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品第十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増上慢人,贪着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着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这段话特别体现出佛的慈悲心。初心菩萨你要想安隐说法,没有恐怖心,没有人来找你的烦恼,你要注意:从根本原则上来开智慧,把心安定下来,夹紧尾巴做人。这是特别保护初心菩萨,不至于才一开口就遭到许多人的围攻。为什么?有些法尽管你讲的是对的,尽管你问心无愧,但是别人不能接受。
贪着小乘,三藏学者:就是指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把大藏经全部通读个几十遍、几百遍,叫「贪着」。连佛法也不可以贪。你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了,什么经你都不想读,那是劳命伤财。你读它干啥呀?你自己讲的一切话都是经文,都是经典,你耳闻目睹,看到的一切万法都是三藏十二部经。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这都是些贡高我慢之人。你去教他,他比你学问还要高,你三句话没有讲完,他给你话把子堵住了,他炫耀他懂了什么、什么。所以特别是初心菩萨,这些人你不要惹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你就走。捡那些老实巴交的人。求现灭度:是指证阿罗汉果位。
诸优婆夷,皆勿亲近:「优婆夷」是指在家的女居士,男居士叫「优婆塞」。屠儿:屠夫,杀猪杀羊的人。「魁脍」也是杀猪宰羊的人。「魁」是大的意思,「脍」就是刽子手。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特别是初心人,不可以跟这些人接触,防止你被他们拉下水,也防止别人造口业。你有足够的道行,你可以去度他们。
诸淫女等:是指妓女,前面的「炫卖女色」一般地是指歌伎,卖艺不卖身。莫独屏处,为女说法:不要一男一女在一个地方。「屏处」就是说把门也关了,窗户也遮了。佛法里有严格的规定,实在有必要在一起,应该是亮门、亮窗。「为女说法」:为异性说法。如果女为女说法、男与男说法,没有这个规定。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出门必须两人以上。男的就带比丘,女的带比丘尼。不可以一男一女在路上走路,年龄悬殊的又当别论,有的一男一女,老人们你还要扶扶他;或者一大一小,小孩子你要牵着他。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这里是讲在法门里种种的分别。不行:是不要去分别。上法,指别教;中法,是通教;下法,是藏教;而圆教包容万法,万法都是一个念。你如果不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你讲这个法不行,那个法不行——你是谤佛谤法!有为无为:所谓「有为法」,执着于事相而昧于理性;所谓「无为法」,执着于理性而昧于事相。佛以「性、相」方便引导,其实是一。实不实法:「实法」就是唯「一心三藏」;「不实法」就是权教法、方便法,我们既不能执着实法而轻慢权法——没有权法怎么能到达实法?又不能执着权法而不顾实法。权法是手段、是道路,不可作为宝所。
不得诸法:就是「无所有性」。一切万法跟剥芭蕉树一样,剥到最后都没有真实的实体,那怎么来的?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不知不见:这是讲初心菩萨想安乐传法的一个原则:保持清净心。「不见」就是视而不见,「不知」就是充耳不闻,要学会安定我们这个心。是则名为,菩萨行处:这都是一些基本原则问题。在这种前提之下行一切法,你能得到自在。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有形有相最后归结到「空」。那么「空」有没有啊?为什么没有?因为它当下就是妙有。它不是「断灭空」——连「空」都没有了。「空」——真空当下就是妙有。我们是面对「有」来说「空」,然后对「空」再来说「空」,把「空」都空了,当下不就变成「有」了?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这两者是不是互遮互显呐?通过生灭,我们观照其不变之性。就是「通过起灭之相见常住之性,叫在相见性;通过常住之性见起灭之相,叫在性见相」。是名智者,所亲近处:应该常作以上观照。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颠倒分别」就是「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楞严经》说为,心显现出「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细,细相无明又生出「起业相、智相、相续相、名字相、执取相、业系苦相」这六粗,由「三细六粗」而显现出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万相,叫「颠倒分别,诸法有无」。「诸法有无」就是生住异灭十法界。
「是实非实」:「是实」为「在相见性,随缘不变」——相由心随缘变出,相当下还是一念,它仍然「是实」,是真心本性。「非实」为「在性见相,在空见有」——「真空」随缘显现出十法界的有形有相的「妙有」。「是实」为「性、如、阿」;「非实」呢,为「相、是、弥陀」;「是实非实」就是「阿弥陀、如是我闻、如来」。「是生非生」:这是再一次帮助我们观照因缘万法。今天张家生了一个儿子,他生了没有?因为他没有生之前就在,仅仅是借张家因缘来示现一下。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生过,从来没有死过,都是无量寿。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这是比喻定力。真正认准了万法都是唯我一念所现,此「法华三昧」,「楞严大定」,无论你在醒着、梦中、定中、中阴身期间,你根本都没有办法改变的,「须弥山」都不足以比喻你的定力。有些人怀疑:「那些东西那么傻,怎么一听就信了?」我们对他们也感到遗憾:「他们怎么就不信呢?」所以迷惑颠倒是不是也如「须弥山」呢?但是他到最后要动。而开智慧的人,永远不会动。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这是在重复说明破除我执。见道之人的我执已经破除了一半,即使我执现行,他有惭愧心,「戒坏见不坏」。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不生」为无始;「不出」为「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不生」,我们从来没有生过;「不出」,你往哪里出啊?孙悟空他本事再大,能不能飞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啊?因为他就是佛手掌心。整个十法界万法都是「我」,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你往哪里出?这是成就我们的大慈悲心。
印广法师到扬州来,扬州有没有多一个印广法师啊?山西有没有少一个印广法师啊?任何人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动而至,叫「不出」。「不动不退」:「不动」,不为生死所动,不为烦恼所动;「不退」,明心见性之人他没有理由退,他没有办法退,他想退都退不了。你退到哪里?「心外无法」,处处都是你。这就是明心见性的重要性,想不成佛都没有办法,因为你已经上了佛船。
「常住一相」:这就是《法华经》所讲一念授记。你知道万法就是「你」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几个法不是哪几个法,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常」为时时、事事、处处,耳闻、目睹、身受,都是一个自己。要常常提起这个念,不能说是在听经闻法的时候才想起这个念,否则我们在修持中还要走些弯路。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你走到哪里胆子很大,气势很壮,绝对不会为歪魔邪道所吓倒。真理就是真理,有佛的金口玉言,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认可。这里的「入于静室」就是要有思想准备,能以不变而应付万变。
以上的长行和偈颂是第一个安乐行,叫「身安乐行」。你能如实做到,可避免遇到危险,避免别人算计。因为自古以来弘扬正法,「命若悬丝」,务必小心谨慎,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是「口安乐行」。有几种语言最敏感,要避免。一者,「不言人非经过」。人家是非好坏与我们没有关系,读什么经典与我们也没有关系。你讲了以后就变成是非,除了在我们讲经堂专门弘自己的法——按照佛门规矩,按照祖师大德遗训,修行必须一门深入,其它法门一律放下。这是保护修行人的清净心——否则你不可以论别人长短,不可以讲其它经典的过错。那么在对经讲经之时你没有办法装聋作哑,又当别论。
到禅宗道场你就要赞叹禅宗,到净土道场你就要赞叹净土。到禅宗道场你如果带经书的话他全部给你销毁,那个不叫「说经过」,他是一门深入。你到净土道场去修禅宗,他把你赶走。这个里面有界限,要分清楚。有些属于不明就里、乱打棍子。在禅宗道场,把有关的经典全部除了,他认为人家这是谤经典、赞自毁他,你这是不公道的。一门有一门的规矩。在本道场内是这样,相互之间不可以诋毁,可以沟通,可以交流。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你不能为了赞叹自己的师父去轻慢别人。我们这个道场是开放的。我授权给所有的弟子,凡是发现有其他讲经说法的法师,你们都有权利代表师父邀请他到法华道场来讲经。但是如果涉及到法理法义的究竟与否,我们「论法不论人」。他这个法在这里讲得不对,不一定这个人就不是大菩萨,明白吗?因为我们没有研究他的全部着作。「论法不论人」。不能讲这就是赞自毁他,但是也要防止「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历来是邪门歪道诈骗佛门的一种手段。你说「不轻慢诸余法师」,佛讲那些不讲「第一义谛」的法师比强盗土匪还要坏无量倍,这叫不叫轻慢?佛一会说那些「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是不是轻慢那些邪师啊?一会又不准轻慢。佛怎么样讲都是对的。看你在什么时空点,怎样把握。你怕受委屈,你就要谨慎一点;胆大的人还是胆大。这是对胆小人的一种安慰。所以明白「如来藏」道理,你怎么样讲都是「如来藏」,都是「如是我闻」。不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你讲得再庄严、再气派、再美好,也不得真实受用。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对一切人都不可以乱讲。不仅不可以讲短和恶,长与好都不可以讲。不搞人我是非,就是不讲人坏,也不讲人好。佛法不是讲善恶长短,是讲真实。
祖师大德讲的这四句话请记好:「自赞是贡高人」——自己称赞自己的,是贡高我慢之人;「自毁是妖好人」——我这个人可不行!我什么也不懂,我懂得一点供大家参考,等等等等。你是个妖怪,假装好人。没有这个本事就不要登上讲台。既不能贡高我慢,还不能假谦虚;「赞他是谄佞人」——谄佞人是小人;你这个人一定是心怀不轨来称赞人。你是心怀鬼胎,标榜自己就是好人。那我不赞他,我来毁他呢?「毁他是馋贼人」——你专门讲别人坏,这是贼人。
这可麻烦了。讲人家好也不行,不好也不行,那怎么办?没有必要讲那么多废话!开口就是宣传真理,讲天地日月、山河大地是怎么来的。但有时候这四种办法都要用,看你用心。比如说:「我懂的这个道理就是对的,大家听我讲,没有错」——这不叫自赞,是为了让人家生起信心。你没有金刚钻,怎么能揽瓷器活啊?有时候赞他毁己也是对的——「我有些什么毛病不好,大家不要跟我学。」有时候就要赞他——「某某人真好,他对人很慈悲」,给大家树立学习榜样。有时候就可以毁他——「这个人你可不能跟他在一起!你跟他在一起你完蛋了」——这是保护他人。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不要执着于一端。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对修小法的人,你不要去说他不好,也不要去赞叹他修行真认真!防止造成一些宗教团体相互之间的矛盾。可以发慈悲心,但是要用智慧来引导。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这是不怨嫌小根机之人。怨嫌他属于贡高我慢;发慈悲心是菩萨发心,要引导他,做众生的不请之友。「善修如是安乐心」。
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他虽然根机浅,如果来问你的话,你不能回答——你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读读《地藏经》就行了——不是的。凡是懂得「如来藏」道理的人,必须劝他读《法华经》。他来向你请法,你必须传大法;他没有请你传大法,你跟他沟通的时候要当心。你可以引导他,我最近在读《法华经》;否则你得吝法果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