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此言,王梓涵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怒色,他猛地拍案而起,厉声道:“这些无良皇商竟敢在国家危难之际发灾难财,实在可恶至极!立刻传朕旨意,责令他们速速交出足够的白面和大米用于救灾,若有违抗者,严惩不贷!”
且说这皇商家大业大,手中不仅掌握着大量财富,甚至还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私人部队,其战力之强,竟可与朝廷军队相抗衡!更令人震惊的是,朝廷之中诸多高官皆与这位皇商暗中勾结,其中尤以当朝宰相为首。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得王梓涵想要对皇商动手变得极为困难。
此次,王梓涵本欲迫使皇商交出其所掌控的白面和大米,用以赈济灾民。然而,那皇商却一口咬定自己并无米面存货,坚称所售之物皆是从外地高价购入。不仅如此,他更是反过来劝说王梓涵以高价向其收购米面用于救灾。面对皇商的强硬态度,王梓涵一时间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王梓涵只得暂且与皇商商议价格事宜。岂料,这皇商狮子大开口,开出的价码竟是黄金万两!如此高昂的价格令王梓涵瞠目结舌,但眼看着灾情紧急,百姓嗷嗷待哺,他实在别无选择,最终咬咬牙应下了这个离谱的要求。
只是,此时的国库已然空虚,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黄金来支付这笔巨款。于是,王梓涵不得不从自家的梓涵门调集了整整一万两黄金,忍痛交给了那位贪婪的皇商。
然而,令王梓涵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贪官胆敢在他购买的优质大米和白面中动手脚,将其换成了半袋沙子和半袋大米。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梓涵怒不可遏,决定亲自微服私访,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王县一探究竟。
为了确保安全,王梓涵只带了两名武艺高强的武者作为随从。他们身着便衣,混入了排队领粥的灾民队伍中。王梓涵站在人群中,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看到灾民们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无助和绝望。他们排着长队,只为了能领到一碗稀粥,维持生命。
终于轮到王梓涵他们领粥了。他接过粥碗,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粥里果然掺杂着大量的沙子。他的脸色变得阴沉起来,心中充满了愤怒。他转身看向那两名武者,示意他们跟上自己。
王梓涵带着两名武者,直接找到了负责发放粥粮的官员。他毫不客气地将粥碗摔在地上,指着官员的鼻子大声斥责道:“你们这些贪官,竟敢在粥里掺杂沙子,欺骗灾民!你们的良心何在?”
官员被王梓涵的气势吓得脸色苍白,他结结巴巴地说道:“皇帝,这……这不是我们干的,是……是下面的人……”
“住口!”王梓涵打断了他的话,“我不管是谁干的,你们作为官员,就有责任保证灾民的生活。现在,你们立刻给我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我绝不轻饶!”
官员连连点头,赶紧吩咐手下人将粥里的沙子清理干净,并重新发放给灾民。王梓涵看着官员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他知道,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根源上入手。
回到县衙后,王梓涵立即召集了当地的官员,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他告诉他们,灾民们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他们作为皇帝,应该尽心尽力地为灾民服务,而不是趁机贪污腐败。他还宣布,将对贪污腐败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处,绝不姑息。
在王梓涵的严厉打击下,当地的贪官污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灾民们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王梓涵的这一举动,赢得了灾民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纷纷称赞王梓涵是一位为民做主的好皇帝。
话说那王梓涵肩负着清查赈灾粮是否被掺沙子这一重任,不辞辛劳地四处明察暗访、抽丝剥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地查出了赈灾粮被参沙子的真相!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调查的深入,竟然牵扯出了一大批大臣。这些大臣平日里道貌岸然,表面上为国为民,背地里却干着这种丧尽天良之事。他们与奸商勾结,以次充好,将大量的沙石掺入到原本应该救命的赈灾粮之中,只为谋取私利。此事一经揭露,朝野震惊,百姓们更是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严惩这些贪官污吏。而王梓涵则秉持着正义之心,誓要将这些蛀虫一一绳之以法,还天下一个公道。
然而,由于朝中大臣数量众多,王梓涵纵使有心整顿朝纲,也难以将所有人都一一彻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先从那些身居要职、权势滔天的大臣入手。这些人位高权重,其一举一动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深远,如果不加以整治,恐怕难以扭转当前的颓势。
于是,王梓涵暗中展开了调查。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他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毫不留情地将数位罪大恶极的高位大臣撤职查办。一时间,朝廷上下为之震动,众人皆感受到了这位新君雷厉风行的手段和决心。
随着这一行动的展开,王梓涵逐渐意识到,如今的国家若想真正走向繁荣昌盛,就必须对现有的人员配置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那些尸位素餐的高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绊脚石,只有将他们换下,选拔出真正有才能、有德行的贤臣良将,方能让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此,王梓涵决定开启殿试。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广泛招揽天下英才,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消息一经传出,各地的学子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为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更是能够为国效力、实现人生抱负的重要途径。
然而,殿试这一制度却深深地触动了绝大多数权贵以及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们手中所握有的权力,由此引发了巨大的阻力。这些权贵与大臣们长期以来凭借着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掌控着人才选拔的关键环节,并从中获取诸多利益。而殿试的推行,则意味着他们对于人才选拔的控制权将受到削弱甚至丧失,这无疑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因此,他们纷纷施展各种手段来抵制殿试的实施,或明或暗地对其加以阻挠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