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了“元妃省亲进府”的大场面,全剧就还剩下“秦可卿出殡”这一个大场面了。
剧组趁热打铁,想要一鼓作气把这个大场面也拍完,只要再把这个大场面“硬骨头”啃下来,剩下的就是一些零碎的场景,也就好拍了。
跟“元妃省亲”一样,“秦可卿出殡”也是分好几个地方取景拍摄的。
“秦可卿灵堂”是在魔都大观园“体仁沐德”拍的,包括王熙凤哭灵,还有和尚尼姑们绕棺念经。
“天香楼道士打醮”则是在京城的白云观拍摄的。
而最重要的“出殡”,还得是在宁荣街来拍。
于是宁荣街在过完“元妃省亲”的大喜事后,转眼间又迎来了一场丧事,果然是“世事无恒,兴衰常变!”
连续拍这两个大场面的戏,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头一场中的有些东西,可以用在第二场。
比如省亲时搭的那个彩牌楼,出殡时照样要用到,正好不用另搭,只是把上边的红花红彩球,换成素花和白彩球就行了,省事了很多,只是还有非常多的纸扎要做。
这场戏需要用到数量庞大的纸扎,都是由数十位老艺人早就提前好几个月便开始做了,如今还差一些没有做完,这些人正在紧锣密鼓加班加点地制作中。
街面上的场景布置省事了,但是人员却更麻烦了,这个大场面的出场人数是整部剧之最。
整个出殡队伍,除了剧组的演员外,还有执事的、抬棺的、抬轿的、捧香的、赶车的,光这些人就好几百了,还有做法事的和尚、尼姑、道士,又有上百人。
除此以外,还有路祭的北静王的仪仗,还有大量的看热闹的围观群众。
这么多的人,加起来上千了,比之前所有的大场面的人数都要多。
这人越多,不仅仅是需要的戏服越多,这场面也是越不好把控。
这么多的群演,其中和尚、尼姑和道士,都是从寺庙、道观请的真正的和尚、尼姑和道士。
其他的人,光靠那些大学生们,也是不行的,剧组联系到当地的部队,从部队又请来了很多的战士们帮忙。
人员到位后,牛有亮这个“群演头子”对怎么安排这些群演,早就经验丰富的很了,立刻把他们按不同的任务分成了二十几个小组,每个组都任命了一个小组长,没有露脸出场的演员都被安排进这些小组里面,带着各组的群演们开始操练起来。
这么多人的大场面戏,到了正式拍摄的当天,必须得一天拍完,不可能持续拍两天,所以准备工作必须得做的特别到位才行。
群演们辛苦操练了好几天,牛有亮觉得差不多了,便开始预演,又预演几遍,王福林也觉得可以了,又看了天气预报,第二天是个大晴天,于是决定第二天便正式开拍。
为什么必须要选在大晴天拍摄,是因为这场戏的末尾,下葬后要把所有纸扎都烧掉,这个也是要在电视剧里体现出来的。
第二天一早,牛有亮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胡乱地吃口早饭,便各自忙碌起来,这场戏里出场露脸的演员们,在群演到来之前就要换好衣服化好妆,等群演一到,可就没功夫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戏里有侯长容扮演的北静王爷出场,也是全剧里北静王爷的唯一一次出场,他执掌的摄像机便交给了吴小冬,这场戏就由吴小冬和李耀忠两人拍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