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息壤”战洪魔(1 / 1)

黄团长猜的没错,这种事关几十上百万群众安危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是他区区一个团长的表态就能决定下来的。
但即便如此,他和其它参与救灾指战员所表现出来的决心还是产生了影响。
第二天中午,防总在经过一整个上午的讨论之后,最终正式下达了“在水位上涨到45.3米以前不进行分洪”的指示。
但为了以防万一,分洪区群众的转移工作仍然不能停下。
也是随着这样一道指示,整个江陵大堤上的上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民兵和参与抢险的干部群众,被全部动员了起来,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第六波洪峰!
……
同样处在危急关头的,还有更下游的浔阳。
由于特殊的地形因素,这座位于鄱阳湖旁边的城市,在历次长江洪灾中都是首当其冲。
尽管当地本身的降雨量不算大,但在上中游干支流相继发洪水,并且开始互相影响和叠加的情况下,水患风险反而比上游普降暴雨的地区还要严重。
而在江陵不分洪的决定下达之后,整个长江流域的压力,就都在短时间内汇聚于此。
这里并没有提前设计好的泄洪区域,因此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抗。
同时,也是由于没有泄洪区,反而导致整个浔阳段长江大堤没有可以重点关注的地方。
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考过试的人都知道,没有重点,就意味着全是重点。
而浔阳段大堤本就没有预计过承受如此大的洪水,随着前面几轮洪峰一波接着一波,在越来越高的水位最终还是没能完全扛住。
上万人的抢险部队看着挺多,但真要像撒豆子一样平均排开在上百公里的大堤上,恐怕哪出问题都别想守住。
因此只能集中停留在不远处的驻扎地待命、
并且由于赣省上空的平流层并没有符合要求的气象条件,加上浙省大学手头也没有第二套中继通讯设备,所以这里的信息传递状况反而比鄂省的江陵地区恶劣很多。
好在本地天气还行,因此有陆航部队的直升机持续升空,一来为了监视局面,二来也是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通讯中断。
“报告,大堤4至5号闸口之间出现塌陷!”
本地的防总前线指挥部里,一道焦急的声音突然响起。
最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目前的溃口宽度60米,但是还有往两边扩展的趋势。”
本地的防总负责人廖新民论级别自然远不如全国防总的钮懋升,但在关键时刻的决心却丝毫不差:
“向解放军部队说明情况,请求增援,剩下的人,跟我上大堤!”
现场的决口犹如恶龙张开的大口,滔滔江水倾泻而下,直扑浔阳城区。
而那里,有450万无处转移的群众。
60米宽度的溃口本身倒是还不至于让局面失控,但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样一个溃口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甚至有可能引发全线的堤防崩溃。
这个口子必须堵住。
具体怎么堵,那还要等到水利部门的专家来决定。
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第一步都必定是降低流速、减少流量。
否则在滔滔江水之中,任何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都必定无法正常运行。
“已经按照应急预案部署下去了么?”
廖新民询问旁边的现场工作人员。
“在之前发现有泡泉现象的时候就已经部署下去了,但是我们预案里面的洪水等级跟现在的情况比差得太远,完全是杯水车薪。”
后者的身上和脸上几乎已经完全被泥水所覆盖,语气同样充满焦急:
“就在刚刚,有鄱阳湖附近的船东自发赶过来,在溃口附近凿沉了8艘总共一万吨的内河运煤船,算是稍稍起到了一点作用,但是水流太急,尤其是船底仍然能通过大量水流,导致沉船的位置也在持续发生变化,如果不能继续填入新的堵截物品,恐怕过不了太长时间就会被冲走!”
岸上参与抢险的干部群众正在将能够搜集到的碎石、瓦砾、煤块全部投入其中。
但是就连上万吨的沉船都不能保证完全稳定,更别说这些小东西,几乎在丢入水中的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在所有人几乎都要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呼喊声从身后不远处传来。
“解放军到了,解放军到了!”
廖新民猛地转身,看到远处的公路上,由上百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如同蜿蜒的长龙,正在朝大堤的方向行驶过来。
解放军来了,希望就有了。
“快,把相关资料,还有目前溃口的情况准备好,尽全力配合军队的同志救灾!”
首先带队而来的是金陵军区1师2团的团长,王宏。
他在听过简短的汇报之后,亲自到溃口旁边查看了一下情况。
“沉船、砂砾、沙袋我们都已经尝试过了,但全都固定不住,很快就被冲走。”
廖新民抹了一把脸上的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江水,对旁边正在探着头观察的王宏说道。
“正常,这种情况单靠堵口物是不行的,需要把木桩和钢筋打到河床里面去形成笼子一样的结构,再往里面丢碎石包和沙袋才行。”
在出发之前,他就已经跟有相关经验的老上级请教过,因此早就有这方面的准备。
“但是这么大的水,怎么能把东西打进去?”
听到这个回答的廖新民一时间傻眼。
要在水里施工,需要先靠堵口物降低流速,而要降低流速,又要先往水里面打木桩和钢筋?
“交给我们吧。”
王宏说完,从身后的参谋手里要来了一根手腕粗的绳索,系在腰上,然后从廖新民手中接过了用来喊话的大喇叭。
“所有连以上干部,出列!”
很快,被选出来的几百名突击队员便用绳子把自己穿成了几个串,由留在岸上的人死死拉住绳子的另一端。
紧接着,王宏便摘掉头上的帽子,第一个跳入了江水之中。
几道人墙的阻碍之下,汹涌的水流总算稍有减缓。
后面增援上来的其他人则开始拼命往人墙中间丢入沙袋。
尽管大部分还是会被冲走,但至少,已经开始起到了一些效果。
运输物资的卡车不可能直接开上大堤,因此最后一段路,只能完全靠人力来完成。
半小时后,第一条木桩被成功打入了河床底部,总算是让附近已经摇摇欲坠的人墙有了个新的支撑点……
虽然情况已经有了进展,但效率依然不高。
而且,危险性拉满。
刚开始所有人都体力充沛的时候还好,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长期浸泡在洪水之中让所有人的体力都在飞速流失。
已经有体力较弱的战士险些被冲走。
岸上和水里面的人当然也在轮换,但由于人手紧张,即便在岸上也要负责搬运救灾物资,根本无法保障充足的休息……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两天时间。
溃口初步得到了控制,但洪水仍然在以大于130立方米/秒的流量和5米/秒的流速向外倾泄。
按照堵口方案,在初步控制住溃口之后,应该在该区域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围堰,为后面的填塘固堤工作做准备。
但因为刚一开始下去的王宏等人都是用绳子固定的自己,因此要把围堰造成半月形,属实很难。
只能在直线的基础上一点点向外扩张。
然而两天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下来,参加抗洪的三个团指战员本身,也已经几乎到了极限。
已经有不少人因为过度劳累而昏迷甚至休克,被送入附近临时搭建起来的野战医院。
现场总指挥心如刀割,但又没有任何办法。
实际上,他已经把自己正在当连长的亲儿子都派了上去。
一个师,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董副司令,刚刚2团的团长报告,后面新送上来一批有些奇怪的救灾物资。”
金陵军区的副参谋长走过来,在他耳边小声汇报道。
“奇怪?”
长期缺少睡眠导致总指挥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走,去看看。”
当他来到大堤附近的救灾物资集散中心时,就看到王宏正在跟对面一个穿着便装的人交流着什么。
旁边则是从车上卸下来的两个大包。
防雨布材料的。
其中一个已经打开,里面是……
一些看上去像是麻袋的东西。
“什么情况?”
“报告总指挥,这是一批新的救灾物资,浙省科工局的同志正在给我们介绍使用的注意事项。”
王宏上来敬了个礼,回答道。
“就这些?”
总指挥从旁边拿起一个袋子的一角掂量了一下。
扁的,几乎不占什么空间,重量似乎也只有一个沙包的十分之一不到。
旁边那名便装工作人员点了点头:
“对,这是我们紧急赶制出来的一种防洪膨胀袋,现在这第一批总共是一万个,后续还有更多的正在生产和运输。”
“虽然现在看着体积很小,但只要丢进水里,在十秒钟之内就能变得一个比标准沙袋稍大,重量也差不多,可以大大减轻战士们的身体负担。”
“另外车上还有预制成型的钢板梁,运到现场用螺栓组装就可以,抗水流冲击的能力要比普通的钢筋笼强得多……”
听到最后这句话,总指挥想到了这两天来在他面前倒下的一个个年轻面孔,眼眶一红,连忙微微侧过头去。
“王团长,让你的部队去试试!”
“是!”
实际上,在听到对方的介绍之后,王宏还是有点将信将疑的。
主要是这个描述实在太神奇了。
人在遇到特别大的喜讯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其真实性。
不过无论如何,这种膨胀袋搬运非常轻松,他一个人就能拿十几个,所以试试也无妨。
万一有用呢。
他叫来几个人,把第一个防水袋里面的总共100个膨胀袋拿了出来。
有眼尖的战士注意到袋子表面印着“息壤”两个字。
王宏还是读过一些书的,知道这好像跟传说中的大禹有点关系。
彩头还算不错。
但如果深究起来的话,大禹他老人家治水用的是疏的办法,而现在这个东西,明显是要拿来堵……
一行人很快回到了决口附近。
王宏亲自把第一个膨胀袋丢进了水流中。
然后,在几个人目瞪口呆的表情之中,这个本来预计瞬间就要被冲走的单薄袋子,竟然真的如同刚刚科工局那个人所说,飞速膨胀起来。
最后被架在后面的两根木桩挡住,完美地发挥了沙袋的作用。
“TMD……真有用啊?”
王宏的震惊瞬间转变为狂喜。
即便不考虑还没试过效果的钢板梁,就单凭这个膨胀袋,就足够把抢险效率提高10倍!
“快,派人再去搬一些过来,我们加快进度!”
反应过来的他直接把手边剩下的十余个膨胀袋一起丢进水中,然后回过头对身后的参谋大声下令道。
“另外,按照这个效率,我们今天入夜之前就能把口子给堵住,告诉工程兵,准备填塘固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