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别看你的官儿当的是不小,但是和中央的一比,纯属就成了土老帽儿。
也许在地方可以耀武扬威,但是到了京都。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天知道你得罪的是哪一个达官显贵?
京都最不缺的就是这些达官显贵,讲句笑话,一块牌匾砸下来,砸到三个人,其中两个人能是六品以上的官员。
别以为是什么危言耸听,这正是京都的真实写照。
作为整个帝国的中枢系统,他每一个部门的人员都是十分庞大的。
因为他们每一个部门要对接的省份何其之多,省份下面更是有无数的府和县,多少官员需要对接,多少地方需要考核。
在这种情况下,哪一个部门又不需要人手呢?
趁着这次大朝会,不走动一下关系,实在是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毕竟不是哪一年,都有今年这么好的收成的。
隆庆四年十二月的冬天,虽然有些寒冷,但却拦不住各省份官员进京赶考的心情。
年底的总结与审查报告,可是能要很多官员命的。
许多六部的考核员早早的便回了部门进行登记汇报,这时候如果有些表现不好的地区就需要走动关系来化解对他不利的报告。
正所谓钱上有钱,官上还有官。
有些人并不喜欢钱,在巡查过程当中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但是这种人总会有上司,总会有一些喜欢吃软的上司。
把他们那些上司喂饱了,对他们不利的报告自然也就没了什么威胁。
充其量是破财免灾罢了,相当于是花钱买个平安了。
他们的问题说白了也不是太严重。
顶多就是经济考核不达标,或者是在其他县府考核成绩优异的时候自己垫底。
这种情况,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只要六部的人抬一抬手,他们大多数都能过关。
所以每到这时候,六部尚书的府邸,变成了闹市。
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一般的拥挤着,生怕自己不去被领导记住,从而在年底的时候给穿小鞋。
对于这种文化的糟粕,徐天华并没有什么想要制止和改变他的心思。
你不让这些人跑官送官的话,恐怕这些人这个年都过不安稳。
关系关系,经常熟络的才是关系。
不跑不送,再铁的关系也会变得生疏。
又跑又送,迎来送往的,再生疏的关系也会变得亲密。
有些官员为某些人平事,可能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
只是他们更多的想到了逢年过节的这些人情,要是不还的话,始终会落人话柄。
一旦这些把柄落到他们的政敌手上,恐怕到最后事情就不是他们所能把控的了。
还不如选择一些低成本的做法,反正就算东窗事发,对他的影响也远不如把柄落到政敌手上的影响来的大一些。
再说了,只要把尾巴打扫干净,怎么也不会出事。
但是真要落到政敌手上,不管事情做的再怎么干净,也始终会露出马脚,留有瑕疵。
几个省份的巡抚更是跑的最勤快的,总督大多是养老职务,很少有实权在位的。
他们的权力大多数被巡抚,布政使以及按察使瓜分。
说他们是一省或者两省的最高领导人是没错的,但是说他们具体有哪些权利,这就不好明确了。
总督的权力更多取决于他们在朝廷靠山的权力,他们的靠山越大,背景越强,他们手中的权力自然好使。
若是他们的靠山失势倒台,他们说的话自然没人听从。
所以这次跑官要官的大军当中,很少有总督亲自前来。
一方面是他们的品级很难调动,另一方面土皇帝的生活让他们沉溺其中。
实在没必要,而且他们也不想再到其他人手下干活打工。
当惯了一把手,突然跑到别的部门去当二把手,放在谁身上都不会舒服。
哪怕是到中央当二把手,那也只是个二把手。
所以这些年纪大了一点的总督们,大多就在自己的省份离守着。
一方面是防止巡抚走了以后烂摊子没人收拾,另一方面则是老老实实的等待退休。
总而言之,这场大宁帝国的大朝会还没有开始,便已经留下了无限空间。
无限让人进步的空间……
无限让人一飞冲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