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证菩提(1 / 2)

▍顿证菩提

我们下面再具体引经据典来详细开示,为什么只通过听经闻法,不历修证,当下即成就「分真即佛」,解脱六道轮回?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讲: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我们可以归纳为: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佛有没有讲,已发愿者经过十年念佛、八年拜佛、三年拜忏,今往生;今发愿者经过三年拜忏、十年行善、五年断恶,当往生;当发愿者经过三年持咒,四年坐禅,五年朝山,当当当往生?有没有这样说法啊?「发愿往生」,「发」是成就之义;「愿」,上面一个原,下面一个心,就是原来的心;以现在这个凡夫的心见到了我们原来的真心,即是「往生」。「原来的心」,是不是我们变现一切万法的那一个念呐?

在《阿弥陀经》里,佛还讲过一句「临命终时」,许多人则以此认定:一定要等人死了以后才能成佛。诸佛菩萨没有这种说法,一切经典都是讲人是活着的时候成佛,活着的时候往生。「临命终时」,「临」是表道交感应,「终」是表「圆满」。怎么圆满呢?以我现在的凡夫心见到了我原来的真心,这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我们生死的假命与不生不死的法身慧命感应道交,圆融为一体,叫「临命终时」。就比如讲,「这个讲经堂的工程项目经过三个月的施工终于圆满完成」,你能不能讲成「这个讲经堂的工程项目经过三个月的施工现在终于死啦」?

《阿弥陀经》还讲: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以吃饭打比喻,我吃甜食是甜嘴巴,吃辣食是辣嘴巴,吃咸食是咸嘴巴,吃臭豆腐是臭嘴巴,以此来比喻,我这个心懂得了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 这叫「还到本国」。

那么,从「阿弥陀佛」的修证功德来看,「阿弥陀佛」表圆满佛果、如来全身,「阿」表如来法身,「弥」表如来报身,「陀」表如来化身,「佛」表如来觉身。「阿」表无形无相之真心,含藏一切万法之性具功德;「弥」表妄想识心,乃智慧妙用;「陀」表十方三世之万法,森罗万象。「陀」,为「弥」所变,为「阿」所现,即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阿弥陀」为「佛」所见。

而《阿弥陀经》从古至今又被说为「法华秘髓」,它最难懂。你有没有尝到「法华秘髓」的法味啊?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这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迦如来金口亲自命名。《法华经·譬喻品第三》文云: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个妙法为什么用莲华来作比喻呢?

据了解,世间种种植物,有的是先开华后结果,比如桃树、杏树;有的是先结果后开华再长果,比如南瓜、冬瓜;有的是开一华结一果,比如柿子树;有的是光开华不结果,比如迎春华树;有的是不开华光结果,比如无华果树。可是莲华不一样,它可以同时开多华结多子,而且是当下开华当下结子,所以叫华开莲现。开多一华结一果的,是比喻小乘人修无量的苦行成就一个小果位;只开华不结果的,是比喻修无益的外道苦行,等等。唯有莲华,即华即果,这是比喻圆顿大法,一步登天,不历修证,即因即果,当下成就;同时,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比喻大乘佛法入世修行,在烦恼证菩提。

《法华经》少说也有几十处在讲,修行人听佛讲了一段经,明白了「不生不灭」的道理,明白了「万法皆是我一念所现」的道理,没有离开讲经堂,没有离开板凳,当下成就——成阿罗汉、辟支佛、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都有。佛反反复复把这个标准答案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印证自己。

在《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里,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读一句《法华经》,长则十个字,短则四个字。什么是「一念随喜」呀?懂得天地万法皆是一人一念随缘变现而已,也就是懂得了「一心三藏」的道理,则蒙佛授记。小则菩萨位,大则圆满佛。菩萨位属于「分真即佛」,注意,也叫「分证即佛」,是部分地证到了佛的境界——如果佛是100分,那么分真即佛就是从60分到99.9999……分之间,都算是。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讲,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这是讲,你懂得了《法华经》的道理,即为见佛。并不是说,你上五台山,看到天上一朵云彩显出阿弥陀佛的像,回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师父,我看到佛了!那不一定是佛,可能还是个鬼呢!当你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以后,那是不是看到佛了?那还真是呢!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就是看见天上出现一堆臭狗屎,那是不是见到佛了?都是佛!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以后,是佛也是佛,不是佛也是佛;不明白如来藏的道理,是佛也不是佛,不是佛也不是佛。大家明白了吗?

再看《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佛讲: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这还是在强调,读懂了《法华经》的人,就是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不管你是自己读懂也好,或者听任何人讲的也好,哪怕是听鬼讲的,你只要听懂了就等同于「从佛口闻此经典」,就像佛亲口跟你讲经一样;而且这个人就是在供养释迦牟尼佛,就是佛在给他摩顶,乃至用衣服把他包起来,当成宝一样覆护。所以,一闻就是供养诸佛了,只看你懂不懂。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还讲到,八岁的龙女,她不是成分真即佛,是成圆满佛——她就听文殊菩萨传了一遍《法华经》,当下证圆满佛。那海里的其他虾兵蟹将、龙子龙孙也成了无量的大菩萨,跟着文殊菩萨去参加法华盛会。

再看《楞严经·卷七》,佛又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藉」是凭借,依靠;「劬劳」是非常劳苦;「肯綮」出自庄子《养生篇》,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勤勇修行之义。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究竟成佛,易如反掌啊,就像大风吹小小的灰尘一样容易啊!哪里靠你去认真修?哪里靠你去刻苦修?你把两个耳朵带来就行了,只要听懂「一心三藏」,就成「分真即佛」!《法华经》《楞严经》讲的就是这个一步登天、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之法!诸佛菩萨都是这样讲的!佛当年肉身在世也是这样成就众生的,不用离开讲经堂,当下成就!我们讲经十多年以来,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