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讲到「燃灯佛」,有几个敏感的问题啊!我们要分析一下。燃灯佛在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曾经把燃灯佛说成他的老师,燃灯佛给他授记;那么文殊菩萨又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所以许多人就不理解了。「燃灯佛」到底怎么回事?到底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如果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的话,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啊?其实呢,徒孙、师父、师公是一个东西啊!是表这个法。
求名:就是贪图名利,他也读诵经典而不懂,「口头禅」而已。多所忘失:嘴上一套,做起来一套,不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求名」即是在名义上读经,事实上还是凡夫心。
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因缘」,这里一般是指行善积德。他虽然贪图名利,但对人特别慈悲大度,有福同享;故而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不落三恶道。
文殊菩萨在这里揭求名菩萨老底,是以此教化众生,并不是赞自毁他,借以抬高自己。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为了教化众生,自己好就是好,当仁不让,只看你发心。你这个人明明很慈悲,很有智慧,完全可以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但你非要谦虚:「大家可不要学我。」你罪过无量,这叫「吝法」,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你明明没有那个德行,一味吹牛,你是妄语罪。
如果你为了利他,即使自己坏,你把自己说好了,有没有罪过啊?没有。如果你言过其实,是为了捞名闻利养,你有没有报应啊?一定有。你有时可以把自己说成是博学多才、财大气粗、地位高;有时也可以把自己说得一钱不值、很低贱。只问你发的是什么心?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要把持好。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一般地是理解为行善积德。他形成了一种习气,这叫「妄中之真」。他是用凡夫的心态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而不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供一切供」。如果明心见性的话,他早就成佛了。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里又是在说大法。我经常讲,我们这里的同修是不是清朝人、唐朝人、秦朝人?是不是日月灯明佛时代的人?谁都没有死过。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燃灯佛这些老古佛时代,我们哪一个不在啊?都在啊!你可能是天身,可能是人身,也可能是鬼身、畜生身……这是不是在讲「无生法忍」呐?!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这里又回到正题上来,当下看到释迦牟尼佛佛力加持所显示的这种法会气氛,就是「此瑞」;而回顾当年日月灯明佛出世讲《妙法莲华经》显示出当时的那种气氛,叫「本瑞」。「本」与「迹」,今为「迹」,昔为「本」。每个人是不是「本迹不二」啊?过去世无量劫是「本」,现在是「迹」。未来无量无量世我们还在,那么未来是「迹」,现在为「本」。「本迹不二」,我们能观照明白,是不是也当下成就啊?只要用心,时时事事处处无非道场,念念成道。
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当时那种气氛佛讲了《法华经》,以此来判断今天这种气氛,释迦牟尼佛又要讲《法华经》。这是用过去的「本」来推导当下这个「迹」。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也是逻辑推理。所以「今日如来」,就是当年的如来。佛佛道同,所以这个「当说」,表道交感应,时机成熟。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三句话在这部经文里反复出现,解释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人中尊」又是佛的一个别号。佛为人中之人,万法皆以佛为王,所以叫「人中尊」。这里用分别法来讲,是人师、天师、鬼师、神师,一切万法无不以佛为师。佛讲法是面对十法界众生。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要好好观照啊!这句话可不简单呐!一佛出世,他度不度这个茶杯盖啊?如果他不度茶杯的话,这里就不能这样讲。应该是「世尊演说法,度无量减一」的众生。那么,为什么说他连茶杯盖也度?这就涉及到,茶杯盖有没有见闻觉知。
当我们的六种意识心回到第七识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特别细。怎么细呢?它一秒钟有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所以到了这种心态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泥巴瓦块、树木花草都会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强调听善法的重要,听正法更重要!不听正法,我们行善法,它总是有限的。
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就要归入「第一义谛」。如果说「无量众生」是相对而言,比如说这个佛这一世度了一万个人,那一万个人每个人又去度一万个人,就是一亿个人。这样滚雪球度无量众生是方便说,还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度无量众生」,当下就是「度无量众生」,这叫「第一义谛」,也叫「第一义悉檀」。
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解释同上。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没有哪一法不是菩萨,没有哪一法不是众生。佛、法、僧当下是一。讲到佛法,这一切的法是不是就与佛的智慧结下了法缘呐?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天鼓自然鸣:天鼓不需要你去敲,随着天人的意念它就鸣起来。从人道往上到二十八层天,包括泥巴瓦块、树木花草、风云雨雾,上上胜下下。这是指它的灵性。天鼓自然鸣,这个茶杯在不在「自然鸣」呐?仅仅是双方烦恼习气都很重,没有办法用凡夫的意识心来相互沟通而已。但它在「自然鸣」也是真实的,包括我们身上的皮肉筋骨无时无刻不在「自然鸣」,只看你能不能听得懂。
琉璃玻璃色:「琉璃」:是一种化石,内外透明;在佛经上讲的「玻璃」,就是水晶。「玻璃」是表清净心,不打妄想;「琉璃」是表摄受性,是比喻佛法的摄受力。比如《法华经》是「琉璃」,我们这儿读《法华经》,你就是「琉璃」。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自然成佛道:不要理解为由众生位不需要修行,就「自然成佛道」。此句特指圆教初住位以上或者在别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萨,二者品位相同。圆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他悟后进修不需要老师来教导。他真正明白了「万法唯一念所现」,境界现前,一念即转。这是「真修」。
所以一个明心见性的人,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我、都是我一个念变现出来的。比如说人家打了你一拳,你要不要问老师:「哎呀!他打了我一拳,我应该怎么办啊?」人家骗了你五百万,你要不要问他,「他骗了我五百万,我应该怎么办呐?」他自己就懂得怎样调整这个心态,叫「真修」。所以有道无道,我们自己要知道。这叫「真修」,叫「自然成佛道」。所以师父教学生的标准,我只帮助各位见道。见道以后怎么修,不需要管,因为你会「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身色如金山」,这就是明心见性当下转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四大假合之身已经不是臭皮囊。「金」是表真,你已经是「分真即佛」,何况圆满佛是不是「身色如金山」呐?山更大了,圆满佛能显示出他的气派更加殊胜。所以这个「金山」也可以说为涅盘山,表大。大到什么程度?一切万法都是佛一尊,把自己与整个的万法圆融为一体,「身色如金山」。
这个「端严甚微妙」,是不是黄金就庄严,牛屎就不庄严呐?庄严不庄严都是我们心里的妄想执着。可是我们总是讲这个花儿好看呐!癞蛤蟆是个丑八怪呀,是不是谁也不愿意把癞蛤蟆抱在手里,说「好一朵茉莉花」?就是我们的妄想心,我们有这种分别心,这个法很重要啊!太重要了!你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你互相之间不能沟通。总是把自己看成一朵花,而把别人看成是个豆腐渣。就是这个道理。凡夫可悲就可悲在这里,这需要开智慧。
「端严甚微妙」,没有哪一个不「端严」,没有哪一个不「甚微妙」,没有哪一个不是「十如是」。接下来在〈方便品〉要讲「十如是」。所以佛眼中一切众生皆是佛,众生眼中佛也是众生。你讲你是佛、是菩萨,他才不相信呢!他看你很坏很肮脏。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前面「琉璃」之法我们已经作了介绍,是表成佛的境界。「琉璃」是表法。我们成佛是不是「从法化生」啊?「琉璃中,内现真金像」,这个法就是「琉璃」;通过学佛法化去我们的我执、烦恼、习气,而回到本来面目,叫「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方便法解释为肉身佛出世间领众修行。「敷」表开、表放、开示;「演」包括打比喻、种种手势,乃至示现涅盘等神通现象。「深」是从纵向,指过去、现在、未来;「广」是从横向,东南西北上下,是对当下这个空间万法而言。
那么从究竟意义来讲「世尊在大众」,「世尊」就是我们一念的心,「大众」就是十法界无量的万法——一念当下即是无量的万法,万法当下即是我们一念的真心。「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无论哪一法皆是一个「世尊」。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方便法说为:娑婆世界有无量的声闻众,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声闻众;究竟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佛土,一个泥巴瓦块就是一个佛土,一根草丝就是一个佛土,一个木头屑、一滴毛毛雨都是一个佛土。这一个佛土声闻众无量,那么菩萨众是不是无量啊?鬼众、天众、人众是不是无量啊?「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理解佛法到这种程度,你什么法都不想读,一切话都是废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你成佛了。虽然其它法你都不想读,但是任意一法你打开来,当下明白,当下能读、能解、能讲。
佛法就是这么妙。闻一悟千,举一反三。「三」和「千」都是表无量。就跟讲《阿弥陀经》一样,声闻众无量,菩萨众无量,没有哪一个声闻不是哪一个菩萨,没有哪一个声闻不是无量的声闻,不是无量的菩萨。真正讲透讲彻,石破天惊。啊!原来如此啊!叫自己印证自己,我开悟了,我成佛了。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佛光」即是自性智慧。眼睛能看到室内,心能不能见到室外的十法界一切万法呀?能见到。这就叫「见道」,这就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定是「见不见之见」,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耳闻目睹都不是真的,叫「见见非见,见犹离见」。明心见性的人看到一切东西都是真的,看不到的也是真的,明白吗?他的心能见,这叫真见。所以「悉见悉见」,佛氏门中不漏一法、不舍一人,这个「悉见」才是真见。「彼大众」,「大」字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悉见彼大众」:一众即无量,无量归于一。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前面是讲无分别法,笼统讲全局。这里无分别不妨分别,叫「佛种从缘起」。你要见性,必须从相而悟入。这下面再分别解释万法,带有代表性。这个「净戒」,我们前面对「三聚净戒」作了解释,无所不戒。为什么要全部持啊?一切万法都是我啊!你任何一个身口意业,必受其报。成佛不从修得,但是不修也不得。所以要持戒、要护戒,要保护我们的既得功德。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这里的「见」,就是明白行布施、行忍辱的真实义。布施,你布施谁啊?布施自己。忍辱,你忍谁啊?都是忍自己,成就我们的诸善功德。持戒,首先必须「见性」。不见性,行种种功德不是自性流露,你会感到是在约束。在行的当下,功德就打了折扣。《楞严经》处处强调「修心」。行是一个方便,提醒方便引导而已。「斯由佛光照」。这个「佛光照」是照彻心源,照彻这个法门的真实义。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禅定有无量,有外道禅、凡夫禅、出世间禅、圣人禅、如来禅、无上禅,还有动禅、静禅。所以「身心寂不动」不可以单纯理解为坐在这里像枯木头一样。往往外道就是这样修禅定,这种禅对于明心见性的人来讲,也是无上禅;对颠倒者来说,被圆顿大法视为鬼窟窿!所以「身心寂不动」,动中有不动——吃饭、穿衣、走路、嬉笑怒骂无非如来禅,动的当下就是不动。讲「寂」,讲「不动」,是对非寂说寂,对动说不动。
祖师大德教我们禅定到哪里修,到广场、到超市、到最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这是「如来上上禅」——入世修行,在烦恼中证菩提。可按照外道法,修禅定是钻到山洞里躲起来闭关,他带有这个浓厚的个体心态,自我封闭。大乘佛法,它是转识成智,是圆融一切万法。在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历事练心,以心转境,成就自己的这种智慧。「无上道」,「无上」二字司空见惯。真实义来讲,无上也无下,也无前后左右,也无内外中间,无空无有。这个「无」就是不执着于任何一法;不执着于一法就是包揽一切法。这是讲我们的真心本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这个「寂灭相」,同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者见通,圆者见圆」。通教、别教讲一切法都是寂灭之相;到了圆教就好玩了,一切法当下「即空即有」,「即空」就是「寂灭」,「即有」就是「相」。「寂灭」就是「阿」,「相」就是「弥陀」。一切法当下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如是我闻」。这个妙不妙啊?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方便讲,菩萨自利又要利他;讲究竟法,没有哪一法不在说法,没有哪一法不在求佛道。但是见道与不见道天地之别,不见道者你越求还越远。虽然越求越远,那个远、那个苦求的那个乌龟王八,它是不是佛?都是佛啊!明白这个道理,就看我们要成哪一种佛,要得到哪一种受用而已。佛也是你,菩萨也是你,地狱也是你,都是,都有他的求法,你全部搞明白了,你自在无碍。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