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就在报社所在的大院内进行,赵鸿义与严伯毅等几位东家在正房房檐下坐成一排,给众人讲解有关内容,而所有员工也在下面整整齐齐地坐着听讲。
这种来自后世的会议模式自然是赵鸿义的安排,不过也让大家感觉到很新奇。
会议采取的是边讲解边现场答疑的方式,交流的效率很高。
会议进行了几乎一整天,让所有员工都充分理解了报社的基本运作模式以及报社内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
待所有人都没有疑问之后,赵鸿义便开始给员工们分配岗位。
当然印刷部和财务部的人已经对口招聘好了,是不用分配的,只有那四十名员工需要安排到编辑部、采编部、广告部、发行部这四个部门。
赵鸿义先是让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部门和岗位。
不过众人都对“坐办公室”工作的编辑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需要时常在外面奔波的其他三个部门不屑一顾。
在这些人看来,坐堂办公的编辑部拥有报纸版面和稿子的最终决定权,明显是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强力部门。
而其他三个部门都需要在外面东奔西跑,不是采访搜集信息,就是与客户商谈业务,看起来都是些为编辑部打杂的岗位。
虽然报社并不是什么衙门,但是按照中国人朴素的官本位思维来看,编辑部是“劳心者治人”的上位者,显然要比其他三个部门更有前途一些。
这导致了报名想要进入编辑部的人如过江之鲫,而其他三个部门居然一个人都没有。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想法也没有错,编辑部的地位确实要比其他几个部门要高,不过这对赵鸿义来说就不太好办了,毕竟其他的岗位总要有人干,人都挤到编辑部去了,报社还怎么运作?
如果强制分配的话,倒不是不可以,不过这就有些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了。
赵鸿义与严伯毅等几名股东闭门商量了一会,便当即宣布:编辑部的岗位因为无需外出,所以没有出差津贴和补助。而其他三个部门可以拿到出差津贴和补助,算下来的话收入大约要比编辑部要高出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经济手段果然比较奏效,一听说其他三个部门的收入比编辑部要高不少,众人便都心思活络起来。
来报社应聘的人家庭条件几乎都不太好,因为但凡家里生活还过得下去的人,都会在家里埋头苦读,去挤科举考试那条独木桥,而不是出来打工挣钱。
所以挣钱养家对这些人来说才是第一要务,至于编辑部的发展前景如何,在收入差别比较明显的情况下便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