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东华门夜游二三事(1 / 2)

晚上,李承志一家人在民政部的邀请下。

在北京饭店的谭家菜厅吃了一顿地道的的谭家菜,今年59岁的正宗谭家菜传人彭长海彭师傅亲自主厨。

人家明年就要退休了,现在以教授徒弟为主。

那手艺可比何雨柱那个二把刀正宗多了。

一时间宾主尽欢,可见官方的工作人员对夫妇二人的背景是做过调查的。

用心了。

饭后闲来无事的夫妻俩领着小女儿李继文,在东华门的小吃夜市逛了起来,就当消消食。

结果又胡乱的吃了一大堆。

随着改革开放,这里的市场逐渐繁荣起来,晚上的东华门大街很是热闹。

街道两旁挂着不少的红灯笼,腰包渐渐鼓起来的市民架不住自家孩子的央求,在小摊前挑选着各式各样的手工糖人、还有沾满白芝麻的糖葫芦等等。

确实有一股区别于香港街头的市井烟火气。

李继文双手左右牵着父母时不时还要蹦跶一下,虽然以往跟爹妈在一起腻歪的时间并不少,但是架不住自己兄弟姐妹多啊。

像这样独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相处机会还是头一次。

李承志自然也看出来了,由着她的小性子,时不时还要给她骑大马举高高,逗得小公主“嘻嘻”大笑。

“好香啊”

坐在李承志脖子上的宝贝蛋突然闻到一阵奇异的香味,怎么形容呢?

并不油腻,因为那玩意不经过油炸或是爆炒,而是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

小家伙闻到到的应该是摊主特意调好的酱汁味道,鲜咸。

从小在香港长大的李继文肯定是没吃过的,再说内脏这东西李家从来不做。

哪怕是法国人吹上天的鹅肝也是如此。

李成志和娄晓娥对视一眼,见小姑娘垂涎欲滴,不约而同起了促狭的心思。

带着她走到小摊跟前。

“来了,二位?”

摆摊的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言语间吹嘘自己是祖传手艺,前些年国家不允许个人经营,现在政策宽泛了就重拾手艺。

李继文不服气的纠正:“伯伯不是二位,是三位”

“哎哟,瞧我这两鱼眼泡子,竟然不识得小姑奶奶当面。

该死,实在该死”

纯粹卖乖弄巧逗小孩儿一乐,这不?李继文害羞的躲到父母身后去了。

这老板嘴上说着手里的功夫也没闲着,转眼间就把前一位食客用过的餐具收拾好,给二人腾出了桌子。

他见眼前这一家三口衣着不凡、前呼后拥的,自是知道来了贵客,所以脸上的笑容稍微多了点。

只见老板麻利的将准备好材料放进笊篱里,在放进滚沸的开水里,上下抖动那么几下。

“得嘞,好吃美味的爆肚出锅咯!”

还带吆喝的。

爆肚从极为脆嫩到完全嚼不烂已成为一个系列,特别是被称为硬货的葫芦,而食信、蘑菇、肚板,或脆嫩或柔嫩,其嫩的感觉非常明显但根本嚼不烂,需要整吞整咽,享受的只是它似是而非的脆嫩。

有趣的是最难嚼的爆肚也是最香的爆肚,清人杨米人在《都门竹枝词》中专门写道:

“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

肚仁取料于羊的胃上的一条肌肉隆起,只取其最肥厚,几寸左右,撕去厚皮,一只百余斤重的大羊所得净料不过几钱,最多可切四到六块,堪称爆肚中的极品。

要用精确的水量、水温、火候迅速爆得。

很快三碗看上去勉强还算过的去的爆肚,被老板亲自端到一家三口跟前。

小孩子对自己从没见过的东西最是好奇,急不可耐的拿起筷子学着别人的吃法,将调料倒入碗里拌了拌,然后就往嘴里送。

再然后就愣住了。

“呸呸呸,这什么东西?

怎么这么咸啊?

还嚼不动”

李继文嫌弃的把碗推到一边。

两个大“孩子”笑的乐不可支。

“哈哈,傻眼了吧?

这才是老北京的味道”

李承志说完依样画葫芦的唆了一口,本想冲老板伸个大拇指夸一句:“就是这个味儿,地道”

但是,随着几口爆肚下肚,他是越嚼眉头越紧、他是越嚼眉头越紧......

然后沉默的放下碗,面无表情的从口袋里掏出6块钱,放在桌子上,拉着老婆孩子转头就要起身。

咱李老板也是场面人,还能跟一个手艺不精的厨子计较这个?

谁知道人老板还来劲了,见一家三口碗里的东西基本没动,就有些不乐意:

“怎么着啊,几位爷?

是我这里的爆肚不合胃口?

不是我自夸啊,我祖上这手艺甭管是天桥的“爆肚石”,还是门框胡同得“爆肚杨”,那都不是个!”

听这话李承志忍不住了,眉头一挑开口:

“老板,听我的,趁着还来得及赶紧换门营生,您就别糟践那几家老字号的名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