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太子妃(1 / 2)

西夏陈兵一日,估算着梁朝军报已送至京城。

翌日晨,作为太子领兵御驾亲征、一身戎装的拓拔宇,手持一只上锁的鎏金木匣,只身策马出列,行至梁朝边关城墙下。

“急送此匣于梁京,五日后,军再至,本宫来听答复!”

梁朝守城的将领,见西夏暂时没有开战的意思,松了一口气。

立刻遣副将下城楼,从西夏太子手中取过木匣,与新的急报一起送往京城。

西北边关至梁京,快马加鞭需要一日。

第二日早朝,新的军报就和上了锁的木匣,一起送到了周恭帝的龙案上。

看完边关将领的汇报,周恭帝命人破开铜锁,得见木匣中有两封信和一支发簪。

一封信为“梁皇谨启”,另一封则是“乐安公主谨启”。

周恭帝在看到信封上乐安的名字时,脸色就不好了。

打开拓拔宇给他的信,看到拓拔宇以近乎三年前两倍的聘礼,再次求娶乐安公主时,更是怒发冲冠。

更让他无语至极的是,信上说,无论乐梁朝是否同意这门亲事,西夏的太子妃都会是乐安公主。拓拔宇继位后,则是他唯一的可敦,会和拓拔宇一起记入西夏的史书和玉牒中。

“啪”的一声,周恭帝愤怒地把拓拔宇的信拍在龙案上,殿中群臣、宫人立刻跪地伏身,山呼“陛下息怒”。

勉强压下怒火,周恭帝低声吩咐内侍总管,隐秘速接乐安公主进宫,到皇后宫中等他。

随后周恭帝提前散了早朝,只留下太子与顺承郡王父子,几人移步去了御书房。

将拓拔宇写给他的书信递给太子,给乐安的书信和发簪则原原本本放在木匣中。

太子温启看完信后,也是一样的怒火中烧,“西夏太子未免也太任性妄为!”

顺承郡王也是头一次见识到,一国太子如此没脸没皮的做法,直呼“荒谬!”

倒是傅怀瑾看完信上的内容后,显得最为沉得住气,“至少西夏暂无与梁朝开战的意思。微臣相信公主,即便西夏太子以国为聘,也不会动摇分毫。”

太子温启自然也不会怀疑妹妹的选择:“此事乐安实属无辜,不过是西夏太子一厢情愿,冥顽不灵。”

周恭帝:“此事尔等均已知晓,有何破解之法?”

顺承郡王:“微臣以为,西夏此举,并非商议,只为通告。正值公主与犬子大婚将至,两国边关亦安稳多年,大梁不可能因此一事,与西夏大动干戈。

“何况史书、玉牒,更不必论太子娶妻之国事,均为西夏内政事务,大梁无权亦无法干涉。

“如此一来,大梁有苦难言,恐怕只能咽下这哑巴亏。”

太子温启:“儿臣唯独担忧,西夏此举,日后传至大梁,会误了乐安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