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首先从「观音」二字来着眼。对于那些问难佛法的人来讲,还「观音」,音是眼睛能观的吗?「音」应该用什么东西来「观」呐?用耳朵啊!耳朵听音嘛,眼观色相,耳闻声嘛!他就不懂得佛法的妙用,更不懂得观世音菩萨法门的六根通用。如果我不讲「观世音」,叫「观世色」,行不行?我叫「观世香、观世味、观世触」,行不行?或叫「耳闻色、耳闻香、耳尝味」,行不行?这么一讲,那些外道更加暴跳如雷了:「这讲的是人话吗?」回答:「我讲的是佛话。」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先来解释「观」字。这个繁体字,前面是「雚」,后面是「见」,「雚见」。比如说这个罐子(不透明的空瓶子),你眼睛能不能看到里面什么东西啊?不能。心能不能看到?能。我们知道罐子里面肯定是空的。可是眼睛能不能看到里面的空啊?不能。这就叫见性。
观,我们对耳闻、目睹、身受的东西是不是都在「观」呐?我听到一种牛叫的声音,耳朵听到声音,那我们心里能不能知道这是牛?牛它是不是「阿弥陀佛」啊?没有一法不可以作如是的观照。鼻子闻香,舌头尝味,(观)这个味道它的真实性,是不是是味非味啊?味是谁啊?它怎么来的?是不是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所以这个「观」就是在相要见性。听到一个声音,它是不是一个「观」字?尝到一个味道,它是不是「观」字?都是「观」字。六道凡夫他之所以是六道凡夫,他只见雚(罐),他不知道里面是空。他只知道香啊、味啊、触啊、法啊,他不见里面的真实本性。他在六尘、六根这种色相里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凡夫的悲剧。他没有见到里面那个空性、那个真心。这是以罐子里面的虚空比喻真空。你可不要把虚空就当成真空,比喻就是比喻。
那么现代汉语文字改革,把这「观」字简化为「又」和「见」。「又见」就更好解释,凡夫的眼睛只能是一见,看到什么就当成什么。就比如还以看罐子来讲。这是罐子,再看一眼,还是罐子嘛,有什么话讲啊?那么我们又见的时候——还是打比方,心里能不能见到里面空啊?又见的话这个瓶子就是释迦牟尼、就是阿弥陀、就是我、就是如来,能不能见到这个问题?「又见」,见不见之见。那个「又见」,那第二「见」就是转我们的邪知邪见为佛知佛见;那个「又见」就叫修证、修行、修心。而且这个「又」还可以解释为反反复复观照,来提升我们的境界,积累我们的道行。
你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跟「南无阿弥陀佛」有没有区别?你念「南无茶杯」、「南无大西瓜」、「南无大黑桃」跟「南无阿弥陀佛」有没有区别啊?都没有啊!「法华三昧」就妙在这里,一念明白,当下成就三昧。这个三昧是无上三昧啊!比修精进、忍辱、禅定、布施那些三昧功德大无量倍。请看〈随喜功德品〉是不是这样讲啊?
继续讲「观世音」。这个「世」包括世间出世间。这个「音」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的万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的六种意识,三六一十八界。笼统地讲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在《楞严经》归纳为四科七大,无非「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就是「观世音」。既然四科七大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既然都是妙真如性,有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所以世间出世间之音是不是一切法呀?统统包含在内。这就是圆顿大法,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那么在《法华经》里为什么叫「观世音」,而不叫观世光、观世味?虽然我们刚才讲了观世音、观世光、观世色都是对的,那叫分别不妨无分别;但是根据娑婆世界这个时间、空间众生根机的特点,在六根之中相对而言耳根特别灵啊,所以以音声作为此方的教体,故名「观世音」。
有些人反对净土念佛法门,说文殊菩萨讲了,观世音菩萨就是修禅宗啊!最适合于娑婆世界。这是对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误解。文殊菩萨选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就是因为他从闻思修、「闻」字上做文章。「闻」什么?必须通过闻大法开智慧。其实讲念佛法门,你真正把阿弥陀佛道理搞明白了,不也是「闻」?不也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他就不懂得这样来圆融。
大家不要争这个宗、那个宗,都不重要,把「如来藏」这个宗搞明白最重要,其它就是万法平等!文殊菩萨讲「归元性无二」,就是「如是我闻」,然后你修什么法门都是一样的。什么都是第一,但是必须要先见道,先明白「如是我闻」。如果讲第一的话,是「如是我闻」第一。为什么?每一部经前面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你懂不懂?你把「如是我闻」搞明白了,你一天到晚念「南无泥巴瓦块」、「南无泥巴瓦块」都成就。泥巴瓦块是不是阿弥陀佛?都是啊!这真是千古奇冤呐!佛在《法华经》《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我们就是在瞎子摸大象!
下面来看正文。
【初番问答:得名所以】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无尽意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一个当机。为什么由「无尽意菩萨」来作为当机?这有缘起。佛及菩萨的圣号,都是从他所有功德而安立的。「无尽意菩萨」之所以得名「无尽意」,是依他的什么功德而安立的?「无尽意菩萨」不忍见无穷尽的众生长期受诸苦恼,就从内心深处发起无尽悲愿,愿度无尽世界中的无尽众生,令无尽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称为「无尽意」。
即从座起:「座」在佛法里是见性、见理、见空之智慧。也就是「如是我闻」的「如」,「阿弥陀佛」的「阿」。你不见「如」,不见「阿」,不见这个本性,你是门外汉。「起」呢,表诸佛菩萨从空出有,大做佛事,自利利他。也就是「如是我闻」的「是」,「阿弥陀佛」的「弥陀」,「如来」的「来」,也就是讲「不空如来藏」,也就是讲「不变随缘」。如果不从座起的话那就是阿罗汉,自了汉而已。到了禅宗的见空性,已经不同于阿罗汉的见空性,禅宗的见空性已经知道万法都是自己一念,他在这种空性中就能加持世界,加持众生。禅宗灭一分灭相无明,证一分法身,即可成为摩诃萨,他已经能够大大地利益众生。那么「即从座起」,最低标准是别教位的菩萨。
偏袒右肩:这也是体现出「法华三昧」开权显实。「右肩」表方便智慧、方便菩提。左肩表真实智慧,有它才能起平衡作用。没有左肩在这里,你右肩再有本事显示不了。右肩怎么「偏袒」呢?一般南传佛教地区,外面披一件搭衣,里面不可以穿衣服的,右肩膀露在外面。那么眼睛看到了右肩,左肩虽然遮在这里,心里能不能看到啊?能够看到,一定也是肉的,肯定不是铁的、铜的,也不是钢筋混凝土,这叫「开权显实」,这叫「法华三昧」。所以前面的观世音那个「观」是不是偏袒右肩,是不是「开权显实」?都是这个道理。要会观照。
合掌向佛:一者,表恭敬心;二者,表权实不二、福慧不二。一般左手表实,右手表权,权实不二;左手表智慧,右手表福报,表福慧双修;或者左手表「如」,右手表「是」,这叫「如是我闻」;左手表「阿」,右手表「弥陀」,叫「阿弥陀佛」。我们是一合掌,「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种种名相概念、法理法义,融会贯通。而「合掌向佛」,「合掌」就是「佛」,你知道什么是「佛」了。
而作是言:「而作」是表智慧,表报身佛;「是言」是表真理,表真实语;「是」就是真,而作真言。所以这里的「是」,不能用世间法来讲——这个是,那个不是。在佛法里,是与不是都是「是」,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是」就是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处。是与不是都是我。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向佛请法。这就是菩萨在彻法源底,打破沙锅问到底。他明明知道是观世音之名,还要了解观世音之实。这是不是在求权实不二啊?是不是知道了「弥陀」,我也要知道到底怎么是「阿」呀?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里往下是从十四种无畏的角度来开示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已经不是打官腔。前面方便品里已经打过了,诸佛出世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唯以一大事因缘」。这一段是对下等根机众生说法。所以从这十四个无畏来开示体悟「如来藏」真实义。
第一个无畏,叫「苦恼难无畏」——众生受诸苦恼,只要明白观世音名号,即可解除。这一切的苦恼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心里变现出来的?那一切的自在是不是也是心里变现出来的?放下是不是很简单呢?所以这叫「一心称名」。
就跟天平一样,一边是观世音名号,一边是我的妄想心。你这个妄想心真正把「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法理法义弄明白了,天平是不是就平了?一平了,那这边是「观世音」,你这边是不是也就是「观世音」呐?那「观世音」自在,是不是你也就自在了?
六道轮回是不是也叫「一心称名」啊?凡夫一心称的这个「名」是名闻利养。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如同天平,叫「一心称名」。你怎么样称,你就得什么解脱。「观世音」,从音声而到观色,到香、触、法,一切都看空、都见性,一切都是我的这一个念。有如此的心量,他自然得大自在,这叫「一心称名」。整个修行过程,看你这个心跟谁在称,跟谁在平衡。跟阿弥陀佛、观世音称,就跟阿弥陀佛、观世音平衡。
即时观其音声:是「应供」。上街给人家偷了五百块钱,你观照一下:那个偷钱的人是谁啊?是不是你自己啊?人民币是不是你自己啊?有什么好执着的?金山银山你能带走一分?我这一生能够不饿死、不冻死,能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你比当天王元帅都自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啊!唐朝的庞居士把万贯家财扔掉了,为何来哉啊?顺治皇帝江山美人、金银财宝都不要,剃头。所为何来啊?阿弥陀佛、释迦牟尼,放着转轮圣王不当,当和尚。为何啊?一想就明白了,追求真理得大解脱,这才是我们的最究竟、最高尚的志向。这是不是叫「观世音」?是不是「即时观其音声」?是不是当下就得到「应供」?我们对一切的万法怎么观,一切的万法它就怎么样来供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