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部落驻地与地道开挖(1 / 2)

部落驻地与地道开挖

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陆上,有一处易守难攻的部落驻地。其两侧矗立着巍峨高耸的山脉,犹如两位巨人,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山脉陡峭笔直,从底部向上攀爬几乎不可能,若有人试图从山顶强攻而下,等待他们的也将是重重险阻。

驻地中央是一片平缓的地势,自前而后有着清晰的功能分区。最前端,一道高达15米的石墙拔地而起,宛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石墙坚固厚实,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穿过石墙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阔的草场,这里是部落的练兵场,每日都能看到士兵们在此挥汗如雨,进行着艰苦的训练,呼喊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回荡。

练兵场后方,便是部落的居住区。这里房屋错落有致,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袅袅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中升起,孩子们在街道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则在门口忙碌着日常事务。

而在居住区的后方,又有一道坚固的围墙,围墙之后依旧是军营。部落的士兵们日夜坚守在这里,时刻警惕着来自各方的威胁,守护着部落居民的安宁。

驻地前方的草原一望无际,绿意盎然,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穿过草原,河水潺潺流淌,为整个部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靠近驻地的河岸上,横跨着两座石桥,前面一座桥长15米,后面一座桥长20米,两座桥之间相隔约一公里的空地,这里同样是驻兵的重要场所。士兵们在这里巡逻站岗,严密监控着周边的动静。

如今,一项关乎部落生死存亡的秘密工程即将展开。为了进一步增强部落的防御能力,部落首领决定挖掘一条地道。经过深思熟虑,挖掘地点选在了两座石桥之间的驻兵空地

在部落看似平静祥和的日常之下,一场攸关部落命运的高度机密行动,正悄然无息地拉开帷幕。整个部落共有6000名族人,十位长老身负特殊使命,他们需要从这6000人中精心筛选,组建一支由500人构成的秘密挖掘队伍 。

长老们深知此次任务的重大意义,行事极为隐秘。他们接连数日穿梭于部落的各个角落,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着每一位族人。在考量过程中,他们将每个人的体力、耐力以及忠诚度都纳入评估范畴。在田间劳作时,他们留意谁能长时间保持高强度工作且不喊累;在日常训练中,他们观察谁的身体素质更为出色;在与族人的交流中,他们暗暗判断谁对部落最为忠诚,能守口如瓶。终于,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与反复权衡,500名族人脱颖而出。

当被选中的族人们接到集合指令时,心中满是疑惑与好奇。一些未被选中的村民也纷纷围拢过来,询问到底发生了何事。为了严守秘密,长老们统一回应:“我们要挖掘一个储存地,把肉和其他物资放在地下,这样能更好地储存 。”

随后,十位长老各自带领着50名挑选出的族人,前往一处极为偏僻的地方。此地位于部落边缘,四周荒草丛生,人迹罕至,正是地道的挖掘地点。抵达后,每个小组迅速投入工作。他们手持简陋的镐头、铁锹等工具,怀着对部落的赤诚之心,开始一锹一镐地奋力挖掘。

起初,挖掘工作进展得异常缓慢。地下土质坚硬如石,每向前推进一寸,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不少族人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肩膀也因长时间负重变得红肿,但这500名族人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负责挖掘,有的负责搬运挖出的土石,还有的负责检查挖掘方向是否正确。

随着挖掘的深入,诸多难题接踵而至。地下突然出现的岩石层成了拦路虎,普通工具根本难以撼动分毫。面对这一困境,大家并未气馁,而是围坐在一起集思广益。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提议:“咱们试试用火烧岩石,再浇水使其炸裂,说不定能松动岩石 。”众人觉得此方法可行,立刻付诸实践。他们收集来大量干燥的木材,堆放在岩石周围点燃。熊熊烈火燃烧了许久,待岩石被烧得滚烫后,再用装满水的皮囊浇淋。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声响,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裂缝,挖掘工作得以继续推进。

紧接着,通风问题又摆在眼前。随着地道不断加深,地下空气愈发稀薄,大家时常感到呼吸困难,工作效率也受到极大影响。但众人毫不畏惧,再次开动脑筋。一位年轻的工匠灵机一动,提出用空心竹筒连接起来,制作简易通风装置的想法。于是,族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四处寻找合适的竹筒,将它们一节节连接,从地面延伸至地道深处。终于,地面的新鲜空气顺着竹筒缓缓流入地道,为大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地道的设计由杨朔亲自规划,凝聚着他的卓越智慧与深谋远虑。地道深入地下30米以下,共分为三层。第一层宽阔且高大,高度达3米,宽度有5米左右。地面平整坚实,墙壁用巨大的石块和厚实的木板层层加固,不仅能够承受上方的压力,还能抵御一定程度的攻击。这里是人员快速通行和物资初步存放的区域,通道两侧设置了多个小型储物间,方便存放临时物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和物资能够迅速转移。

沿着特制的木质楼梯往下,便来到了第二层。这一层是地道的核心区域,房间布局规整有序。每个房间高度约2.5米,面积大约20平方米,足够容纳数人居住。房间内配备了简单却实用的生活设施,床铺、桌椅一应俱全,还储备了大量的食物、干净的饮用水以及各类药品,足够3万人在里面维持一个月的生活。为了让大家在地下也能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杨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通风和采光问题。通风口除了引入新鲜空气,还巧妙地设置了采光孔,通过反射镜将地面的光线引入地道,为房间提供照明。

第三层相对较为隐蔽,高度约2米,宽度在3米左右。这里主要用于存放部落的重要物资和武器装备,是整个地道的战略储备区。为了确保安全,这一层设置了诸多精巧的机关和陷阱。通道中铺设了带有尖刺的木板,一旦触发机关,便会弹出伤人;墙壁上隐藏着暗箭孔,敌人闯入时,会遭受暗箭攻击;入口处还设置了旋转石门,只有知晓特定开启方式的人才能进入。

地道还具备完善的防水和防烟功能。防水方面,杨朔带领工匠们采用了多层防护措施。在地道的顶部和墙壁铺设了厚厚的防水牛皮,然后用特制的防水黏土仔细地密封每一条缝隙,确保雨水和地下水无法渗透进来。同时,地道内还设计了一套完备的排水系统,通过巧妙的坡度和排水管道,将可能渗入的水引到专门的集水池。集水池配备了手动排水装置,利用杠杆原理和水车,将水排出地道。

防烟方面,杨朔同样做了周全的考虑。地道设置了多个通风口,这些通风口分布在地道的各个角落,并且都隐藏得极为巧妙,有的伪装在草丛中,有的则藏在巨石之下,从外面几乎难以察觉。通风口不仅能够保证空气的流通,还安装了特殊的过滤装置。这些过滤装置由多层细密的纱布和活性炭组成,一旦地面发生火灾或者敌人使用烟雾攻击,过滤装置能够迅速将烟雾阻挡在外,确保地道内的空气清新,为族人们提供安全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