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火枪营(1 / 2)

洪敏在军营到处巡视了一番,除了火枪营的军士还算像军营,其他部队和大明的卫所兵没有多少区别,就是披着甲胄的农夫。

洪敏拿起朝鲜的火绳枪看了看,这是仿造葡萄牙传教士的火绳枪,工艺上有所改进,重十二斤左右,管口的口径不一大约在11毫米,都是用手工打造,能看到铁管的交接处,明显不是镂空枪管,而是用铁片敲打卷起来。

洪敏对于古代的制枪还是有点好奇,叫来工匠铁匠问造枪的过程。

工匠通过翻译解释起来,打造枪管前准备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直径约七毫米的圆柱体钢芯作为冷骨。接着,他们将烧至一定温度的熟铁取出,用锤将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使其卷成一根铁管。在这个过程中,钢芯会不断被抽出并用水冷却,以防止钢芯和熟铁焊接在一起。这样制成的铁管厚度约为一公分,确保铳管结实耐用,能够承受连续发射。

第二步,焊接。由于三尺以上的长铳是一节节焊接而成的,因此焊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铳的安全性。工匠们将焊接得天衣无缝的铳管视为制铳成功的关键。明代中期,由于倭寇侵略,明军工匠为了省事,造成了很多事故。

《纪效新书》中记载:“近来,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责成工匠,听其卷成铁筒,粗细薄厚不均 ··· 甚至单筒卷成,举即炸损。”

因此,军队对鸟铳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在将铁管放入炉中烧至白炽后,工匠会准备一根与之前相同的钢芯,长度要长于成铳的长度。

然后,他们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将其接口处大力敲砸成一体。同时,辅锤手会在铁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铜粉,以增强焊接口的结实度,避免留下断层或虚焊。钢芯也会随时被抽出并冷却,而铁管则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就成为了铳管的雏型。

双层复合式铳体与上述方法有所不同,它直接在一根一米长的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

从技术上来看,双层复合铳比三段接合铳更科学,铳体结合更坚固。虽然这种铳管无法制造出很长的鸟铳铳管,但口径可以做得比第一种鸟铳大,因此在有限距离内的威力也更大。(在倭国,这种大口径短铳体的鸟铳被称为铁炮。)

第三步,修整。早期的鸟铳铳管常做成八棱型,铳体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做铳腹,细的一头做铳口。准心和照门火台都是在铳体焊接后,用同样的方法打焊上去的。准心和照门在未加工前只是一些凸起,没有实际作用。