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面对这么多无量的菩萨大众,弥勒菩萨示现糊涂。这么多数的人,谁是他们的老师啊?他们第一个老师是谁呀?他们是学的什么佛法啊?读的是什么经啊?修行的是哪一个法门啊?在某种意义上,经也是法门,法门也是经。但是一部经往往可以引出种种法门。比如说《佛说阿弥陀经》,这个法门就无量啊!念佛是不是一个法门?拜佛是不是一个法门?嘴巴念佛是不是一个法门?眼睛念是不是一个法门?耳朵听是不是一个法门?一个经可以引出无量法门;一个法门也可以贯穿于无量经,从各种经典经教里来总结。在佛法里它是次第圆融。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这是用这种「神通大智力」的一种气氛。四方地震裂:这个「震裂」是震而不裂,从地涌出来了,地不震它怎么涌出来?可地还是完好如初啊!就是比喻他们的这种神通道力。
这是弥勒菩萨示现,明知故问。菩萨教化众生,往往叫「示生非生,示灭非灭」。那么这里示不知是不是非不知啊?你不能说:我都知道,不过还是佛请你讲吧——就显得没有那么多味道。这也是要显示出那无量菩萨大众的神奇。
是诸菩萨,要知道两个「是诸菩萨」。前面「是诸菩萨等」是法会大众,后面「是诸菩萨众」是从地上涌出的菩萨。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只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本土菩萨要问,他土菩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疑惑。佛法不离世间法,显得特别地真实。这些分身佛他们知道不知道啊?统统都知道。但是都遵守会场规矩,是不是?你跟老师、跟长者在一起,不要抢嘴。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善哉!善哉:第一个「善哉」,上契佛之本怀。我正要讲这个事。第二个「善哉」,下契众生根机。众生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通过弥勒菩萨穿针引线,机缘成熟。赞叹他能问这样的大事,这是智慧。
然后佛在开示之前打预防针,防止许多人生起疑惑心,否则会障碍自己的道行。当共一心:作双重解释,一者不要分心,要认真听;二者,从根本上来用心,不可以用世间的凡夫心态,来妄解不可思议的如来真实大法。被精进铠:双重含义:一者,你只能听着佛的音声随文入观,是名大精进;二者,不可以用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来看待不可思议的佛法。这就是「精进铠」。「铠」是保持、覆护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身慧命不受伤害。发坚固意:对佛所讲之法,不管你懂不懂,你可以怀疑,你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来研究,来请法。绝对不可以用世间法来诋毁、怀疑。很重要。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智慧」二字,通达事相叫「智」;明白事理叫「慧」。这个事理就是空理。这两个字既可以做相同的解释,也可以仔细分别。「智」为「慧」所用,「慧」为「智」所依。比如师父在这讲经说法,这是不是「智」啊?表出一个道理就是「智」。那么在没有讲出这个「智」之前,它的存在就是「慧」,由慧现形为「智」。
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无量色身三昧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是指一念当下这种威力。无量色身三昧每一个色身三昧都具有「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是对「神通自在之力、师子奋迅之力」的重复强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重复上面的长行,打预防针:我要讲这个大法,你们可不要怀疑啊!佛的智慧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态来思维。
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就跟前面〈方便品〉一样,《法华经》不是可以轻易传的。佛讲《法华经》要打招呼,都要打预防针。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为什么现在才给你们讲真话?以前不是不讲,也不是不愿意讲,而是不敢讲,怕把你们吓怕因此而遭到制裁。一制裁,这个大法,好了,没有人传了。可是众生却把佛的方便说当成了真实。我们想一想,现在普天之下有多少人信这个法呀?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只,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无量无数阿僧只:「无量」一个大数,「无数」一个大数,「阿僧只」是一百多位的大数。观照数字,放大心量。这些无量的菩萨都是我的弟子,都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后教化的。他的本义并没有错,可是法会大众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是佛在娑婆世界这几十年成就的,认为佛是第一次成佛。其实佛在《梵网经》讲他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是第八千次,这就造成一个反差。
这里,令发道意:「令」是使得,「发」是成就,「道意」就是成道了。整部《法华经》就是在「调伏其心」。也可以用「调御丈夫」来理解——佛就是「调御师」。「御」在防御我们的邪知见、烦恼习气,「丈」就时刻观察我们的心态来对症下药。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世界之下」呢,我看其他法师的解释,娑婆世界下方有「十六万八千由旬」。那么这个国土里,也是七宝楼阁,诸大菩萨在这里务虚。那么我们这个秽土、同居土来的菩萨,在佛法里叫「务实」,跟世间法也一样,是不是?那些领导干部平时在处理政务叫「务实」,那么党委办一个党校、办一个学习班,叫「务虚」。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务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务虚,所以行菩萨道也是「虚实圆融」,也叫「理事圆融」。所以这些菩萨在一段时间里专门从事理论研究。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先介绍这些菩萨的处所,再介绍这些菩萨的境界。由读懂《法华经》而知「权实不二」之理。《法华经》是「实」,无量的经典是「权」。你真正读懂了《法华经》,「权」就是「实」,「实」就是「权」。知道一切万法皆是《法华经》,由此知道《法华经》是「经王」,由此知道一切法无非「经王」,叫「正思惟、分别、正忆念」。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牛屎狗粪都是「我」,你懂了。但是你对那些没有读《法华经》的人不能这样讲,仍然按照佛的良苦用心反复劝导。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诸佛无量法门各有喜好,各有特征。这类菩萨,不乐在众:有二义,一者,乐于在静处观照。注意,不能等同于「人我空、法我空」,而是理解为圆教菩萨在证得「法华三昧」后,在静中「寂而常照」,以这种定力加持法界。就跟诸佛证入无余涅盘一样。同样在寂中,看你的心量境界。二者,不乐于现肉团身来教化众生。前面「不乐在众」是对他而言,第二个是不乐于通过「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肉身来教化众生——「众」也指五蕴之众。多有所说:也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当成是「人我空、法我空」,这是一边;别教菩萨呢,他又从空出有,有是不是又是一边呢?所以这些菩萨你不能认为他是「空智」或者「有智」。「所说」是指二边,执着那种说法。也就是这种菩萨呢,他是按照圆教的中道之义。如果按照别教的中道之义,你既要在空,也要出有。按圆教的中空之义,你在空也是有,在有也是空,叫「多有所说」。
常乐静处:这是法界一相之「静」,绝待、无对、无余之「静」。空也好,有也好,中也好,都是我们当下这一念。通教的一念只见空不见有;圆教的一念「空、有、中」当下具足。但在这里他是示现空寂这种法相,成就自己,成就众生。因为这些菩萨连弥勒菩萨示现的都摸不着他们的底,你能讲是通教、别教、是藏教吗?想都不用想。勤行精进,未曾休息:怎么「勤行精进」呢?念念入「萨婆若海」。就是我们常讲的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左右圆融、头头是道。这种功夫靠平时的修持和观照。无论在家出家,无论衣食住行,都可以修行这种功夫。但是根据世间的情况,一般以专修为好。专修又以出家为好,容易成就。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既可以理解为前面的「不乐在众」——他不愿意在这个实报土、同居土、方便土来修行。常乐深智,无有障碍:「常」是时时事事处处;「乐」,已经形成一种定力,念念在道。这里的「深智」非「一心三智」而不可言。一个心三种智慧,三种智慧实际上都与三种如来藏相对应——「空智、俗智、中智」。「空智」就是明白「空如来藏」,「俗智」是「不空如来藏」,「中智」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只有这样才无有障碍。你不能圆融「一心三智」,你还有障碍,还有魔,叫「菩提障、菩提魔」。唯有读《法华经》《楞严经》,成就「一心三智」,才是圆满大智慧。
亦常乐于诸佛之法:由一心三智、三观而与万法圆融为一个本体。没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智」,没有哪一智不是十法界万法,这就叫「诸佛之法」。「诸佛之法」讲到底就是「一心三藏」与十法界。一心就是三藏,就是十法界,三个藏没有哪一藏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没有哪一法界不是三个如来藏。一心精进,求无上慧:十法界始终是这一个念,咬住不放。这就是「精进」,咬住「一心三藏」就是智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有无空,无所不包,叫「无上智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阿逸:就是阿逸多。可是按圆教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什么都没有行,可他就是行了「头陀」,这就是圆顿大法。无修无证,即修即证。这个妙,就看你会不会用心,处处都在破我们的种种执着。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但是你如果误解了大乘佛法:既然用心的话,我什么事也不做,我专门来用这个「心」。你这个心不是那个心,你这种心是钻空子,「恶心持法,罪加一等」。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