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黄石公与赢若曦婚宴(2 / 2)

面对如此绝境,无数赵国百姓无奈之下,只得背井离乡,踏上了艰难的逃难之路。而秦国,凭借着其相对稳定的局势和强大的国力,成为了这些难民眼中的希望之地。

大量的赵国难民如潮水般涌入秦国。公子华深知此事关乎秦国的稳定与发展,他迅速行动起来,有条不紊地安排着难民的安置工作。他秉持着秦国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对这些难民进行了妥善的接纳。

跟之前对待韩地百姓一样,公子华明确规定,加入秦国的难民家庭,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青壮参加为期五年的傜役。这一政策的实施,既为秦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让这些难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在秦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立足。

在安排好劳动力之后,公子华还着重考虑了难民们的生计问题。他下令,为每家每户每人分发五亩耕地。这五亩耕地,对于那些在战乱和灾荒中失去一切的难民来说,无疑是生命的希望。他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纷纷踏上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开始辛勤耕耘。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自去年伐韩以来,便开始实施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国策。其中,征发傜役开垦荒地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举措。在秦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青壮劳力在监工的带领下,挥舞着锄头、秦辕犁等工具,向着荒芜的土地发起了挑战。他们披荆斩棘,不畏艰辛,将一片片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秦国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兴修水利也是秦国国策中的关键一环。水利工程的建设,关乎着农田的灌溉和百姓的生计。秦国的工匠们精心设计,运用水泥巧妙施工,修建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让庄稼茁壮成长。同时,水利工程的完善也提高了秦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修建官道则加强了秦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宽阔平坦的官道贯穿秦国大地,使得物资运输更加便捷,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军队的调动也变得更加迅速高效,增强了秦国的国防力量。沿着官道,商人们赶着马车,载着各种货物穿梭往来,书信局的马车穿梭于各郡县,热闹非凡。

学堂的建立,为秦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学堂里,孩子们诵读经典,学习礼仪,钻研学问。老师们辛勤授课,悉心教导,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这些学堂培养出的人才,日后成为了秦国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为秦国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医馆的修建,则为百姓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在各郡县医馆里,医术精湛的医生们精心诊治每一位患者,拯救了无数生命。他们研究医术,探索良方,为提高秦国百姓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些国策的实施已经颇见成效。秦国各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一片丰收的景象;集市上,人来人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学堂里,书声琅琅,学子们朝气蓬勃;医馆里,秩序井然,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笑容。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韩地百姓对秦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增强。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秦国的强大与繁荣,看到了秦国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和努力。与以往在韩国时的生活相比,他们在秦国享受到了更加安定、富足的生活。因此,韩地百姓纷纷归心秦国,他们积极参与秦国的建设,为秦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