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母这么说,也就是代表她不反对了。
秦父的意见,不用问也是同意,本来这就是订好的亲事,只是提前而已,若是两家并无来往,或则秦箹甯和闽顼并无感情,秦家任何一个人都是不会同意的。
秦家回了信,也选定了闽家送过来的其中之一过期,接下来就是做婚前准备了。
秦箹甯的嫁妆都是提前备好了的,只除了京城里的商铺庄子和土地,其他的能带走的东西都在北地这边。
秦家在北边又新添置了许多产业,秦父秦母从中选了一些给秦箹甯陪嫁。
闽家的接亲队伍到时,秦家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秦四也从外头赶回来了。
因为这边事忙,秦知译走不开,送嫁的任务就交到秦四手中了。
临走之前,秦母再三的和秦箹甯叮嘱,要好好照顾自己,若是被欺负了,尽管使人回来,秦家自会给她撑腰。
当然,更多的是秦母和秦箹甯传授为人媳为人妻甚至为人母的经验,因为不出意外的话,她们母子有好几年都见不着了。
越靠近出发的日子,秦箹甯越是不太踏实,她有些胆怯了,她对闽顼的记忆是很美好的,可她要离开熟悉了十六年的家人,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家庭,她也会胡思乱想。
好在秦家人总是安慰她,她的情绪恢复的也很快。
秦四带着一支一千人的队伍,护送秦箹甯出嫁,其中有一百人是秦家给秦箹甯陪送的亲卫,这支队伍独属于她一人,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护她周全的。
送亲的队伍一出北地,就发现两地的日子简直是天差地别。
他看到有人面容憔悴,背负沉重的担子艰难地走在街头。有的百姓甚至面色苍白,身体虚弱,似乎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许多无家可归之人,用稚嫩的双手捧着破碗,艰难地寻找着食物的碎屑。
所经之地,百姓们过着艰难的生活。他们每天过着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的日子,正是这样的困境,使得他们备受苦难。 这些艰难的生活主要是由苛捐杂税引起的。
官府对百姓的征税越来越苛刻,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日益艰苦。
相比之下,北地那里的百姓过的可是有滋有味有盼头多了。
上头层层剥削,才刚过秋收,下头的百姓已经无粮过冬了。
哪怕是路边的嫩叶,都有人采摘回家去煮汤吃,这还是秦家军见到路人的行为,问出来的。
不止官府,还有山匪,许多过不下去的百姓没了活路,只有上山落草为寇,
这种不得已的行为不仅威胁到了百姓们的安全,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再这样下去,可以算是生灵涂炭了。
可他们目前也无可奈何,只有把这一幕幕都刻记在心间,让自己记住这些让人遍体生寒的场景,然后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天下太平,让所有人都可以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