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之后的战国时期皮甲的发展大为加速,原因便是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且不断升级,而青铜本身材质较软,防御力落后,制造成本高昂。
各诸侯国不断追求价格低廉且防御力较高的材料替代甲胄,所以皮甲的大规模应用就从此开始了。
运用动物剥下来的皮作为原料,去脂去油、碱鞣成材后将皮片裁成相应的甲片大小,叠在一起胶合。
继而使用细薄的白绢捆紧,然后髹漆使得成型的甲片相当厚,防御力变得相当不错,能够较好地应对当时的战争环境,相较青铜甲还有轻便、防潮、不会锈蚀等优点。
其中有不少难点是需要克服的,王天青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太可行。
秦朝蓝星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朝代,主要防具已经升级为铁甲,因为铁甲防御力比皮甲更先进,还更易修补。
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
战国时期更加是因为秦国的甲胄相比六国的甲胄更加的先进,才能席卷六国这一点不可磨灭。
汉朝开始流行盆领铠,是在铁甲的衣领上配有铁盆形制的一圈”领子“来保护脖颈,
为了配合盆领,有盆领的盔甲还配备了头盔顿项。
顿项,与头盔连在一起保护脸部、颈部、肩部的防护部件,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围在头盔四周或后面,都会比较短小。
这类盔甲的防御力可以说是极佳,有效保护了人体最柔软致命部位的脖子不被斩断,也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穷兵默武有时候才是一个文明的基石,军事力量低下的文明何其脆弱。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甲骑具装,此时的起源大陆虽然用不上,但王天青认为也有必要提前研究,铁骑洪流或许才是对抗兽潮的“利器”!
甲骑具装形制主要为铁片扎甲,甲片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刀剑难入,关键是还便于替换和维修。
唐朝方是明光铠登峰造极的时代,明光甲的强大也毋庸置疑。
宋代的步人甲也不可小觑,可任意加甲片数量防御力惊人。
蓝星上没有灵气导致入体极限太过弱小,而起源大陆则完全不同,哪怕是蜕凡境的肉身力量都极为惊人,绝对可以更大程度发挥出步人甲的真正威力。
明朝山文甲,甲片如山状精致好看,外表华丽至极,防御力亦是不弱。
甲片形状如汉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独特为“错札法”。
即通过甲片与甲片互相枝杈咬错成甲。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个甲钉,不需一缕丝线。
清朝时期出现的棉甲轻便且防御力还强,里面装有内衬的铁片,外面使用铜钉进行固定,是一个复合甲。
差不多把蓝星上出现的盔甲种类都刻入玉简后,王天青准备吃点东西再继续干活。
美妇送上来的玉盆中散发出浓香,精简版佛跳墙也非常诱人。
一口热汤入腹浑身上下都很舒坦,随即继续起剩下的工作不敢怠慢。
盔甲在防具占据的比重虽然极大,但还有小半被盾牌牢牢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