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品第三 13(1 / 2)

譬喻品第三

譬喻,是打比方,指东说西,由此说彼。在「三周说法」里,〈序品第一〉和〈方便品第二〉属于「法说周」,这是针对上等根机之人,听佛直来直去正面开演,他就能成就;第二个叫「譬说周」,针对中等根机的人,通过打比方也能成就;第三个是「因缘周」,通过讲宿世因缘,包括示现神通,让下等根机的修行人同样成就。在本品里,首先要对舍利弗授记。因为舍利弗智慧第一,在前两品「法说周」,他就已经悟解《法华经》。那后面在《信解品》是摩诃迦叶这些修行人通过「譬说周」而开悟,故而蒙佛授记。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踊跃欢喜:「踊跃」是喜形于色,好像心都要飞出来一样,是比喻闻法开慧的一种气氛;「欢喜」是闻法信解的一种法喜、解脱之喜,而不是凡夫的那种情执。

即起合掌:「合掌」在佛经典里是个常用的名相,在佛门修行人日常生活中、修行中是惯用的礼节;在这里「合掌」是表方便法、权法,所以「即起合掌」表示对权法、方便法已经完全理解。

瞻仰尊颜:这是以恭敬的心看着佛的尊颜;那么这里是以佛的「尊颜」表正法、实法,所以「瞻仰尊颜」是表示我们一切的心念已经归于佛道,回归到大光明藏,对正法、实法已经信解。

而白佛言:「白」是陈述之义,同时表「根本」;这是从言语表述上都归于根本,言为心声。如果用身口意这三业来对照,「即起合掌」是表身业,「瞻仰尊颜」是表意业,「而白佛言」是表口业。

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听佛的讲话是不是法喜充满,倍感亲切啊?所以我们要注意检验,在听解《法华经》的过程中各自心态的变化;当变化以后,再回顾自己过去的身口意业,你是不是感到很有意思啊?原来如此啊!你会暗暗地庆幸自己终于得到解脱!

心怀踊跃:这是讲许多人开悟后喜不自胜。有一位同修告诉我,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以后,他五六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他过去读的经书太多,看的有关的光盘、有关的解释太多太多。

得未曾有:这种心态不可思议。舍利弗已经知道自己解脱了。

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这是指许多过去世中已经成就菩萨果位的修行人,在适当的时机佛也给他们授记。当时舍利弗就有失落感:我们这些小乘人当菩萨、成佛没有份,甚自感伤。那相比于摩诃迦叶、目犍连,他们是对大乘佛法不感兴趣,而舍利弗就是对大乘佛法感兴趣,但是却被佛冷落在一边。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他认为没有机会修菩萨道,把这个能够成就如来智慧的那种机会错过了。也就是当时他还不能理解佛的良苦用心。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当年小乘人修行的特点,常独处山林树下,他心量小,就自己闭关。正法必须要入世,跟众生打成一片,在烦恼中证菩提!可是往往这些人还看不起大乘法,他认为自己能闭关。如果你为了调养身体,想闭关一下,那很正常;可是你以为闭关能成道,是大错而特错,那不是成佛之道。

若坐若行,每作是念:「坐」和「行」都叫禅定,衣食住行无非禅定。我等同入法性:我们都是修行人。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为何如来却以小乘法而来救度我们?这里的「见」解释为「作为」。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他当年虽然没有直接地怪佛,但实际上也是在怀疑佛;现在明白了,这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对老师、对师父都是应该这样:只能检点自己,你不可以去怀疑师父、怨恨师父。师父讲这个法是在保护弟子的功德,你可不要以为师父在为自己辩解。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开示修行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自己。修行人不准见老师的过失,除非你跟老师的等级一样;否则你没有资格去误解、议论老师。

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佛在讲方便法的时候,少说几十部经典都有口头禅,都提到「如来藏」。即使讲方便法,讲人我空,完全可以往深处去悟解——色身是心变出来的啊。所以现在就后悔没往深处想一想。佛讲菩萨法的时候,并没有把小乘人隔开,让他们在那旁听。实际是不是就是对小乘人讲法啊?

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这是讲不懂得佛的良苦用心,认为他们在传菩萨法,我们只是来听听而已。他如果用心听,用心思惟的话,当下也成就。因为佛除了传小乘法、方便法等等,经常跟文殊这些大菩萨谈论第一义法。

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舍利弗听马胜传了四句偈颂,头两句叫作「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听完当下证初果罗汉。你现在应该相信,我也好,人也好,一切法也好,都是不生不灭的,都是随着一种因缘而变现「生」和「灭」,你懂了就不落三恶道。何况我们讲「一心三藏」这个法?怎么就不敢相信我们成佛了?你们还以为要成佛怎么复杂呀?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要深信不疑。「思惟取证」:是不是心里信解、明白了就证果啊?这就是心地法门见性成佛——见道就是证道,叫「思惟取证」。他有没有讲——我念了多少佛,朝了多少山,放了多少生……就证果了?真正的成就在于我们心里的这个「信解」,在于我们心里的智慧——你明白什么样的道理,你即是什么样的理。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每自克责:「克责」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克己复礼,严于律己」。修小乘法,你越修越胆小,越修心事越沉重。小乘法是讲究约束身心。往前走路你只能看四步,超过第五步你就是破戒,更不用说东张西望了,是不是?心量越修越小,情执越修越重。他是修大法的一种手段和桥梁。而你把桥和路当成了佛土,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不能成就。不可以把引导法当真。按照《楞严经》来讲:「想升情坠」,他反而往下坠。他一心就是「我要成就」,把自己与大众对立起来。由于这种情执很重,往往让歪魔邪道有机可乘。

像小乘法那种修法,「每自克责」,要么你就是短命,要么你容易走火入魔。修得很认真很得当的,你证阿罗汉果位,但是又不能一概而论。憍陈如听佛几句,当下证四果罗汉;舍利弗一个礼拜证三果罗汉;摩登伽女站在那里听佛几句,当下证三果罗汉。众生心量深浅大小,天地之别;所以果报也成正比,就是现量证得的。要懂得打开心量啊!心量不开,容易生病;等生病以后,除了极个别人大心量,他可以把自己心病治好,一般的人他失去信心;他就是懂得,也不一定能挺过来。所以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一个光明柔顺的心态。那么要保持这样的心态,最好的绝招就是「如来藏」,明白这个心,包容一切的万法,你的心量没有办法小。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闻」到了「法华妙法」,便「断诸疑悔」;一切疑悔断也断,不断也断,它没有办法不断。比如有些人讲:「师父啊!我现在想恨一个人就是恨不起来。」这就是他心量大了,没有办法再变小。所以「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他没有办法不「泰然」,没有办法不「安稳」。即使坐到监狱里,他都「泰然安隐」;监狱就是极乐世界,哪里不是佛土啊?正好就这个机会求往生。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心,天堂也好,地狱也好,都是我。那出了监狱,也好,可以利他,更好地帮助众生;关在监狱里,也可以自利,换一个身再来教化众生。玉琳国师在监狱里,还给几个犯人皈依了。哪里不是教化众生的场所啊?!这就叫「身意泰然,快得安隐」,烦恼也是菩提,菩提也是菩提;苦也是快乐,快乐还是快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我们要成佛就是「从法化生」——用法把我执、烦恼习气化掉了,化成了佛;那么法又由佛金口所传,所以视同于「从佛口生」。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即悟即得。得佛的法分在《法华经》第十七品更详细,各人法分不一样。从罗汉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到等觉,完全根据你听经闻法的心态是怎样的,而且当下证得「不退转」。什么叫「不退转」?比如说你在人道,绝对不会退转到畜生道;你是七十分的人,你听经闻法一个小时以后,就是七十一分,两天以后就是七十二分,他绝对不会降到六十九分,叫「不退转」。你没有办法退转,就是行为上有所退转,心不会退转。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这句话至关重要。当年闻佛教的时候,他那个意识心有没有懂得大乘法,深信大乘法啊?没有。那么他现在知道「不失于大乘」,是现在得到的「大乘法」,还是当年得到的大乘法?是当年。但是他当年不知道,现在知道了;那现在知道了,仍然是当年的功德,因为他知道里面还有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你来听「一心三藏」的道理,即使你听不懂,即使你在这儿睡觉,你都成佛了!因为你还有一个真人,他是假人智慧的九倍。

《法华经》《楞严经》讲「见性成佛」,就是讲我们的真人「瞒天过海」,就是《弘传序》里的「俱崇密化之迹」——真人秘密地化成了佛,假人并不知道,还在跟人家搞贪嗔痴慢,这叫「带业往生」。这是妙法啊!这两句话记好。「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现在才知道。所以佛授记是不是根据这个来给他授记的?他明白这个道理了。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

「呜呼」是个语气助词。唉!我总是自己责备自己啊!

云何而自欺:是现在以惭愧心回忆当时的境界。其实我听佛讲菩萨道,真人已经明心见性,假人却不知道,「云何而自欺」,是不是啊?

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这里仍然是解释「云何而自欺」。我们也是「佛子」啊!我们也「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金色三十二」就是我们常讲的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佛在证得妙觉位菩萨以后,还要用一百个大劫的时间来修相好。修相好也是用心来变化自己的相。这个时候还要付诸于具体的行动上,修一百种功德能够成就一项相好。这个「十力诸解脱」,前面已作解释。「同共一法中」,也就是讲:佛也好,菩萨也好,无量无量的功德都在一念之中,法尔如是。

「十八不共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而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全称是「十八不共佛法」。

前三个是「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这三种功德实际上就是在讲「戒」,一般地是仅仅限于佛;但是对于圆教菩萨来讲,他已经能够体会出这种法味。当我们真正刻骨铭心知道万法都是自己一个念,在这个前提之下,你所想、所讲、所做不会有大的过错;你就是开口骂人、动手打人你都没有错,他绝对不会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愤,而是恨铁不成钢,有道无道自己要知道。

第四个,「无异想」。许多人讲:哎呀!我这个妄想怎么老是就除不了啊?我告诉你,你果真把「一心三藏」搞明白并且时时提起观照,要不了多长时间,多则一年,少则半载,你想打妄想都打不起来。

第五个,「无不定心」。我们果真明白了头上顶的蓝天,脚下踩的大地,对面吹来的风,没有哪一法不是自己,就等于「吃了秤砣铁了心」,你真正感觉这个心已经落到实处,叫「无不定心」。

第六个,「无不知己舍心」。特指我们在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在面对名闻利养的时候,你没有贪心,无法不舍。人家伤害你也好,骗你也好,你不会往心上去。

第七个呢,「欲无减」。这已经不是过去为名闻利养的那种欲望,这种欲是要成就众生,要弘扬佛法。相当于「四如意」里面的「欲如意」,乐于自利利他。

第八个,「精进无减」。这是念念在道。只要真正明白「一心三藏」,不用很长的时间你会有这种体会——总是想到修行,总是想到与修行有关的事情,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习气,与人交谈三句话不离本行。

第九个,「念无减」;第十个,「慧无减」;第十一个,「解脱无减」;第十二个,「解脱知见无减」。这几个「无减」可以总讲。

「念无减」最重要,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有了这个念你必然就有智慧,以此念,以「一心三藏」来观照一切的万法,这叫「慧无减」。智慧一现前,烦恼习气就退缩,这就是「解脱无减」。你即使烦恼现前的时候,有了惭愧心也是一种解脱,解脱了「无惭无愧」,叫「解脱知见无减」。我们刚才讲了,过了一道关,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在这个方面解脱了。比如过去看到一个人最讨厌,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看到他,想恨都恨不起来,这是不是一种解脱啊?叫「解脱知见」。再过一段时间想到他很可爱,又是一种解脱。

第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第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第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这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显现出来的智慧行。

你看到人家生种种烦恼,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不是智慧啊?叫「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你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当下的心念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念,就是一个阿弥陀佛,叫「一切意业随智慧行」。那么「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怎么样行?看到乞丐沿街讨饭,我们去供养他,这是不是身业啊?为什么供养他呀?因为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万法都是一个本体。明白「如来藏」以后,他是「全性起修」。

第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第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第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在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能,对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万法以佛眼观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十八不共法」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具足啊?只是被我们的烦恼习气所迷失。因为是「迷失」,所以「迷而不失」;虽然不失,但因为在迷中,我们得不到真实妙用。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去除我执和烦恼习气,使我们在如来果地上的无量种智慧德能能够现行妙用。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这个「失」是迷失。

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读经、诵经、绕佛、禅定、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都叫「经行」。小乘人修行往往独处较多,集体活动较少,各人自己用功;那么他看到佛跟大乘人就是另外一种气氛,总是置身于大众之中,给大家讲经说法。「自惟」,是自认为;「失此利」,是我失去了这种殊胜利益——自利利他。由此足见小乘人不同根机之人心态的区别。你看摩诃迦叶这些人,对大乘佛法才不感兴趣呢。佛逼着他们出去讲经说法,他是硬着头皮答应;舍利弗却因为自己不能参与行菩萨道,感到「若有所失」。

有些人提到去教化众生,摩拳擦掌,兴高采烈,恨不得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睡觉;那心量小一点的就不是这样的,按部就班。人与人之间的根机千差万别,从舍利弗跟摩诃迦叶这对比我们就看得出来。修行人要懂得见贤思齐,我们为了教化众生,只要有一口气都要拼命,但是这里也是要讲究智慧。怎么讲究智慧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每当看到过去那些祖师大德,玄奘法师六十四岁就走了,智者大师六十一岁就走了,就是因为积劳成疾。匆匆忙忙地走了,是不是很可惜啊?如果再住世几十年,他们的理论也会一次比一次圆满。

每个人都有感觉:登台讲经的法师,每次的境界也不一样。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时代也是这样——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后胜前前。我们并不是批评古人、苛求古人,这是讲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既要发大心勇猛精进,又要用智慧来使我们有足够的健康和寿命,弘扬如来家业。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

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盘。

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