都很容易满足;可对于高需求的宝宝来说,就是需要妈妈陪伴更多、更细心回应,才能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