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庙堂江湖:庆之被贬(1 / 1)

金陵城,那朱红的宫墙在日光下闪耀着威严的光芒,却也似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宫闱内外隔绝成了两个世界。太极殿内,气氛凝重得如暴风雨前的死寂。陈庆之身着素袍,身姿依旧挺拔如松,只是那往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时的意气风发,如今已被一层淡淡的落寞所笼罩。他静静地站在殿中,面对着龙椅之上神色阴晴不定的皇帝,周围是一片死寂般的沉默,只有那偶尔从殿外传来的风声,像是在低吟着命运的无常。

皇帝的目光冷冷地落在陈庆之身上,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庆之,你可知罪?”陈庆之微微抬头,目光平静地迎上皇帝的审视,心中却清楚地知道,这场问责不过是朝堂权力斗争的一场闹剧。他在燕赵之地的战败,虽有诸多客观因素,但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却成了政敌们攻击他的最佳把柄。

“臣……知罪。”陈庆之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没有丝毫的辩解。他深知,此时的任何推脱之词,都只会让这场风波更加汹涌。

“哼!”皇帝冷哼一声,“你率我朝精锐之师,却兵败燕赵,损兵折将,致使我朝威严扫地。这等罪责,你如何担当得起?”

陈庆之心中苦笑,这场战争的胜负,岂是他一人能够左右?背后的粮草供应被克扣、援军迟迟不至、朝堂之上的掣肘与猜忌……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酿成了今日的败局。然而,这些话他无法说出口,也知道说了也无济于事。

朝堂之下,众大臣们的目光或幸灾乐祸、或冷漠旁观、或暗藏同情。那些平日里与陈庆之政见不合的大臣们,此刻纷纷站了出来,落井下石。

“陛下,陈庆之此战失利,实乃指挥不力。臣听闻,他在战场上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之劝,才致使陷入敌军圈套,如此之人,怎堪担当我朝重任?”一位身着紫袍的大臣站了出来,言辞犀利地弹劾道。

“陛下,臣也有所耳闻。陈庆之的军队在燕赵之地烧杀抢掠,致使民怨沸腾,这才失了民心,导致大败。此等行径,简直是我朝之耻!”另一位大臣也跟着附和,话语中满是污蔑与抹黑。

陈庆之静静地听着这些无端的指责,心中却毫无波澜。他知道,这些不过是政敌们为了将他扳倒而编造的谎言。在燕赵之地,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从未有过烧杀抢掠之事。但在这朝堂之上,真相往往并不重要,权力的争斗才是永恒的主题。

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阴沉,他的目光在陈庆之与弹劾他的大臣们之间来回游移。最终,他缓缓开口:“陈庆之,念你往日有功,朕暂不重罚。但即日起,解除你一切职务,贬为庶人,回府闭门思过。若再敢有任何不轨之举,定当严惩不贷!”

陈庆之闻言,心中微微一叹。他缓缓跪地,叩首谢恩:“臣,遵旨。”

当他走出太极殿的那一刻,阳光洒在身上,却没有带来一丝温暖。他望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宫墙,心中五味杂陈。多年来,他为了朝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却没想到最终还是逃不过朝堂权力斗争的漩涡。

回到府邸后,陈庆之闭门谢客,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他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从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怀揣着报国之志踏上战场,到如今的黯然离场,心中满是感慨。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只是对这朝堂的黑暗与腐朽感到失望。

在江湖之中,陈庆之兵败的消息也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江湖豪杰们对这位曾经的名将议论纷纷,有的为他感到惋惜,认为他是被朝堂所累;有的则对他的战败表示不屑,认为他名不副实。但无论如何,陈庆之的名字,都已经成为了江湖与庙堂之间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酒馆里,几个江湖客围坐在一桌,喝着酒,谈论着最近的江湖传闻。

“听说了吗?那位战无不胜的陈庆之陈将军,在燕赵之地吃了败仗,被朝廷贬为庶人了。”一个身着粗布麻衣的中年汉子摇了摇头,一脸惋惜地说道。

“哼,什么战无不胜?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我看啊,这朝廷的军队都是些酒囊饭袋,根本不堪一击。”一个年轻的剑客不屑地哼了一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话可不能这么说,陈将军以往的战功可是实打实的。这次战败,说不定是有什么隐情呢。”一个老者摸了摸胡须,若有所思地说道。

“隐情?能有什么隐情?总之是败了,这就是事实。”年轻剑客不以为然地反驳道。

在这纷纷扰扰的议论声中,陈庆之的命运就像一片飘零的落叶,在庙堂与江湖的狂风中独自沉浮。而那远在燕赵之地的李肆荀和高欢,听闻陈庆之的遭遇后,心中也不禁对这位曾经的对手产生了一丝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